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顶刊窥视科技期刊发展

2022-02-18沙逢源伍超华

传媒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约稿编委科技期刊

雷 莉 沙逢源 路 红 伍超华

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紧跟国家政策支持创办科技期刊。科研单位、高校创办新刊的势头猛涨,新创办科技期刊越来越多。国家虽然鼓励创办科技期刊,但并未放任其自由生长,对办刊效果还是很看重的。中宣部传媒监管局专门设立了“新闻出版资源配置情况分类问效评估”课题项目,对新创办科技期刊的办刊效果和评价体系开展专项研究[1]。足以见得,国家对办好高质量期刊的重视。

新创办期刊初期的发展并不容易,稿源与影响力不足,且相互制约,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期刊发展。关于科技期刊发展的研究报道很多,很多都是关于如何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2-3]。我国新创办英文期刊起点很高,也有探讨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问题的[4],还有以编委考核、激励措施推动新刊发展的[5]。本文另辟蹊径,从研究国际大刊《Nature》《Science》《中国科学G辑》的策略入手,从细处分析哪些举措是可供新创办期刊去参考的,研究新创办期刊的发展点。

一、对知名期刊的调研

Cite Factor网站上共刊登了国际9000多种科技期刊近几年来的影响因子,将影响因子提取出来,排名前十的期刊与2009年之前平均排名前十的期刊对比,提取出两种期刊,《Nature》和《Science》,对他们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寻求可借鉴的地方。

根据SCI中国期刊排名,中国科学名列前茅,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学G辑》) 是2003年从中国科学A辑中分离出来的,是中国科学系列期刊最年轻的一员。也就是说,该刊用了10多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可借鉴之处较多。本文将探索其约稿方式,寻求适合新创办科技期刊的约稿方式。

(一)《Nature》

《Nature》编辑部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编委会,不受制于地域,记者网络遍布全世界。编辑人员大多数在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实验室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某领域具有专长,可出席学术会议,与科学家进行电话交谈。举办会议,促进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Nature》栏目众多,有言论栏目(Opinion)、新闻栏目(News)、新闻分析栏目(News Analysis)、新闻背景(Briefs)、评论栏目(Commentary)等。针对某些不易懂的文章会在相应的栏目刊登相关评论文章,这些评论文章是由科学家撰写的,也就是说Nature会邀请科学家撰写评论性文章。《Nature》 网站还设有一些纸质期刊上没有的内容,如网络辩论和Nature Science Update,这些内容会在纸质期刊目录上标注。

《Nature》会进行大量媒体宣传。在出版前一周会向国际1000多位新闻界联系人发布新闻稿以供报道,使作者受到世界最重要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最大程度的关注。《Nature》的期刊还会发行至各图书馆、研究机构。

《Nature》的发表周期短,且灵活可变。一般来说,从收到稿件到正式接受平均时间间隔为13周,从接受稿件到发表时间间隔为7周,如有特殊原因可在投稿后一个月发表。

在对读者的服务上,《Nature》做得比较好。每周都会向读者发送内容提示服务。任何读者只要在网站上留下邮箱,都能接收到该提示服务。

(二)《Science》

《Science》每年出版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主要有三大栏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科学指南(Science’s Compass)、研究成果(Research)。科学新闻栏目主要有本周新闻、新闻聚焦等;科学指南有书评、研究评述、综述、技术特写、社论、读者来信等。可以看出,《Science》与《Nature》一样,都报道相关研究领域的时事新闻,特别重视论文的可读性,邀请专家撰写评论性文章,重视与读者的交流和沟通,随时掌握读者的需求。

《Science》与时俱进,实现上网,即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全文、摘要、检索服务,网络版是印刷版的补充。网络版许多内容为免费,如今日科学(Science Now)、科学后浪(Science Next Wave)、科学事业(Science Careers)等。科学事业提供会议、研究活动信息,还可提供更多的科学数据、与论文有关的录像、录音等。

在对读者的服务上,《Science》 也做得比较好。每月会给读者发送电子简讯。每周内容、超链接(参考文献的全文或摘要、增补数据)、论文述评等。

(三)《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中国科学G辑》为综合期刊,包括3个一级学科、32个二级学科,2003年从中国科学A辑分离出来。从成立之初,每年仅60多篇文章,不能满足期刊发展要求。2008年新编会成立之初,提出增加发文数量、提高论文质量的要求,到2010年发文数量为335篇,而影响因子从无到有,随后又有新的提高。编辑人员主要通过组织大量专题,既保证了期刊容量,又保证了期刊质量。

组织专题时,会进行大量搜索工作,获取期刊所涉及领域中的热点领域,确定专题方向。对于专题文章,出版之前,特邀编辑(专题负责人)预先撰写专题介绍,发布于各网站,让读者、作者关注近期的专题出版。专题出版之后,及时推荐到相关网站和媒体发布。

编委与编辑人员相结合,一是编委直接参与组织专题,编辑人员协助催稿;二是编辑主动约稿,获取专题,编委负责学术把关。

二、汲取经验

新创办期刊也有其鲜明特点,主办单位支持力度大,编辑团队全力以赴[6]。编辑部可有所作为。根据三本期刊的办刊特点,可探索适合期刊的模式。

(一)期刊约稿问题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组约高质量文章是重中之重,本节针对如何约稿、扩大稿源进行了探讨。

1.从编委会出发进行约稿

编委是期刊学术质量的把关者,也是学术导向的指引者。因此要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这是期刊得以有效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编委们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了解学科现状,知道期刊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人脉广,在组稿方面号召力强;很多资深编委更是学科带头人,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能组织收集到高水平论文。如何利用编委会使期刊发展壮大很关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议从期刊刊载范围中每个学科出发,邀请4-5名该学科的带头人担当编委,且这些编委最好散布于该领域相关院校、机构,便于期刊的各个领域在各大院校、机构进行宣传和约稿。编委会成员可每年新增1-2位,给编委会带来新鲜人才。

(2)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一般编辑部与编委的联系和沟通较少。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要求编委们每年投递一篇文章;二是加大荐稿力度,要求编委们每年在本学科有成就的科学家中约稿一篇;三是要求编委们每年推荐2个青年学者或专家,便于编辑部去约稿;四是可定期从编委中选出一名,利用国内外高水平会议组织专题文章,若时间有限,可携编辑部一同前去,指导编辑部进行约稿工作。

(3)对编委的鼓励措施。每年评选出年度优秀编委,可以编委们的稿件数目、约稿数量、推荐的待发展作者数量及职称为主要依据进行评选,并为当选者颁发优秀编委证书。

2.从编辑部出发进行改进

(1)提高期刊录用标准。坚持高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稿件质量决定了期刊质量,期刊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口碑和影响力。如果因为稿源不足而降低期刊标准,那么期刊只会走下坡路,口碑会越来越差,这反而会使约稿更受限制,致使期刊发展步入恶性循环。

(2)密切关注所设学科的发展,可在专业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文章,提取学术水平高的作者名单,按作者名单针对每个作者进行检索,了解其学术方向等信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职称、论文质量和数量)进行筛选,物色合适的作者,发展为约稿的潜在对象。

(3)组织专题,以专题带动期刊的发展。《中国科学G辑》在2003年从《中国科学A辑:数学》分离出来之后,每年论文数量仅60多篇,从2008年新编委会成立后用了两年时间论文数量增加至335篇左右。一般来说,扩大期刊容量就难以保证质量,但他们的编辑人员通过组织大量专题,使得期刊质量得到了保证,使得影响因子上升。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专题组织可有以下渠道:重点跟踪基金项目、攻关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是国家对专业领域关注的重点,依此撰写的论文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这是专题策划的一个重要路径,基金、公关项目的论文比例也是评价一个期刊质量的因素;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在这类会议上,专家讨论的课题相对集中,可形成专题,有的期刊一年参加3-4个专题学术会议,相应组织专题。

专题的宣传是重点。特邀专家预先撰写专题介绍,将专题介绍发布于网页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官网或者新闻媒体上,让读者、作者关注专题的出版。在专题出版之后,也应及时在各网站进行重点宣传。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业内专家交流群进行专题中的某一篇文章的宣传,扩展学术期刊的读者面,提高期刊影响力。主动争取反馈信息,可邀请专家点评某些文章,就今后研究提出建议。将专刊通过相关高校校庆、研究机构院庆的活动赠送300-500册给这些单位,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意义。

专题数量要有一定的限制,既能保证学术质量,又避免影响自由稿件,应保证每期自由稿件的版面。

(4)最大程度地增加与编委和读者的联系。可将每期文章的电子版通过邮件发送给编委,咨询意见或建议;或将每期的重点文章梗概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给读者和编委;可以考虑创建微信公众号,实现与编委和读者的互动与及时沟通,并及时将期刊的目录与内容分享给编委与读者,扩大期刊知名度。

(5)期刊与学会相结合,共同组织学术会议,实现工作互助的良好局面。学会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办会经验,组织会议是强项,有专家资源的优势,可协助约稿、组稿,并且可为期刊在学术上提供支持与保障;编辑部可协助会议论文专辑的编排,可以增刊、专刊形式发表。

(6)可借鉴第一节中介绍的期刊,将本刊发行到图书馆、研究机构。可与这些单位达成协议,将电子版期刊或纸质期刊免费赠送。

(7)对审稿专家应有相应的鼓励措施。每年评选出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以审稿质量、审稿数目、时效性为依据进行评选,当选者可获得优秀审稿人证书。

(二)丰富期刊栏目

新创办期刊由于稿源的限制,固定栏目操作起来有难度,建议不要设定固定栏目,而是以自由栏目为准进行划分。在每期刊登之前,将栏目信息通过邮件、短信的形式发送给编委和读者。增加点评栏目,可在每年的最后一期请专家点评文章,无需过于复杂,50-100字即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去大力宣传。

三、结束语

新创办期刊发展道路艰难,仅参考本文研究总结的还远远不够,未来还应深入研究新创办期刊的发展之路,以走出困局。

猜你喜欢

约稿编委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约稿启事
编委简介
约稿启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约稿启事
本刊编委简介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