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专业思政”课程建设探究
——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视角

2022-02-18刘海波郝晨皓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职业院校思政

刘海波 郝晨皓

职业院校把“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是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教育要助力中国梦,就必须变革思路,走以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职业素养,总体而言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构成的。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并建立起来的,是行为个体内化后的外在表现。因此,要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职业心理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这显然离不开其所处的教育环境。

新时期承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的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建设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把“立德树人”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有效结合起来[1],使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课程建设有机统一,以课程思政的全新教学模式,实现职业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

一、“专业思政” 的育人现状

职业院校“专业思政”应突出专业化、职业化和智育化的特点,重视“职业性”的教育本质,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专业思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专业思政” 的认知水平不高

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实践课,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多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却忽视了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由于缺失必要且明确的目标,教师的教学重点必然不会放到思想教育、信念教育上,自然也很难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产生对本专业、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思政元素难以在 “专业思政” 中体现

“专业思政”是“三全育人”中“全方位育人”在职业院校的具体实践。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运用有效手段挖掘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但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够重视自身所教课程承载的思政功能,很少系统性地构建以育人为目标的教学体系。此外,在专业实践和实习培训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也未做到育人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无缝对接、有效融合,没有实现五育并举。

(三)学生学习 “专业思政” 的动力不足

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大多借助网络进行交际,以抖音、快手、王者荣耀等为交流平台,沉迷于虚拟生活,对“专业思政”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课堂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惰性较强;二是管理自我情绪的意识不强,不具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四是学习能力尚待培养和提高。以上诸种情况表明,职业院校“专业思政”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合理运用思政元素,不断优化思政学习效果。

(四)职业态度培养缺少 “专业思政” 引导

职业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都会把端正学生职业态度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要求,且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普遍会将敬业、奉献、诚信等基本职业态度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开授以职业态度培养为主旨的德育课程时,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影响,课程范围比较狭窄,德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圈层受到限制,这就导致“专业思政”的内容颇为枯燥,与现实生活和职业发展缺少必要关联。同时,由于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企业职业态度观引导和制定明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学生无法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非常不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意识树立缺乏 “专业思政” 激发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是其从业后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但职业院校开展的“专业思政”实践活动效果有限。比如,以班级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为表现形式的校园组织类活动形式化、模式化,这样不仅无法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效果以及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特别是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德育机制,难以开展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意识的养成教育,这使得学生无法通过校企合作的“专业性思政”教育实现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进而降低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实效性。

二、“专业思政” 的育人目标与维度

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使职业素养培养、专业课程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2]。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提炼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和“职业素养提升”理念,多角度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切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一)育德为先,多维共建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代代建设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富强,极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开展人生第一课教学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入手,分析各专业课程特点、性质及发展历程,并结合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设计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运用理论课和实习课、线上课和线下课、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多维共举的教育方式,将专业思政与岗位需求、专业技能和职业品德修养有机融合,形成“大思政”格局。

(二)重视教育,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其职业素养的第一步。因此,职业院校学生要首先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通过在学校学习,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范围,多关注相关企业发展态势,自觉做好未来发展的人生规划。并在“专业思政”的指引下,自觉加强自我修养、自我锤炼,强化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锻炼,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发现逆境中的转折点,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我职业诉求出发,自觉培养个人发展所需的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三)立足专业知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未来岗位适应能力,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可偏废。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的原则,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发展特色,深入挖掘专业领域知识,结合学生未来专业岗位,设计满足岗位诉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标准融合,教学环节与企业用人标准融合,真正做到以专业素质塑造学生,以先进文化培育学生,以企业文化影响学生,以家国情怀激励学生。

(四)围绕关键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价值观建设为核心,所以专业课程建设除了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在专业课目标制定上,直接对接或围绕本专业或行业特定岗位与岗位集群;在专业课开发上,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结合专业特定岗位,设计研发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开发符合未来工作系统化要求的专业课教学活动,并应该依据现有学生特点,设计开发出符合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多元化课程,进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将教学情境转化为工作情境,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整个岗位运转流程,借助模拟场景或虚拟场域发挥企业教育资源的作用,开展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式的教学;在专业课评价上,评价标准应纳入课程目标设定时的职业岗位要求,即将学生满足该岗位要求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内容作为评价标准。此外,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设计多种形式的评价指标。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企业文化融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产业、行业、企业、专业的不同要求,以文化的力量启迪学生,使其尽早了解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的具体要求,自觉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

三、“专业思政” 的实现路径

(一)重构教学目标,匡正学生“三观”

职业院校着力构建“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开展了专业思政“四位一体”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通过剖析、梳理专业课程的职业特点与行业优势,设计出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此来重构满足课程思政要求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并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时代特征

虽然专业课各不相同,专业特点也有区别,但每门专业课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都能从专业领域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内容和思政意义。机电工程技师学院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在教学准备环节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集思广益,组织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之融入课堂教学。比如,在讲授安全文明生产、质量管理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提炼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学生列举中煤集团发展的案例。

(三)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

“专业思政”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专业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能动性[3]。同时,以“党建+专业”的模式,组织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知识引领和职业理想的融合点,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在实施“专业思政”的过程中,应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育人目标和能力目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对专业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设计的检查与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例如教务处、科研处也要建立完善的专业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实施“专业思政”提供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四)引入劳动教育,反哺职业素养教育

新时期劳动教育强调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工匠精神必须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思政建设应加入劳动教育,将专业知识习得与生产实习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宣扬工匠精神,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加强对技术技能提升的追求。从这个角度讲,劳动教育可以反哺职业素养教育。

专业思政的劳动教育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现代师徒关系时,对师徒二人学艺、制艺、传艺过程进行项目化教学和比较,引导学生领悟师的传业授道与徒的继承发展,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从而通过专业思政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此外,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等也应该与劳动教育互融互通,使静态的专业思政与动态的职业素养提升实现真正融合,进而不断加深学生对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等劳动价值观的认同,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职业素养。

随着工业4.0 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市场对职业院校人才的要求,不会只停留在熟练的专业技能上,高水平的职业素养更是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因此,职业院校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专业思政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课职业院校思政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