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教学实践研究
2022-02-18马惠萍
马惠萍
(嘉峪关市五一路小学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引言
“立德”是基础和前提,“树人”是目标和最终归宿。德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运动中以及未来的发展、成长中,能够时刻受到自身正确思想的约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相比较于智、体、美、劳而言,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最为持续,是影响学生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形成等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是教师班级管理的核心。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本文就小学德育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1.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德育教师团队庞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较好的成效。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地位、关系并不对等,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普遍更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但是对于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而言,往往缺少足够的关注。小学正是学生养成健康学习观念以及积极学习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德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以及道德观念等有着极大的帮助。但目前德育教学工作形式化严重,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德育教学内容的制定以及展开方式上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在目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学校普遍会制定相关的规则内容,例如上课要保持安静、佩戴红领巾、见到老师要问好等,往往都是凭借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学生自身的思维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学生如果做的不好,便会被相应的扣除分数,导致扣分现象成为目前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这样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以及德育教学方式,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凸显,“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事实上,道德教育是形式化的,脱离了现实状况。陶行知“生命就是教育”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强调,教育的最终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成长,适应现代社会。当前国际网络信息环境比较复杂,难免会出现有不少的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网络信息进而参杂在这些庞杂的网络信息中,影响着许多未成年人的德育道德观念,部分小学生的学生德育道德意识缺失,是造成社会不良风气,家庭德育道德体系缺失,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不断下降的一个综合因素影响及其结果,德育教学理念的不断确立,需要促进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持续创新发力,需要学校立足社会现实、构建成熟的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管理体系[1]。
2.“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
2.1 深入了解学生,细心观察问题
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所有班级内的学生都接受了同样的学术教育,但是就同一个教师的同样的教学方法来说,并不是对所有的班级学生都一样适用,所以这就非常需要教师对全体学生各方面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跟踪调查,并且及时结合全体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来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案,从而在整体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诸如:在后续针对于小学生德育每一阶段时期,实施各类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时,如果单纯地利用知识灌输式的德育管理教学方法,永远无法充分保证阶段学生具有能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状况进行深入理解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一些实际行动以及经验案例,来对阶段学生的整体知识、思维活动状态以及意识状况进行深入、正确的理解并加以引导。再次来说,在后续实施班级德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学生们在课下的业余学习实践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各方面德育、学习上的情况加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创造性地构建培育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们在学校后续实施德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德育指导及辅助、促进作用[2]。
2.2 教师提升,以身作则
身为小学教师,老师的一言一行无疑都会对学生心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如果此时教师没有切实意识到自身道德行为习惯和品格对学生心理影响及其作用,随意松懈老师对他们自身教师的常规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德育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并对学生的种种学习习惯进行分析,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感染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找到有效的改革策略。首先应该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做到以身作则。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很容易受到周边人或事的影响。教师作为小学生日常经常接触到的成人,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提升自己,以身作则。比如班级规章制度,不仅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自己也要做到。班级制度要求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教师也要去尊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那么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不能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更不能出于个人原因而对学生的发言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学生具备良好道德水平的表现,教师必须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
2.3 多元融合,协同育人
为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学校教育必须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治有机联系起来,在家长会以及家长接待日等渠道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他们提高家庭教育;另外主动联系社区、博物馆等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实践锻炼中成长,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思想和精神“脱贫”,让学生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更为关键的是学生自治这一环节,如组织学生会,让他们参与班级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责任心之余,让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帮助[3]。
另外,为更好地将德育内涵渗透,推进学生自治,可以引入了一种模仿银行运行机制的活动,将其与小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具体来说,主要是以德育、卫生、学习、才艺、体育等各项目为主,学生积极劳动,则奖励1劳动金币、学生成绩进步,则奖励1学习金币;如果有的学生上课说话、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则扣1道德币……每天放学后,由组长进行登记,完成一天的“金币”记录工作,并在每月月底,将当月的“道德银行账单”张贴在教室里,根据学生们的“存款”情况,评出本月的“道德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而针对“金币欠款与拖欠者”,则要求他们写反思,如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造成了什么影响、自己今后该怎么做。这样的学生自治环节,潜移默化地约束了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德育目标,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2.4 热爱学生并尊重其个性发展
教师除了要对学生传递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组织和管理全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个班级的优秀与否,直接取决于集体的思想凝聚力。学生之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些问题之后,如何调整教师是一个很大的知识。在这个时候,平等是最重要的原则。学生不应感到老师有意见和偏袒,这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教师在指导和管理其他学生的整个过程中不应过于严格。最好的管理结果是与其他学生建立师生关系,与其他同学有一个愉快、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有利于教学教师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及时制定新的教学班级工作管理策略。
2.5 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教师是学校班级组织管理的重要核心,是学校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调停者。教师在努力与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学习关系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充分倾听每一位学生的真实声音,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他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教师和学生必须相互尊重,平等沟通,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说话得体。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能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同时,教师应主动融入全班,更好地开展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为今后和谐班级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2.6 通过实践活动,为小学生创建表现机会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更需高度重视当前德育教育的作用,逐步对当前的德育和教育研究目标进行分类,设计更科学有效的学生德育实践创新活动。在教师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制定科学、合理、有序的德育系列活动,以及教育方案实施的设计,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德育各项活动方案内容的设计,通过德育实践过程中各种系统的、持续的活动,除了逐步为学校德育和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外,还可以有效地深化和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4]。
结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教育的背景下,德育的深入实施与学生核心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认识到德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积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加强主体德育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学校主题德育班会、实践德育活动、校园德育活动等,从各个方面努力实现对学校德育教学的有效渗透,使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使其更好地适应今后经济社会实际经济发展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