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2-02-18黄冬玲韦柳莹
黄冬玲,韦柳莹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一、引言
幼升小是教育过程中的转折期,科学幼小衔接可以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衔接意识不强、衔接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超前学的情况。[1]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2]结合“双减”政策对幼小衔接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旨在揭示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其中的主要原因,为促进幼小衔接教育走向合理化、科学化发展提出一些有效策略,以帮助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幼小衔接背后的教育“综合征”
(一)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幼儿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导向,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发展是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教育要重视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研究对250名幼儿家长“对大班幼儿在园学习识字和算术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幼儿学习识字和算术的家长分别占37.4%和42.5%。[3]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幼儿教育阶段较为重视识字、算术等文化知识的学习。部分教师迫于升学及家长的教育压力,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幼儿智力教育上,尝试教授幼儿识字、算术等小学课程内容。超前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幼儿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兴趣培养,割裂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很容易导致幼小衔接走向片面化和单一化。
(二)重视灌输式教学,忽视幼儿主体性
“双减”政策倡导幼儿园应进行科学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4]然而,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淡化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还不够集中,自控力较差,在乏味的讲授式课堂中常常东张西望。另外,部分教师忽略了游戏教学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对幼儿的干预过多,导致其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幼儿行为规范的管理上,部分教师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要求幼儿以规范的上课姿势听课,如上课时端正坐好、双手要放在桌面上等。在幼儿园教室环境设计上,部分教师会用字母表、九九乘法表等文化性符号装饰教室,忽视环境的趣味性和启蒙性。科学幼小衔接要求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注重对幼儿自主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培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会扼杀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三)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评价应当从结果性评价走向过程性、多元性评价,实现从“分数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有研究针对某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27%的教师采用具有小学特点的学业评价方法。[5]笔者与20名大班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几乎一半的家长把孩子学到知识性或者技能性的知识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成果的标准。“双减”政策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幼儿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人际交往特点等关系幼儿进入小学所需要的核心素质,进行多维度评价。然而,部分教师对幼儿评价不够深入,较为重视结果性评价及评价的甄别功能,如用等级评价(优、良、差)的方式评价幼儿在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忽视评价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最终目的。
三、不科学幼小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科学教育观念保障的乏力
教育观念是指教育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认识和教育主张,教育行为的实施直接受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双减”政策对提高幼小衔接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最终的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高低与其社会认可度、人员流动、学历水平、薪资报酬、性别比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研究者对143名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13.4%的教师是无证上岗,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的培训指导,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内容缺乏科学的认识,进而导致幼小衔接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这也会导致幼小衔接小学化的倾向愈演愈烈。[6]
(二)家庭升学竞争的利益驱动
剧场效应是指个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做出不考虑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发其他成员效仿而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整体利益受损的现象。[7]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纷纷“抢跑”,而超前的幼小衔接势必会产生剧场效应,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另外,应试化教育导向仍然紧紧束缚着家长,一些家长仍然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推动了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双减”政策颁布以来,部分媒体为吸引关注,错误解读该政策,制造不必要的教育焦虑,导致部分家长将教育需求的矛头转向幼儿园。在利益驱动下,幼儿园不免要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以确保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办园利益得到保障,这导致幼小衔接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三)应试教育低龄渗透引发的焦虑
部分幼儿园以“蒙台梭利”“瑞吉欧”“生活体验”等教育理念的噱头推行“早期启蒙”“生活教育”“全能发展”,刺激家长的教育需求。有研究调查显示, 我国86.52%的家长对幼儿入学感到焦虑。[8]有研究对110名小学教师和133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双方缺乏合作意识,幼小衔接活动流于形式化。[9]“双减”政策要求“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2],而部分小学忽视“零起点”教学要求,进行超前学业测试,根据分数授予入学资格和分班。这导致幼小衔接“小学化”。
四、回归理性,实现科学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走出智力教育误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想实现科学幼小衔接,就要明白幼儿“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该怎样评价学业成就”,以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第一,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要具有丰富性和启蒙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一方面,教师要跳出知识准备的误区,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将幼儿身体动作、语言表达、社会适应、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等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阶段做好全面准备。第二,幼小衔接的教育形式要以游戏化教学为主,为幼儿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此激发幼儿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幼小衔接的教育评价方面,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进行多元化评价。《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要树立科学评价观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10]教师要进行动态、全面评价,重点关注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鼓励家长和幼儿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以科学依据、幼儿实际的表现为基础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评价,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观,帮助幼儿“与小学衔接”,而非“向小学衔接”,为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二)走出利益驱动教育误区,塑造理性教育心态
“双减”政策强调对教育理念的再认识,要求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环境,审视教育主体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实现科学幼小衔接,教育主体就要转变教育理念。第一,家长转变利益驱动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幼儿园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媒介,帮助家长遵循家庭教育的特点,正确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突破短视化、片面化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园活动、教育讲座、亲子课堂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系统的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改革动态,明确家长的教育责任,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避免利益驱动的教育观念对幼儿、教师产生消极影响。第二,幼儿园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实教师的在岗培训,使教师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熟悉教育目标和任务,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第三,教师要坚持开展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工作,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形成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念。
(三)走出约束教育误区,创建科学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学习兴趣、探究欲望的发展,以帮助幼儿顺利向小学阶段过渡。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幼儿园教育可通过利用和创设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自然人,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第一,在物质环境上,教师要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环境的创设应充分体现出“幼趣”的特点,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应让环境“活”起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意味着幼儿可以自由活动,各种用具摆放适合幼儿的高度,幼儿不必端正刻板,教师要以观察者、倾听者的身份与幼儿互动。第二,在精神环境上,教师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管理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确保幼儿有良好的作息。在班级制度的制订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意见,促进幼儿勤加思考,培养幼儿独立、自勉、自立、自主、自律的精神,帮助幼儿更好地向小学阶段过渡。
(四)走出单向教育误区,形成双向教育阵地
要填补幼小衔接之间的缝隙,不能仅在一端发力,只有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同时做出调整和改革,才能真正解决真空问题,确保幼小之间无缝对接。第一,幼儿教师要做好大班幼儿的教育衔接工作,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小学参观,体验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讨论会,让幼儿谈谈自己对小学的感受、进入小学后最担心的问题等,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心理准备。第二,不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有计划地与对方建立联系,定期沟通,了解彼此的教育改革工作进程。幼儿园可以与小学共同研究幼小教育之间的差距,调查以往衔接不当的问题,共同商讨,探究改进措施。第三,《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小学教师要领会“零起点”教育的内涵,以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为教学的起点。[11]因此,入学考核不能局限于智力考查,要围绕学生入学所需的学习品质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考量。在教学上,要适度调整低年级课程设置和课时,改革教材教法,讲究教学时效性,减轻作业负担,开辟多渠道,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幼儿园和小学要相互配合、加强沟通,以增进两个学段之间的了解,共同研究衔接方案,形成双向衔接的教育阵地。
五、结语
总之,科学幼小衔接是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的关键,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双减”政策的出台应是一场系统性改革的起点,在新政策和新环境下,幼小衔接研究应进一步在实践中开展,幼儿园和小学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反思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创新,改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走向科学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