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威胁恐吓式语言现象分析及消除对策研究

2022-02-18程小康

教育观察 2022年21期
关键词:威胁幼儿教师幼儿园

程小康,张 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一、问题提出

教师语言的使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教师语言具有表达、交际、传递情感等功能,对幼儿具有示范、教育、引导等作用。其次,教师语言的使用在精神环境的创设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教师语言的正确使用能够向幼儿传递情感信号,让幼儿感受到关爱,从而对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幼儿情绪情感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最后,教师语言的使用对幼儿的语言、社会性、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正确规范的教师用语可以帮助幼儿正确使用语言,学会与人交际,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使用不规范的语言,甚至出现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针对幼儿教师威胁恐吓式语言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语言暴力、教师威胁恐吓、教师言语道德缺失等方面。马春艳的研究指出,教师语言暴力将会对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情感交流、互动行为、教育效果等产生不良影响。[1]张晓娜从环境氛围、教育者及教育对象三个方面对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进行了分析。[2]宋晶晶在研究幼儿教师威胁性语言概念、类型、主要句式与影响的基础上,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其原因,并从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素质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两个方面分析解决对策。[3]王任梅根据恐吓教育方式是否具有暴力性,将幼儿园恐吓教育分为暴力性恐吓和非暴力性恐吓。[4]刘兴宇在研究中将恐吓归类为教师专业伦理失范行为。[5]姚开琼在研究中提到教师语言暴力、威胁恐吓幼儿,易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6]综上所述,学界提高对幼儿教师语言使用研究的关注度,尤其是对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这一现象的关注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威胁恐吓式语言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王任梅在幼儿园恐吓教育现象的类型分析研究中,将恐吓教育定义为:教师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的前后,通过吓唬幼儿致使其产生害怕情绪,达到制止幼儿不良行为的过程。[4]宋晶晶在幼儿教师威胁性语言研究中将幼儿教师威胁性语言定义为:教师发现幼儿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常规、自己的某项要求不相符时,对幼儿使用言语压迫等性质的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力量使幼儿害怕从而按照教师意愿行事。[3]

在语义上,恐吓式语言和威胁式语言相近,但伤害程度要大于威胁式语言,使幼儿产生恐惧的程度也要大于威胁式语言,而在实践教育场域中,很难辨别恐吓语言和威胁语言二者对幼儿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差异。首先,在收集到的幼儿恐惧程度测量表中并没有对威胁语言和恐吓语言所产生的恐惧程度的测量。其次,幼儿感到恐惧时的外在表现有哭泣、惊叫、对抗、表情紧张、瞳孔扩大、呼吸加速等,但不同程度的恐惧所对应的外在行为体现却没有明确的划分,这导致在实践教育场域中仅通过观察难以区分威胁语言和恐吓语言对幼儿造成的恐惧程度。因此,二者可以合并为威胁恐吓式语言,即当幼儿的行为与幼儿园规范或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相背离时,教师通过采用某种威胁性语言恐吓幼儿规范其行为,使其顺从教师的意愿。

(二)分类

1.面向个体的与面向集体的

根据教师所使用的威胁恐吓式语言的对象是个体还是集体,将其分为面向个体的威胁恐吓式语言(案例1)和面向集体的威胁恐吓式语言(案例2)。

案例1:幼儿吃早餐时,P老师在分发食物。XX因为老师还没有发到他的食物,便拿着筷子敲碗,发出镗镗的声音。这时,P老师说:“XX,如果你再敲碗,那就没有你的食物了。”

案例2:还是案例1的情境,当其他幼儿听到XX敲出的声音时,也模仿他用筷子敲碗,这时P老师再次说:“如果谁还在那敲,老师就也不会发给你食物了。”

2.惩罚式与剥夺式

根据教师所使用的威胁恐吓式语言与之对应的效果,将其分为惩罚式威胁恐吓式语言,即威胁学生会受到惩罚(案例3),以及剥夺式威胁恐吓式语言,即通过剥夺幼儿的某些权利和需要从而使幼儿按照教师的规定行动(案例4)。

案例3:L老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坐在后排的TT趁老师不注意离开了座位,在地上打滚,L老师发现后便对TT说:“你再不回到座位上,我就把你的小椅子给拿走了,你就站着吧。”

案例4:幼儿在早晨刚进班时,会有一段玩玩具的时间。这时,YY拿着玩具在教室里乱跑,W老师看到后便对YY说:“YY,赶快回你的位子上坐好,不然我就不让你玩玩具了。”

三、威胁恐吓式语言的危害

(一)对幼儿的危害

1.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危害

教师的威胁恐吓式语言虽然能够对幼儿的行为起到一些正面影响,制止幼儿的某些不当行为,但其对幼儿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一方面,威胁恐吓式语言会造成幼儿情绪紧张,使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更为拘束。例如,在进行体育游戏“炒豆豆”时,两名幼儿在相对围圈反转时,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需要向同一方向转圈而出现动作错误,这时,教师大声斥责:“笨死了!再错就别玩了!”这两名幼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就明显拘束了很多。另一方面,威胁恐吓式语言会造成幼儿相同行为的“变本加厉”。威胁恐吓式语言的重复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语言的威慑力,幼儿在后期活动中可能会无视教师的权威。

2.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危害

3—6岁是个体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语言使用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会对幼儿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使幼儿习得错误的语言习惯,从而在社交中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威胁恐吓式语言会造成幼儿不敢表达自己,失去在人前大方表达的勇气,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往往会使幼儿失去教师的关注,不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

3.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危害

3—6岁是个体个性养成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可能会对幼儿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得幼儿不敢承担行为的后果,从而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另一方面,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扮演着示范者的角色,因此,教师不规范的语言容易成为幼儿自己的语言,使幼儿养成急躁的性格。

(二)对班级氛围的危害

外部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就包括班级的氛围。积极愉悦的班级氛围会使幼儿敢于表达、充满自信,而压抑低迷的班级氛围则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高压的语言环境会造成班级氛围的低迷:一是它违背了教育中“儿童本位”的思想,教师掌握了绝对的主导,而忽视了幼儿的发展;二是它会使得幼儿习惯于听从教师的命令,缺少自己的思考,从而造成整个班级的氛围低迷,缺少活泼的氛围。

四、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的原因

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是一种言语道德缺失的行为,而言语道德的规范是一个长期且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关,又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内部原因

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道德素养、能力素养、知识素养与心理素养等职业素养,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与其自身素养状况有一定关联。

1.道德素养:缺乏同理心

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素养。道德素养不仅要求教师热爱、关心、尊重、信任幼儿,而且需要教师理解、宽容幼儿,即有同理心。同理心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即设身处地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觉知、把握与理解。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制止幼儿的某些行为,有时是因为教师缺乏同理心,不理解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干涉。

2.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不佳

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具有教育机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处理幼儿的日常问题,如用合适的语言告知和纠正幼儿的不规范行为。但是,部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教师可能会用威胁恐吓式语言来粗暴地处理问题,以求达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同时,部分教师对能力素养的结构认识不全面,认为只要照顾好幼儿、完成教学任务就行,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3.知识素养:教育科学知识缺失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教育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教师以威胁恐吓式语言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因为教育科学知识欠缺,不理解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诱因及幼儿相对应的行为心理模式,也不清楚如何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4.心理素养:不良情绪累积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人格。幼儿教师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社会、家庭、工作环境等方面也会带来诸多压力。部分教师对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压力无法释放又会导致不良情绪的累积,使教师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行为与教师期望的不符可能会成为教师不良情绪的发泄口,教师会采用威胁恐吓式语言纠正幼儿的不规范行为。

(二)外部原因

1.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

幼儿自身也是导致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的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师需要负责大量幼儿,而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这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压力,引发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活泼好动、控制力弱、以自我为中心是幼儿的生理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伴随着行为不规范,当幼儿多次违规时,就可能会引发教师使用威胁性语言。

2.家庭教育偏颇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首先,幼儿喜欢模仿,家长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大声喧哗会被幼儿习得,而不良行为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纠正的。其次,部分家庭存在溺爱幼儿的情况,在溺爱成长下的“小皇帝”“小公主”不了解纪律意识在一个集体中的重要性,而纪律意识的淡薄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与纠正。最后,在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即使觉得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是不当的,也未与教师沟通。莫月红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很高。[8]而姚开琼的研究发现,有些家长即使知道教师的言语道德失范行为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只要不对幼儿造成明显的伤害,便不会直接向教师提出。[6]由此可见,家长对教师的某些不当教学行为有一定的纵容心理。

3.幼儿园管理不完善

教师使用威胁恐吓式语言与幼儿园管理不完善也存在一定关联。目前,很少有幼儿园针对教师用语制订相关规范,也未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涉及教师规范用语的相关内容,很多教师不清楚哪些是威胁恐吓式语言及如何改正这类语言。

五、威胁恐吓式语言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层面

1.树立正确教育观

要解决威胁恐吓式语言问题,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第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紧跟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认真阅读国家颁发的各项教育文件,如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二,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幼儿和教学的各类教育科学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等。第三,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幼儿是独立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个体。第四,教师还要培养自身的耐心、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做到全面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和包容幼儿。

2.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学习,提高处理幼儿不规范行为的能力,并学会合理表达。同时,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要认识到威胁恐吓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加强自身语言技巧的训练,做到多听、多看、多读、多写,学会表达。

3.拓宽知识面

教师要加强知识学习,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储备,而且要丰富教育科学知识,只有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掌握幼儿的行为特征,才能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做出正确解释和应对。在知识学习途径上,教师可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也可以通过小组教研的形式学习他人经验,还可以借助网络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4.提高抗压能力

教师的心理素养影响着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排解这些压力,具体可以通过运动、看书、听音乐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也可找人倾诉来排解压力。

(二)家庭层面

1.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培养幼儿的纪律意识

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既要进行自我学习,又要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对于幼儿活泼好动的行为,家长应给予理解,不能一味斥责。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纪律意识,如不要大喊大叫,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2.转变教养态度,为幼儿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教养态度的养成和转变不仅需要家长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幼儿园和教师的协助。家长要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尊重幼儿的个性。幼儿园和教师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在家在园表现,分享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三)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应关注教师威胁恐吓式语言这一现象,并制订教师言语道德规范,以此规范教师的言语,提高教师的言语道德素养。例如,义乌市教育局专门颁布了《义乌市幼儿教师文明用语和忌语》,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其中提到的教师忌语有“不听话就叫别的老师带走”“不睡觉等会别起床了”“打电话叫你爸爸妈妈别来接了”等。[8]

同时,幼儿园可以建立教师言语道德激励机制,针对教师言语行为的好坏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言语道德激励的方法有很多,如奖励法,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惩罚的方法则包括扣工资、记过、降级等。

此外,幼儿园可以组织开展言语道德规范研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文件、书籍和其他幼儿园的做法。

猜你喜欢

威胁幼儿教师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人类的威胁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受到威胁的生命
爱“上”幼儿园
搞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