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式任务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究
——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
2022-02-18李娟
李 娟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指把一组文章与一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群文阅读相关的实践大体上分为单元整合、整本书的阅读、主题阅读等几种形式,人教版的教材使用地区主要以单元整合为实践形式。践行“新课标”,由传统的单篇教学上升至专题式群文阅读教学,这是目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些缺乏僵化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将优质高效课堂研究作为重要突破口,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改革,总结出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在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中我发现指导学生寻找比较式任务对形成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比较式任务,是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章之间的关联性的区别点,教师通过这种关联性的比较,来锻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选择恰当的比较式任务,结合群文阅读的理念,达成教学目标,会有奇妙的效果,下面以《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为例做以诠释。
1.设置与同一作家同时段的其他作品做比较的任务,可以追问创作背景和写法
郁达夫一家为躲避白色恐怖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到杭州。1934年8月写作《故都的秋》,1935年11月写作《江南的冬景》。《故都的秋》呈现出“清”“ 静”“悲凉”的特点,全文浸透着浓的无法化开的忧郁。《江南的冬景》呈现“可爱”“迷人”“美丽”的特点,在作家笔下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暖冬水墨画,画中郁达夫的心境是悠闲、洒脱的。例:
“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两篇同一时段同样写景的散文,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味道?
原来郁达夫一家迁到杭州后,他的心境并没有宁静。他曾在一首诗的后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为此,他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内心烦闷的良方,他表达到: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肃的感触来的。这也就自然形成了《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而《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偶成的一篇散文。虽局势动荡、生活困窘,但有知心爱人——王映霞从上海迁居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正值“富春江上神仙伴侣修建爱巢之时”,郁达夫生活舒心,工作顺利,自然的美丽让作者回归宁静,在诗意的世界里作者笔下的冬天是明朗的。
2.设置与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的任务,追问作家经历和风格
郁达夫于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幼时失怙,体弱多病。但聪明智慧,九岁会赋诗,语出惊人;年少时随兄赴日,先学医科,也学政治、文学,开始创作小说,后和郭沫若等组成“创造社” 。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任教。42岁颠簸南洋,后流亡至苏门答腊,不得不化名隐居。因精通日语,被日军迫作翻译,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生逢乱世,为了生计和游览,他南北奔波了很多地方,但是他行文立事的根本是家国情怀。《钓台的春昼》这部散文集,精选郁达夫的游记约三十篇。这些作品,语言朴实,写法自由,与那些重视客观、再现生活现实的作家不同,郁达夫写山水名胜、描景绘物不忘注入个人颠沛流离的情怀,时代的黯淡自然而然的印刻其中。比如在叙述桐君观前的秀美风景时,作者不禁感慨道:
“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颐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
“时间似乎已经入了酉时的下刻,小市里的群动,这时候都已经静息……我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
不管“浮名虚誉”还是“他乡日暮”,对于正值壮年的郁达夫,生逢乱世,空有抱负但难有作为,所以景物触发的多是一些漂泊郁闷哀伤之感。
结合《故都的秋》一文,郁达夫写寻常院落的秋:看到“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的青天”,“破壁腰”的“蓝朵”;想到“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听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衰弱的残声”。这视之所及、心之所触的都是衰败,让读者内心情不自禁的生成对时代衰微、人之暮年的遐想。
通过对比较式任务的探究,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感觉到了他哀伤的笔调。
3.设置与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的任务,追问写作的个性
必修二第一单元所选的三篇写景散文都是白色恐怖笼罩时期,作家们处于思想彷徨时期的作品,我们可以就三篇文章写景的方式来作比较,追问作家写景的个性。
从共性上来说三篇文章写景都有对客观景象做细致的描绘的特点,并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突出景物的形象,使景物色彩鲜明,生动活力,但各篇亦有各篇的特色。
读《荷塘月色》,你会看到亭亭绿叶,圆展飘荡,朵朵荷花,闪烁璀璨;闻到缕缕清香,缥缈漫漫;听到远处高楼,渺茫乐音;想到溶溶月色,朦胧梦幻,真似经历了一番由地上到天上的诗画世界的漫游。怪不得朱自清会抒发到:“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正是朱自清抓住了光影、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在荷塘中不同而又和谐统一的特点,才使得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透出浓郁的诗意。
在《囚绿记》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绿枝条,笔墨一半是写实景,比如“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比如“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作者紧紧抓住对绿枝条的称谓的变化:绿影——绿枝条——绿友——绿囚——绿友,在“爱”的情感与“囚”的行动的矛盾中表达自己的痛苦心理和极度反抗之情。
而《故都的秋》的写景,郁达夫不仅实写景的浅色调来写秋,比如“青天”、“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枣子颗儿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更抓住秋给人带来的情绪的体验——悲凉、哀伤来写秋。比如“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郁达夫写景的主观性,是郁达夫个性的体现,只有敏感的文人才会对时代对自然著上自己的色彩。
4.设置与其他作家写秋作品进行比较的任务,追问写景手法异同
教师可以精选古今作家写秋的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横向的阅读比较,让学生感觉异同,达成写景手法的共识。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修运用骈偶句式和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描绘出秋的色、容、气、意。正是秋状的惨淡、萧条,秋声才会 “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此外,作者把夏天和秋季的草木作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威力的结果。《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欧阳修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再比如写秋的片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的《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月下秋江的澄澈和宁静。月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罩在江上的雾气不仅有凉的触感,还与江水、夜空,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境也随之开朗、宽阔,从而产生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遥想。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盯着你。早晨到湖边,会看到薄如轻纱的晓雾,悬浮于广袤的湖面之上。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都分明可见……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中的游人也稀疏了许多,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诚宜此时来湖小住。与其是游湖,莫若作为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李旭光《秋来查干湖》)
作者抓住秋水娴静的特点,写出水、草、鱼,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从而表现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经过比较学生会达成一种认识:1、写景要抓住景的特征。2、为增加景物的画面感可用比喻等修辞及对比衬托等手法。3、“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作家最常用的写法。相较之余,郁达夫以主观情绪写景格外突出。
叶圣陶先生就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比较式任务”,多角度的进行比较,以求增加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