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幼儿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分析

2022-02-18闫兰兰

今天 2022年11期
关键词:好老师师德师范生

闫兰兰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1.问题提出

在当今网络日益普及的新时代,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和社会都期望培养出“好老师”,那么什么是“好老师”呢?习总书记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简称“‘四有’好老师”),期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也强调了“好老师是学生的幸运,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1]每一名青年学生、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明知“好老师”的要求,努力达到“四有”好老师的标准。

1.1 教师形象的相关研究

由古至今,我国学者对教师的形象就颇有研究,比如: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对教师个人外在形象的高度概括;张烨认为“教师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在道德、才能、学识、体貌、性格等方面综合的独特风貌”,[2]裴春秀认为“教师形象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印象、看法、认知的综合体现”。[3]我国国内对于教师形象的研究已颇为全面,但也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分析,教师形象研究的结果缺乏科学性,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揭示理想教师形象的核心品质,进而整理出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所需要的优秀教师形象。

1.2 “好老师”形象的相关研究

笔者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对于“好老师”形象的研究成果已极其丰硕,但是在这些研究当中,绝大多数是从学生的视角来探讨理想的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形象,而针对幼儿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以职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心目中“好老师”形象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学生、教师和家长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三个主体,从这些主体的视角出发,对“好老师”形象进行评价,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对职前幼儿教师“好老师”形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幼儿视角来探究幼儿眼中的“好老师”形象和通过社会公众对幼儿园教师的认知评价来探究“好老师”的形象。

1.3 幼儿园“好老师”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性侵儿童事件时有发生,是对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共同伤害,究其根本原因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4]《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都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事业,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同时也意味着国家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幼儿教师,“好老师”的培养,关乎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专业学习的经历,经常听到人们对于幼儿教师的评价:“拿最少的工资,干最累的工作”“幼儿教师都是能歌善舞、温文尔雅”“幼儿园教师就像是保姆一样,每天围着小孩子转,照顾小朋友们吃喝拉撒睡”,但也有一些真正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幼儿的好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幼儿教师又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那么职前幼儿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参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好老师”的形象界定为:满足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个性特质等标准的教师,其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表征,以及社会大众对其的期望和评价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印象。本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大四毕业生、专科大三毕业生或入职不满半年处于实习期的幼儿园教师做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法

本研究参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从教师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特征四个维度出发,编制《职前(实习)幼儿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调查》问卷。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大四毕业生、专科大三毕业生或入职不满半年处于实习期的幼儿园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他们对“好老师”形象的认知情况。

2.2.2 访谈法

本研究参考了张亚妮,牛婉羽,陈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分析》的访谈提纲,[5]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收集数据以辅助问卷调查。

3.研究结果

3.1 学前师范学生师德教育有待提高

“德高为范”,教师职业道德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需要做到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有高尚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

教师A:我认为的好老师,首先是要有师德,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关爱、尊重和相信孩子,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儿童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促使每个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大量学者一直不断的在为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而努力地探索。目前,专科和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开设课程方面,都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针对幼儿教师职前的师德教育类课程开设较少,[6]即便有些开设了,但内容过于笼统,仍旧满足不了幼儿教师职前师德教育的需要,大大的影响了学前师范生师德观的形成。

3.2 职前幼儿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学高为师”、“师者,所以传业、授道、解惑也”,教师,是教授学生知识的重要人物,因此教师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相关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基本专业能力的幼儿教师才能够胜任幼儿园的各项保育和教育工作,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施加有利影响。

职前幼儿教师更多的是带着在学校的经历和知识进入幼儿园,缺乏实践的经验,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是具有高尚道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想型教师。[7]由于此时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特殊性的深入思考,因此,在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时,职前幼儿教师会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果不及时加强对幼儿教师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们无法掌握根本的学前儿童发展规律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而就会导致职前幼儿教师丧失参与幼儿教育、施加积极影响的信心。

3.3 职前幼儿教师的自我认知

好老师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认知。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员,其自身必须符合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各项标准,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幼儿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8]。此外,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幼儿园环境设计、保教结合、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实践性知识,这些在幼儿园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多职前幼儿教师自我认知中所缺乏的主要内容,多数职前幼儿教师因为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感到焦虑。

4.原因分析

4.1 社会认同感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不高。许多社会公众、家长、幼儿园教师会认为好老师就是喜欢孩子、理解孩子、对孩子有耐心的人;也有很多人认为当好幼儿教师主要是有爱心,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也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工作繁杂琐碎、报酬普遍较低、家长要求超出实际,这些都容易给幼儿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导致职前幼儿教师内在动力不足。幼儿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是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真正把幼儿教师看作是“专门化的职业”。

4.2 学校实践机会

对职前幼儿教师来说,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是尤其重要的。幼儿园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教授给幼儿,如果幼儿教师总是不能准确的、耐下心来解答幼儿的问题,那么朝夕相处下来,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威信会逐渐丧失,幼儿对教师也会逐渐的丧失信任,教师要提高专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9]。多数职前幼儿教师在进入幼儿园之前接触更多的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幼儿园教育中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由于职前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帮助职前幼儿教师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

5.对策与建议

5.1 引导学前师范生形成正确的师德观

学前师范生职业道德的高低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是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当充分的发挥学前师范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师德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未来幼儿园教师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推进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施,而且对幼儿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10]。

笔者在与3岁半的表妹相处过程中,问她为什么喜欢她在幼儿园的老师,原因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老师通文达艺,而是简单的“不吵我”、“不逼我睡午觉”、“帮我扎辫子”、“夸我漂亮”等等,从孩子的回答中不难发现:幼儿喜欢温和、有爱心、有耐心和宽容心的老师,他们希望的是得到老师的爱与理解;另外,有些幼儿教师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用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从而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学校应该对学前师范生进行集中教育,从整体上增强学生对师德的认识,并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师德的价值意义,不断的引导学前师范生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

5.2 在教育教学中提高职前幼儿教师师德水平

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更加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由于学前师范生入职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因此,职前教师所接触到的交流对象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职前幼儿教师师德观念、师德教育不能落实到实际问题中。这种情况下,在幼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园需要依据职前幼儿教师的自身情况增加师德教育力度,适当的改进方式,引导职前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把幼儿教师职前的师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11]。另外,还应该创建相应的追踪回馈机制,定期的对幼儿园教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及时调整不足,以此促进幼儿园教师师德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5.3 职前幼儿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认真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学前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才能理性对待幼儿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的作出准确的判断、干预[12]。这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增加职前幼儿教师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与信心[13]。此外,职前幼儿教师应该从计划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开始,对学前教育事业满怀激情,不断地理解、认识这个职业,培养自己的职业荣誉感,激发对幼儿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教师B: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定期参与学习培训,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反思、提升自己。

教师C:在幼儿园里,实习幼儿教师、新手教师会普遍缺乏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本科学前师范生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是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在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幼儿沟通交流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出很多的不足。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幼儿极其喜欢模仿的对象,幼儿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重要的个性特质。

结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职前幼儿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大众要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政府的责任,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体系中,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学校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幼儿园更多地为职前幼儿教师提供实践和发展的机会,开展必要的职前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当然,职前幼儿教师自身更需要提高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认同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

猜你喜欢

好老师师德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扎根三尺讲台 争做“四有”好老师
浅谈中职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幼儿视角中的好老师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新时期高校 “四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