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古典名著导读与思辨性阅读

2022-02-18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屠户思辨性

龙 南

深度学习是一种与浅层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是指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使其运用多样化学习策略来深度加工知识信息,对知识进行重构,将原有的认知结构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举一反三,解决新问题,以发展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的学习策略。所谓思辨性阅读,就是将思辨性思维的原理、策略与技能融入整本书的阅读,也称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比问题、判断问题以及构建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在不断思辨中深度学习。思辨性阅读与深度学习具有密切联系,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思辨,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融合新思考、新发现,不断提高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与语文核心素养。

一、古典名著导读研究现状与价值

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每学期重点推荐两本经典名著,设置“名著导读”模块,页数4—8 页不等,内容为该书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与专题研究,六个学期共推荐了12 本名著。其中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分别分布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以及九年级下册。国内对于古典名著导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具体篇目导读教学设计研究等方面。

古典名著导读具有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以及文化传承三大方面的价值。知识积累方面,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三大古典名著导读分别涉及神魔小说、英雄传奇小说、讽刺小说三类文体知识,进行古典名著导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体知识。能力提升方面,古典名著导读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体味特色语言。在文化传承方面,《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蕴含着勇往直前精神、侠义精神及爱国情怀等,能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思辨性阅读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关乎学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典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进行深入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古典名著的认知。

二、古典名著导读存在的问题:深度学习的缺席

近几年,中考古典名著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彩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考查的能力较为浅层。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但凡涉及精彩情节以外的题,得分便不是很理想,这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未对古典名著进行独立解读与深度解读。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对待古典名著导读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关于古典名著导读是否重要这一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古典名著导读十分重要;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难度测评中,大多数教师认为有难度;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备课情况的调查中,利用统编版教材备课的教师占据大多数,其中一部分教师根据考试内容与题型备课,极少部分教师不备课。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古典名著导读的重要性,但古典名著导读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教学难度较大,根据教材和考试内容备课的方式使教师的备课内容缺乏深度。

二是古典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的浅层化与模式化。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深度学习需要教师设置辩证性、批判性问题,同时也要增强教学趣味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辨性阅读[1]。但通过教学课堂观察发现,古典名著导读的教学设计部分存在浅层化与模式化问题。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需以思辨性阅读为基础,从教学内容着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古典名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部分教师在设计古典名著导读教学方案时,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部分教师提出的浅层次问题无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表层,更不用说深度学习了。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模式化,应试考什么,教师便让学生读什么。长期下来,学生的阅读热情被消磨殆尽,无法获得个性化思辨阅读体验,很难实现深度学习。应试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只抓精彩片段使得学生的名著学习浅尝辄止,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对古典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必要性

第一,古典名著蕴含丰富的内涵。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蕴含丰富的内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行多角度思辨性阅读、探究,对作品进行深层次阅读。

以《儒林外史》为例,从作品质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情况的角度分析对古典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必要性。首先,作品本身的质量较高。《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对于这样的作品,九年级学生需要半学期读完,如果要把作品吃透,学生在上名著导读课前必须进行充分深入的预习,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思辨性研读。其次,学生对作品内容比较陌生。对于讽刺类小说,学生较为生疏,如果不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很难对作品内容有深刻理解,对人物的解读自然也缺少思辨色彩。对于这类不乏哲思和理性的作品,学生需要深度学习,才会学有所得。

第二,思辨性阅读可以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思考是能够帮助人们阐述或解决问题、做出决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动。思考过程包括大量心理活动,其中细致的观察、记忆、怀疑、想象、调查、解释、评价和判断尤为重要[2]。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虽然思辨性阅读方法主要适用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敬业与乐业》《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等文章,但实际上,文学类文本,如古典名著,也需要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对古典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基本策略

(一)在思辨性阅读中学会质疑与发现

思辨性阅读强调敢于质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比问题、提出问题、构建观点。其中,基于“矛盾域”学会质疑与发现是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时一直非常关注文本中矛盾的形成。思辨性阅读不仅需要“主矛盾”的介入,还需要重视“矛盾域”的构建[3]。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中渗透思辨性阅读,需要处理好“主矛盾”和“矛盾域”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学会质疑与发现。

(二)运用辩证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学会实证与推理

找矛盾、找冲突是思辨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关键,分析论证过程则是核心。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设计思辨性问题,还需要在论证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推断,在思辨中深度思考。

第一,延伸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品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古典名著,运用比较异同法进行名著阅读。将名著与名著进行对比分析,将同一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二,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变换思维角度,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在《水浒传》 的“智取生辰纲”故事中,杨志一方明线与晁盖一方暗线双线交织,将不同矛盾相互交织,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思考题:请多角度分析以杨志为首的押送队和以晁盖为首的智取队所呈现的性格和行为各不相同的原因。教师通过设置这一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故事主人公杨志为三代将门之后,一心只想当官。他甘愿接受护送生辰纲这一危险任务,精心挑选路线,隐藏行踪,但仍旧因为与军士、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遭到孤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明面的他,是一个人在抵抗暗面的进攻。而以晁盖为首的智取队,他们是一个足智多谋、十分团结、敢于向贪官污吏发出挑战的团队。为了达到智取生辰纲这一目的,众人早早集结到一起,晁盖组织领导,吴用出谋划策,公孙胜和刘唐传递情报,白胜和三阮积极参与。在这样的团队配合下,他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以及对手的不和,成功运用智谋获取生辰纲。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能够认识到双方立场不同,人物所呈现的性格和行为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变换思维中也渐渐明白杨志性格的急功近利、粗暴野蛮以及晁盖一方计策的高超共同造成了杨志护送生辰纲任务的失败。

(三)进行梳理与探究,在阅读中学会反思与建构

学者孙绍振认为:“如果一味咬文嚼字,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主体性是很难得到发挥的。”[4]现阶段,很多学生对古典名著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理性分析。思辨性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古典名著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作品内容进行建构[5]。教师要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摆脱作者的“束缚”,在思辨性阅读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

以《儒林外史》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为例进行分析。屠户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较为低下的,与读书人不能相比。但是,由于范进屡考屡败,再加上其经济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自卑,胡屠户便公然对其挖苦和嘲笑。当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表面拿着猪大肠庆贺,言语上却冷嘲热讽:“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句里话外满满的讥讽,范进和他的老母亲只能连连称是。在范进中举以前,称他为“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但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他为“贤婿”“老爷”“贤婿老爷”。范进中了举人,疯了,为了治好范进的疯病,周围人建议胡屠户打耳光唤醒范进时,他却不敢了。他这样说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内心的优越感瞬间转变为满满的自卑感。当打完耳光后,胡屠户内心又无比懊恼,“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6]。这一调侃使得可恶的胡屠户变得可笑起来,体现了胡屠户嫌贫爱富、世故势利的性格特征。通过深入分析名著,对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学生会发现胡屠户是一个骄傲且自卑的人,他自卑而傲慢,虚伪而市侩。教师在古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可以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如作者是如何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的,从而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认知与理解,在深入阅读中领悟作品主旨。

温儒敏教授认为,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和心智,流行读物成不了“主食”。对古典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和深入学习,有助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效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三部古典名著为例,分析古典名著导读研究现状与价值,探讨古典名著导读存在的问题,即深度学习的缺席,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未对古典名著进行深度解读,以及古典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浅层化与模式化。本文还分析了对古典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必要性和基本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可以对名著进行个性化解读,融入自己的思考,在质疑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思辨性阅读中学会质疑与发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辩证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学会实证与推理,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融合。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屠户思辨性
月夜下的逆袭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昙花破案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张屠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