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意识的路径探究

2022-02-18冯阿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轴对称观念图形

冯阿华

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空间意识是一项艰巨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任务。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意识是新课标所明确的核心使命之一。但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实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开展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建立对方向、位置、距离、大小、形状等的感知,从而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增强空间意识,树立空间观念。

一、紧扣生活积累,增强空间感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构建系列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知识,使他们在看、想、说、议等环节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感知,并在具体的应用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增强空间意识[1]。接下来,笔者以“位置——上、下、前、后”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依托生活,从实践中积累空间感知

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是处在特定空间中的特定位置的。这虽然是常识,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创设一系列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看一看、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逐渐建立空间感知,初步形成空间意识。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面”在哪里。笔者让学生以自身为原点进行观察与思考,并不时地与同桌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沟通交流,学生能够感受到“前面”就是脸朝着的方向,从而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概念,形成对“前面”的认识。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一个物体“前面”的意义,引导学生感悟“前面”的实质。通过学习,学生会逐步形成在物体或者人的“面前”的方向称为“前”,以此顺利实现了深化“前面”概念的目标。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笔者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前”相对应的“后”在哪里,以及“后”是怎样的构成。学生对照着“前面”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了对“后面”的认知,并通过大量的交流与互动理解了“后面”的本质,与“前面”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式学习,学生能加深对“前”“后”的认识,并学会简单地辨别“前”“后”。

(二)开展活动,在互动中形成空间感知

体验是促进小学生开展深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形成空间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议一议”“理一理”等内容的学习[2]。在学习完“认识前后”的基础上,笔者再指导学生探究“上下”概念时就显得不那么复杂了,因为小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对“上下”的认知,教师只要把这部分学习有机地融入生活实例,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建构起对“上下”这一方位的认知。首先,笔者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说出“上下”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教室构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物品摆放位置中进一步感悟“上”与“下”,形成视觉空间表象,让学生感悟到“上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次,笔者指导学生解读主题图,探究画面中轮船的上面是什么,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一部分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此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笔者还在课桌的上面放一本书,在书的上面放一个文具盒。此时,笔者又引导学生说出对应的上下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上下”概念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构建起对“上下”的完整认知。

二、提升操作体验,发展空间感知能力

抓好学生实践操作环节,是小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意识的重要途径[3]。例如,在“圆柱体的体积及应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适时引入了实践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动力,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更好地建立空间观念。

(一)操作与想象结合,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一经典理论揭示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操作、想象作为支撑,并且小学生在形成空间感知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操作。首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后,笔者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了“玩一玩”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硬纸片(在长方形硬纸片的长边上固定一个竹签或细铁丝等),让学生将长方形纸片绕着竹签旋转一周,观察发生的现象,想象旋转过程中的情景及蕴含的数学现象。其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进行一定的想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加深对体验活动的感知。随着“玩一玩”体验活动的展开与学习交流的推进,学生会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想象过程,并且硬纸片的旋转轨迹就是一个圆柱体。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旋转纸片,以进一步思考旋转后的图形及对应的数据,并尝试思考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思考与对话结合,促进空间感知积累

如果说思考是学习最有力的“利器”,那么对话就是实现思考分享、促进智慧碰撞的基本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思考与对话的结合,引导学生研究实例,深入思考,并开展沟通交流,加速空间观念的建立。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利用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并在小组讨论中更有效地进行想象。其次,开展对话,实现思维碰撞。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实践操作感悟,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空间的认知。通过对话学习,学生可认识到:在硬纸片的旋转过程中,绕着竹签或铁丝的那条边实际上就是旋转轴,是圆柱的高,对应的另一条边则是圆柱的半径。当知道了一个圆柱的高和半径后,那么它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就变得较为简单了。

从上述教学实践来看,引导学生参与必要的操作练习,组织学生开展对话学习,可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在动手中深入思考,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在实际问题探究与对话中实现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空间感知能力。

三、促进交流分享,发展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交流与分享对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中,交流活动应是多维度、多样化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清晰、生动的指导,让交流、分享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成为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有力抓手。同时,这种精准的教学引导及让学生分享、交流学习体会,有利于促进各项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4]。

(一)分享生活积累,拓展空间学习感知

以小学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笔者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灵活地构建教学情境,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后续开展深入探究、沟通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图,即瓶子图案的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此图形进行分析与思考,并说出这这个图形具体是什么物品。与此同时,笔者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对话场景,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以给其他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其次,笔者组织了分享活动,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促进学习,加速空间想象力的提升。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组合图形,上面是半个圆,下面是“凸”形的一半;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凸”形物品的一半;还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瓶子的一半;等等。因此,学习分享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为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轴对称图形奠定基础。

(二)开展课堂对话,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指导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空间观念,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本质,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根本途径。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有效的实践操作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对应的操作,比如折一折、剪一剪,进而看一看得到的物体与猜想的结果是否一致[5]。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经历了折、剪、议等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感知会变得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分享,进一步认清轴对称图形的本质。

随着辩论、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明白投影仪所展示的图形仅是原来图形的一半,认识到对折后的轴对称图形的两边是重合的。

四、依托实践学习,培养空间观念

要想让学生把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技能和经验,不是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互动等就能达成的,还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升知识应用能力[6]。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有效教学,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教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一)应用知识分析问题,提升空间感知能力

以“长方体体积计算”一课为例,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实践操作环节的重视,那么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学习也会始终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知识的实际应用展开,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提升空间感知能力。对此,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变式问题,如把一个密封的长方形水槽分别进行横、竖摆放的操作,让学生从水槽的不同摆放形式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速空间观念的形成

仍然以“长方体体积计算”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引入了生活化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长方体体积计算”知识去研究挖沙坑、池塘等问题,还有用卡车运沙子铺地等系列问题,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助力,加速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从中能够看出,把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在生活化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用生活原型开启小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之旅,是最为简洁、高效的教学设计。因此,要想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就要善于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具体场景中实现学习突破,加速知识领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为基点,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分享学习体会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轴对称观念图形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健康观念治疗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