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传播媒介的嬗变
2022-02-18郑姗姗
郑姗姗 苗 妙 泽 玉
近年学者对于融媒体研究越加深刻,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加讲究对平台以及技术渠道的不同的运用,新闻形式越来越广泛。在严肃的两会报道中也已经出现AR、VR、H5、短视频新闻、云采访等多种形式。笔者将从概念界定、发展脉络、不足与反思这几个方面阐述融媒体时代两会新闻报道中传播媒介的嬗变。
一、概念界定
2009年,庄勇在《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中首次提出融媒体概念,认为融媒体是将不同媒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优点集纳梳理最终整合以实现各方面的融合,发挥最大传播效果的新型媒体。[1]2014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首次上升至国家层面,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2]之后,两会就成为融媒体新闻的竞技场。而今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也从增量改革向质量改革迈进。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5G+8K+卫星、VR、AR全息技术普遍应用,技术不但让用户更有参与感、代入感、体验感,而且一定程度上受众会对各种新形式的新闻更喜闻乐见。
两会召开已逐渐形成了规范性的两会报道模式。融媒体时代两会报道已经从“代表委员前面跑,记者的‘长枪短炮’后面追”转变为现在的“尽在掌中”“3D立体展现”。
二、发展脉络
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使得每年两会成为媒体融合最新成果的展示场。2016年两会,《人民日报》再次组成“中央厨房”团队,而“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这也成为2016年两会报道媒体的普遍选择。如今“中央厨房”已经成为常规。2018年两会上《人民日报》几乎每天都有“融两会”专版。[3]
2016年和2017年两会VR(虚拟现实)视频现身,可以体验到“沉浸式”的报道,如同身临其境。2018年两会上人民网最新启用的稿库传图系统,拍摄的照片素材直接传回采编中心,方便快捷。2019年出现一系列体验感颇好H5交互融媒体作品,做到“快闪”以及“图文+短视频”矩阵发布,还有特别策划为融合报道添彩。[4]
2016年和2017年两会,VR(虚拟现实)视频出现在两会报道中,很多媒体都刊发了代表委员带VR设备看视频的照片。《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都在不同平台推出相应新闻。VR可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用户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有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5]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中央电视台率先在两会期间推出“两会云直播”系列内容,搭建记者互动平台和微视频工作平台,主会场和发布会现场设置29路云镜头,其碎片化、多角度的内容传播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种形态的网络直播报道争奇斗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由人民网与腾讯网合作打造,每天连续9小时不间断播出,总时长超过100小时;政协大会开幕,“央视新闻”移动直播用户就接近960万、观看人数超200万……
2018年两会报道实现了自动文字稿件生成以及自动视频生成的突破。而新华社“媒体大脑”的使用,让受众看到人工智能快速集纳信息。“媒体大脑”在两会开幕前夕,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15秒就可以生产出一条数据新闻——《2018两会MGC舆情热点》,媒体大脑的应用体现了新闻自动化生成的快捷准确,但同时我们更看到技术有更替,内容才是无所不能,只有“好技术”和“好内容”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体现融媒体的优势。
一方面做直播,一方面用图片和H5等新技术手段,通过手机与网友的互动不断升级。2016年起,时政热点类的H5刷屏两会朋友圈也成为常态。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的《厉害了,word检察官!》《我的两会秘密花园》,《光明日报》推出的《看习主席如何扩大中国“朋友圈”》等等。H5创作的一个亮点就是将严肃的时政新闻放到一个具体场景之中表达,受众就像是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观看了两会内容,作品中还内嵌了小视频、表情包等,形式丰富多样,也让视频看起来更加新鲜有趣,参与感十足。
2019年两会人民日报抖音账号中推送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开幕会以及西藏代表团审议等现场的短视频播放量也高达1.5亿。这些产品,与报纸优势互补,提高了传播力,开掘了传播深度,拓展了传播版图,实现了共同进步。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互动视频——H5产品《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以“打电话”的形式实现用户随机与陌生人“视频通话”,了解其生活状态以及个人的愿望、目标。可供“视频通话”的素材库里是40名来自各个省市、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普通人,提前录制生活化、有趣味、有代表性的视频,将两会中人民面貌展现出来凸显民生议题,感受两会关注人民聚焦平凡生活的特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得以实现从小屏到大屏,信息的多次传输多平台呈现也已经实现,可视化的新闻产品带给受众的是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只有结合新媒体优势,在融媒体大环境下开放包容以赢得广泛受众。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通过“5G+VR全景”技术,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互动性更强的画面感,高传输速度之下视频的优异表征能力被利用起来。2019年两会应用的5G终端设备和VR全景相机,让受众在“两微两端”就可以享受超高清实时传输的两会画面。[6]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加快推进,两会正在成为检验媒体融合成果的演练场。与以往相比,两会媒体融合的态势进一步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更加紧密,报(台)、网、端、微一体化联动趋于成熟,融合新闻报道的优点愈加趋于明显,多平台多端口输出方便快捷,“两徽两端”相互配合,两会报道矩阵式发布成为常态。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在移动平台上形成传播矩阵,凸显两会报道传播“微”力。据统计,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两微两端”(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法人微信、人民日报中文客户端和英文客户端),共发布各类形态的两会报道超过2100篇,直播55场,重点融媒体产品超过20个,总阅读量超过60亿。在微博上,主流媒体均开设两会相关话题,保证信息不间断更新。其中,仅人民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三家微博开设的两会话题阅读量总计就达到100多亿。在微信公众平台,多家媒体设置两会菜单,集纳两会报道。
融合是深入的,也是全面的,不同类型媒体的合作也在推进。百度百家号与多家媒体联合打造两会资讯平台,共同搭建两会新闻专题信息流的频道页面,将大数据、信息流精准推送同时与权威媒体内容融合,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方式,将优质内容分发出去。例如24小时新闻频道“央视会眼”就是由央视新闻和微博联合推出,播出后的好评如潮。
2020全国两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临一些新问题,两会报道也出现了新变化。5G+4K8K+AI由面对面转向屏对屏,无接触的弱现场化成为一个全新挑战。此时AI合成主播成为最佳人选,以新华社AI主播新小微为例,她全天候报道会议进程,提供系统、准确、全面的报道,从新闻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满足受众要求。AI合成主播在新闻报道中不仅仅是辅助,而且一定程度上也逐步走向承担新闻报道的任务。“5G+全息”首次实现了相隔千里却可以“面对面”进行访谈的“想象”。
真人比例实时投放到演播厅,跨越空间的实时传播使得抗疫一线的人大代表可以在演播厅讲述他们的故事。[7]场景化报道在融媒体时代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像是单一的媒介形态,内容呈现的方式更加多元,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舒适的观看体验,让用户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8]5G来临之后,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等待我们开发探索,新闻新形式和新传播媒介的发展永远在路上。
2021全国两会联动集约是主要趋势。定位和特色相近媒体开始联合制作,同步播出。其间“灯火里的中国”融媒体大型直播,是由江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报道团队主导策划的,湖北长江云、贵州天眼新闻、天津津云新媒体、广东触电新闻、上海东方网、云南日报、川观新闻等多家媒体参与。万物皆媒的时代,广西日报-广西云与户外媒体、运营商联手,通过“大屏+小屏”“手机屏+户外屏”的“万屏联动”方式报道两会。羊城晚报与互联网声音平台荔枝、暨南大学声海工作室等联动,传递青年一代的“两会之声”。
2022全国两会更具“柔和性”节目内容、深度、趣味兼有,其中“张扬两会Vlog”在各大平台反响热烈,网友纷纷表示央视抓住了流量密码。同时两会中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风元素突出,“诗画两会”、古风MV等等将中华文化和现实议题结合,实现“破圈传播”。《人民日报》文物音乐会改编自动漫歌曲《达拉崩吧》实现语态活化。新华网推出XR看报告:绘景未来,该新闻产品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XR(扩展现实)拍摄、VR(虚拟现实)绘画和虚幻引擎三维渲染二维等技术,构建了童话般的虚拟场景,第一次实现实景布景与虚拟场景融合,用“绘景”展现“愿景”,呈现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三、融媒体时代两会报道存在的不足及启发
近年来两会报道不断突破、创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越来越大,也使得受众对于两会的关注度更高。时政报道不再枯燥无味,更加让受众喜闻乐见。但同时两会报道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说报道中的惯性思维甚至严肃新闻娱乐化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并不断改进,让技术赋能做到1+1>2。
近些年,技术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多技术出现H5、AI、VR等等使得沉浸式交互式体验也不断普及。但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也不乏出现虽使用新术手段,看起来新奇炫酷,但是不重实效,形式上五花八门但内容缺乏深度,报道意义不大,使受众体验感不佳进而降低公信力。另一方面,受众媒介素养仍需培养,在与时俱进的技术形式不更新换代,广大受众的媒介素养也亟须提高,对于国家政策的传达与解释应有更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和方法。仅仅依赖高科技的媒介手段,而受众缺乏接收和读取信息的能力,这样的传播无疑是无效的。
相反一些关注新闻内容,借助得体形式的新闻就简单易懂,很受受众欢迎。比如记者Vlog、代表Vlog,不但增强了新闻的纪实性更使其有了趣味性,记者采访背后的采编过程中的故事,拉近了受众和记者之间的距离,更在微博、B站这种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者们出圈、圈粉无数,好感度拉满,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语言上运用一些网络热词如新华社采访代表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时用“开箱”一词,能够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程式化话语体系,主动转变语言风格去使用个性化网络语言,拉近和受众间的距离。[9]
新闻产品立足于其新闻价值,形式大于内容对于媒体百害而无一利。2017年光明网的“钢铁侠”引起广泛关注,但后续它的新闻作品却并没有出彩,只会影响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两会报道的本质是为了内容的传达,新奇的技术和表达方式都不是根本。传递会议信息,关注民生发展,为人民服务才是两会报道的本质。
融媒体时代两会报道,“中央厨房机制下”只要采集同一内容素材进入全媒体数据库进行二次加工以适应不同平台使用,就会导致内容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尤其是对于地方媒体来说虽然建立了大而全的全媒体矩阵,内容同质化的同时也没有做到差异化传播。我们需要警示更需要重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四、结语
新媒介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现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创新的媒介技术的确可以为受众带来更新奇的体验,但是“内容为王”永不过时,不能以新闻报道形式创新而忽略内容创作,内容和形式需相辅相成,技术的“昙花一现”难以永葆新闻的“青春”。只有将新闻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才能在两会报道上大放异彩,成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