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文化 致敬英雄
——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的守正创新

2022-02-18张晓萱

视听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方志敏焦裕禄

张晓萱

2021年1月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开播。本季节目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顾百年历程,传承千年文化。在“和诗以歌”中致敬不同时代的中国英雄,传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一、节目主题: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承

(一)经典诗词尽显英雄气概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在庞大的诗词库中,和英雄相关的诗词数不胜数。有“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诉说着英雄的淡泊名利,有“终当移孝作忠臣,为我国家扶厄运”传达出英雄人物不畏生死的赤胆忠心,更有“相与济苍生”体现着英雄为国之深沉大爱……《经典咏流传》第四季节目组对诗词的选择紧扣“致敬英雄”的主题,每首诗词都彰显着英雄气概与民族精神。以第一期节目中传唱的五首经典作品为例,《大风歌》展现着刘邦的英雄气概,《定风波》传递着苏轼面对人生坎坷时旷达超脱的胸襟,《为祖国而歌》记录着陈辉烈士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英雄壮志,《从军行》表达着一朝为军人、终身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怀,《蝶恋花·答李淑一》赞颂着杨开慧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不屈精神。

本季中,每期节目开始都由主持人撒贝宁以一段独白引出该期节目的小主题,如“青春”“勇气”“信念”“大爱”“志向”等。它们既可以独立存在,又与“致敬英雄”息息相关。其中,第二期节目的小主题是“青春”,这期节目的第一个传唱作品是李大钊的《青春》节选,由康辉、朱广权、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同台演绎。1916年9月1日,《青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当时李大钊27岁,风华正茂。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李大钊写下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的豪言壮语,唤醒了无数青年,更唤醒了一个时代。第二期节目的最后一个传唱作品出自周恩来总理的《春日偶成二首》。周总理16岁时喊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震撼着每一位青少年的心。节目中用一组数据来体现周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让每一位观众听后都能联想到当年周总理埋头苦干的身影,并为之动容。节目中的每个作品不仅紧扣“英雄”的大主题,而且围绕每期的小主题展开,让观众在回味经典的过程中感受英雄精神的当代意义。

(二)真实历史故事汇聚时代情感

本季节目基于“致敬英雄”的主题,对英雄诗词进行二度创作。传播难度在于:英雄人物家喻户晓,但由于历史的厚重性,观众对英雄背后的故事往往浅尝辄止。对此,鉴赏团与嘉宾在讲述过程中只有以大量的史料记载为根基,用具体事物塑造人物形象后观今鉴古,将英雄人物形象“落地”而非“神化”,才能将真实故事人性化、立体化、时代化,使英雄文化适合当代传播语境,才能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①。讲述英雄故事的过程也是弘扬英雄文化、培养正确文化价值观的过程。

在第三期节目中,王凯演绎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对于王凯来说,方志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王凯曾担任话剧《方志敏》中的主角,在国庆大阅兵的彩车上扮演方志敏的角色。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王凯再次将方志敏在狱中书写《可爱的中国》的情景演绎出来,以表演与传唱相结合的艺术化形式传播方志敏高尚的精神。节目组还将修复后的《可爱的中国》手稿带到现场,鉴赏团成员讲述方志敏在监狱中最后的时光以及方志敏在绝境中发出最后呐喊的历史故事。现场还连线了方志敏烈士之女方梅,她向观众讲述了她和母亲对父亲伟大精神的传承故事,介绍了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的篇幅最长的一本书——《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在讲述过程中,方梅多次哽咽,她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感动了观众。《可爱的中国》里的愿景在今天都已实现,正是因为有无数英雄的努力,让文字变成了现实,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英雄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二、“多元符号+多维空间”:构建沉浸式的节目体验

(一)言语文本符号:对历史事实的陈述

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表示:“语言,特别是发展完成的语言,才是民族自我认知以及建立一个看不见的民族边界的基本特征——在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及强势的全球化媒体的力量,使得全世界都臣服于一种文化同质性的状况下,语言,作为文化的最直接表现,也就成为文化抗拒的战壕、自我控制的最后堡垒,以及可以确认意义的避难所。”②在《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中,节目用主持人的开场白、传唱人讲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以及嘉宾对诗词背后故事的讲解等多种言语文本,尽可能丰富地将历史事实讲述给观众,强化观众对诗词的理解,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

例如,在第四期节目中,青年歌剧演员余音带着一首《咏煤炭》来到了舞台。通过余音与主持人王嘉宁的交流,观众得知余音借这首《咏煤炭》来致敬他的外公——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焦裕禄如煤炭一般燃烧自己、温暖百姓。随后,嘉宾廖昌永在点评中提到,在乐曲中融入二胡的演奏,用民族乐器传递民族精神。这让观众了解到民乐器的音板使用的泡桐与焦裕禄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如今兰考已经成为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嘉宾康震的分享,观众了解到《咏煤炭》的作者诗人于谦与焦裕禄书记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拥有煤炭精神,温暖他人、燃烧自己,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同时,在“云观众”中有几位是焦裕禄生前的亲友。节目中通过“云连线”的方式与焦裕禄的好友魏老先生进行交流,他给大家分享了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抗洪的故事。节目随后连线了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她是传唱人余音的母亲。焦守云分享了焦裕禄1964年最后一次回家的故事和她见焦裕禄最后一面时的场景。从故事中,观众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焦裕禄心系人民,为了人民无私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主持人、传唱人、嘉宾以及“云观众”的深入交流使言语文本相互关联、环环相扣,让观众对英雄人物有了更立体的印象,对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承有了更深入的感知。

(二)非语言符号:对诗歌意境的描绘

非语言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用以传播的语言符号之外的所有符号,其功能在于重复、补充、调整、替代或强调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例如,人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视线等都是非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在电视节目中,音乐旋律、舞美设计是最常见的非语言符号。《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将诗词中的意境生动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声为乐体,诗为乐心。诗词与音乐在其意境韵律、情感流露上有着相通之处,恰到好处的音乐旋律可以让诗词内涵更好地流露。元曲是词曲的结合,先有曲后有词。《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第六期节目中,周笔畅传唱的《道情》便是改编自元代诗人荣方壶所作的《山坡羊·道情》。周笔畅加入流行音乐元素,虽说与元曲本身不拘平仄、不忌重字的轻弹浅吟不同,但仍能体现出贫贱不能移和淡泊名利的英雄气概,唱出了这一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求。

第四季节目中的传唱人在对英雄人物的生平经历、诗词的历史背景以及诗词本身加以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情感,对音乐旋律进行创作,致力于给观众呈现出既符合诗词内涵情感又能被大众传唱的佳作。

节目对诗词意境的呈现离不开灯光、布景、服装等方面的舞美设计。在第三期节目中,传唱人王凯身着灰色中山装,演绎着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他还原了方志敏在狱中写《可爱的中国》时的模样:舞台上一张桌椅,满桌稿纸,方志敏端坐在桌前,拿起毛笔写着最后的陈述。此时,舞台四周昏暗,只有一束光打在王凯身上,背景屏幕上利用VR技术制作出监狱窗户的模样,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方志敏在危难时不改初心的坚强意志与爱国情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象征符号内化和体现着诗词的内涵与意象,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记忆,带领观众站在更宏大的时空格局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英雄情结”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显现出超越一般音乐节目的崇高之美。

(三) “1+3”虚实多维空间增强仪式感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与往季节目在空间设计上有所不同,创造出“1+3”虚实多维空间模式,即一个虚拟观众空间和主舞台、第二现场、“会客厅”场景的三个现实空间。“仪式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和富于表现性的行动,一种制度化的创造特殊时空的手段,个体在其中可以体验到自己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分子。”③虚实多维空间增强了节目的仪式感,观众随着空间的移动沉浸到节目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虚拟观众空间是第四季节目考虑后疫情时期的特殊性,运用5G技术实现百人观众团实时连线。例如,在《从军行》片段中就连线了曾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戍边两年的中国传媒大学2019级学生叶尔森,由他讲述当代边防战士的生活经历,这与身穿“明光铠甲”的唐代戍边英雄形成精神上的呼应。

主舞台是传唱人传唱英雄经典、嘉宾康震展示旧物引经据典的核心空间,鉴赏嘉宾康震仪式化地打开每一个经典记忆,借助文稿、影像、图片等追溯文本的发源地,展开文本中所承载的英雄故事和一脉相承的英雄精神。

第二现场是第四季的全新空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该现场由主持人王嘉宁主持,每位经典传唱人演唱前先进入第二现场,由主持人的一句“接下来,我们一起听听康老师对这首诗词的解读”引出康震老师对经典作品的解析。经典传唱人与主持人王嘉宁共同观看主舞台上康震对于诗词文本、英雄精神的解读,并分享创作感受后,再由王嘉宁的一句“接下来,让我们开启×××的经典传唱时刻”的过渡语将传唱人邀请至主舞台。这样的节目流程设置增强了现场传唱的仪式感。

“会客厅”场景里,由“跨界才子”撒贝宁、“文学担当”康震和“艺术担当”廖昌永组成嘉宾团。曲终人不散,他们和传唱人围坐在一起,共聚一堂,从诗词背景、英雄境遇、音乐创作与情感勾连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解读。

三、一体化矩阵传播加强节目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融合呈纵深发展趋势。在前三季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上,《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继续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打造全方位融媒矩阵。节目组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不断扩展传播渠道,形成“央视综艺频道+央视频App+微博超话+微信推文+抖音号、头条号、微视频”的一体化传播矩阵。

节目开播后,“央视Boys再合体”“撒贝宁开场白经典语录”“杨开慧牺牲52年后藏墙缝的托孤信曝光”等内容在抖音、B站等各大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刷屏式”报道,如央视新闻发文分享许魏洲的《易水歌》,以摇滚风格再现千年前荆轲之悲壮,仅发表两小时便有171万次观看量。微信平台中高浏览量的衍生文章也屡见不鲜,如李健的《君子行》被“人民日报”“清华大学”等微信大号发文推荐,阅读量均达10万以上,获得发酵式裂变效果。每期节目播出后,微博客户端相关衍生话题不断登上热搜,如“方志敏烈士遗骸22年因镣铐被认出”“迟到了57年的焦裕禄全家福”“7岁孩子自弹自唱朝代歌”“85岁抗美援朝老兵清唱《我的祖国》”等。

为给观众带来更加精致的视听享受,节目组全新打造出“3D立体音乐”。“3D沉浸式”是《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立足全媒体时代为观众打造的“浸享诗词”音乐体验。从首播质感来看,“3D沉浸式”也是《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带给观众的精神体验。节目纳入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立体解读经典文本所承载的英雄故事和英雄精神,让人酣畅淋漓。

此外,节目还引入微信“扫一扫”的场外互动方式,让观众在收看节目之余,只要戴上耳机扫码聆听央视频提供的纯享版音乐,就能置身于诗词和音乐营造的视听愉悦中。这一做法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也拓展出更丰富的传播渠道。在融合矩阵传播之下,在沉浸体验之中,《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用时代之声为英雄演唱来自千年前的赞歌,使英雄诗词得到更全面的传播,使英雄精神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四、结语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生动讲好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奋斗故事,用心用情用功打造有格局、有筋骨、有力量的文化精品,是当下文艺创新的重要主题。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如果说《经典咏流传》前三季自带诗词的华彩和音乐的轻盈,那么聚焦“致敬英雄”的第四季则因为“经典之声”愈发强健的魂魄而更加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正如观众所评价的:“短短几分钟的演唱,却仿佛跨越时间长河,遍看英雄豪杰。生逢盛世,观今日之中国,再回味这些或深情或豪迈的经典之作,只想对自己说,吾辈青春当自强,方不负这血脉传承、精神哺育、世代守护!”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守正创新,延续“和诗以歌”的原创模式,充分发挥“音乐+经典”的表达优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在“回顾百年历程”的同时“追溯千年文化”,站在整个华夏文明的精神版图中,深度挖掘不同时期、不同维度的英雄情怀,歌以咏志,乐以抒怀,润物无声地传播千年文化的底蕴和英雄精神的内涵。2021年,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百年峥嵘岁月,传唱千年经典诗篇,《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向英雄致敬,为时代画像。

注释:

①唐远清.融媒体环境下英雄文化的当代重述与传播——以《长安书院》栏目特别节目《永远的英雄》为例[J].当代电视,2019(12):30-32.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9.

③[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8.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方志敏焦裕禄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