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美的声音扣动心弦
——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声音训练探究

2022-02-18叶凤燕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音准歌唱教师应

叶凤燕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声音训练,提高学生对音准、气息的把控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改变声音通道形状和长短的方法,用不同的音色来演唱不同时期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声音训练是小学歌唱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理论,以此来创新歌唱教学,激发小学生对歌唱课程的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歌唱教学中声音训练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提出有效的声音训练教学策略。

一、小学歌唱教学中声音训练概述

歌唱教学能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音乐之美,体会学习音乐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好,切实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1]。

在小学歌唱教学过程中,声音训练非常重要,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声乐的表现形式,还能使其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在声音训练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声音训练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音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中音区

在小学生还无法分辨什么是中音的时候,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并在发声中引导其想办法确保自己唱出的声音不会显得苍白。并且,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呼吸压力的强弱来控制声音的高低。在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把控时,其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什么是中音区。

(二)高音区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好呼吸力度,对气息进行精准控制,避免出现破音的情况。

(三)低音区

教师应引导学生放松心态,缓慢呼吸,可在声音绷紧后呼出,这样气息就会非常流畅。在换声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力的呼吸支点,使口腔形成上下共鸣的腔体。

二、小学歌唱教学中声音训练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在练习时不愿意张嘴,并且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课堂中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开展声音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展声音训练时,教师应注重对训练环节的设计,着重关注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小学音乐教师应避免让学生长时间处于单一形式的训练中,而是应该开展灵活、多样的声音训练。因为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思维能力与知识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在情感表达方面有时会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所以教师在开展相关音乐学习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音乐知识,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这门课程。开展有效的声音训练,能让学生在演唱时的声音变得更加圆润、饱满、有磁性,同时还能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另外,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相应的歌唱学习方面的指导,通过科学发声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歌唱过程中好听声音的由来——气息、共鸣等的完美配合。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歌唱,因此教师应有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并以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掌握声音训练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

三、小学歌唱教学中声音训练的具体方式

(一)构建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当下现代教学辅助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个开放式的音乐课堂。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引导学生开展声音训练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提升他们对歌唱学习的热情[2]。另外,充分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展现个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从而提升人才培育效果。

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声音训练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多元化的训练活动。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音乐之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挖掘有音乐潜力的学生。在学生观看节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歌者发出的声音,并区分高音、中音、低音的不同之处与特点。学生在学校学习音乐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多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在观看音乐节目时可尽情享受音乐,通过节目内音乐人对作品的分析,提高音乐赏析水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在《小画家》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开放式的探究与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找到正确的发声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以在歌唱中融入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在模仿、自由发挥的过程中就能收获较为理想的声音训练效果。

(二)以音准概念为基础,提高歌唱教学质量

现阶段,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音准教学概念为基础,带领学生一同寻找正确的发声方式,以发出正确的声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训练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歌唱还没有深入的认识,所以教师应以高质量的音准教学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实现对音准概念的深入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以音准概念为基础提高自身的唱功[3]。

当然,教师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是比较低的,要想培育学生的音准意识,以及音高等方面的感受力,教师就要重视必要的学习引导和发声训练。同时,还要围绕对应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比如,引导学生跟着视频模仿,或尝试跟唱,通过跟唱、听唱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发声的位置或方法。基于此种方式,音准、音高等学习关键点也会得到有效训练,会被学生铭记于心。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跟着钢琴练习唱歌,以此达到进行声音训练的目的,其间,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没有唱准或唱对的乐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真切的钢琴声中仔细聆听每一个音符,感受其音高,从而使他们的节奏感、韵律感等得到提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歌唱中的换气方法,以确保他们的歌唱发声更加自然、流畅。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用慢呼吸的方式来体验发声气息的变化,让他们对节奏感、歌唱的强弱等有更好的感受,并逐步形成自我音乐认知,进一步提高综合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设备和器材来增强学生对乐音的把握,并且教师应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音准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歌唱时就可以很好地融入情感。小学音乐教师应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以此使学生敢唱歌、爱唱歌、唱好歌。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趣味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式方法来提升音乐课堂的丰富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歌曲演唱,从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4]。例如,在教授《蓝色多瑙河》一曲时,首先,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乐短片,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初步学习;其次,教师应针对圆舞曲的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方便后续开展高音训练;最后,教师可让学生用“u”母音跟唱音乐,感受这段音乐渲染的情境。

在声音训练过程中时,教师应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进行训练,朗读的方式可有效展现学生的发声特点。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悄悄话的方式读两句,再提高声音读下一句,循序渐进,在声音大小的变化中试着控制气息,以此达到良好的声音训练效果。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绪,不断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与音乐素养。

例如,在《放风筝》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猜歌名的方式,使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音乐课题,带领学生完整听完歌曲,并深入感受歌词内容。其次,以男女合唱的形式,让学生开展声音练习,并带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演唱练习,以此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方言和民俗特点。最后,伴随歌曲旋律,使学生模仿风筝“飞”出教室,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促进高效课堂的达成。

(四)声情并茂,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授课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期望,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通过真实的歌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歌词之美,也在歌唱中感受旋律之美。与此同时,还应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与活动情境,让小学生对声音训练产生兴趣,有效提高小学歌唱教学效果。合理利用声音训练,提高学生对音准、气息的把控能力,这是小学歌唱教学的基本策略,也是助力小学生感受声乐之美的重要途径。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声乐学习能够很容易让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也就会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为更有效地打造教学情境,渲染整个环境的情感基调,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声光形的优势,营造一个立体、沉浸式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从而更好地了解歌曲的内容,感知作曲家的内在情感,以此来促使声乐学习向深层次发展[5]。

比如,在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材中《牧场上的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用视频导入的方式来开启小学生的学习之旅。通过视频中优美的画面,以及背景音乐的映衬,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歌曲,体会牧场上的那份自然、恬静之美,从而心生愉悦,更好地走进歌曲的情感世界,与作曲家产生情感共鸣。

随着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声乐学习,而且能感受到每一个跳动着的音符就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这些体验都会给学生以无声的启迪与鼓舞,让他们的声乐学习更加有活力,也使他们的声乐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用歌曲故事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具有生命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神奇传说和历史文化都以音乐为载体,像我国很多地方的戏曲都是用不同的唱腔或技巧来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现实。因此,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份不同的情感存在,也就会有一些有情感的故事存在。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歌曲故事来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歌唱中走进故事,体会故事中的感情,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

如在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的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歌曲的旋律来引导学生走进那段难忘的岁月,体会歌曲中嘎达梅林的伟大形象。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这个伟大的蒙古族传奇英雄的动人故事,从而心生敬畏。与此同时,这样积极的情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音乐能力得到较为理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并深入解读学生的音乐学习实况,努力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声音训练,以此训练学生的高音、中音、低音,让学生的声乐潜能得到较好的激发,让他们对声乐学习充满兴趣。同时,在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也可感受到音节的高低,并且对声音训练产生兴趣,有效提高小学歌唱训练效果。

猜你喜欢

音准歌唱教师应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歌唱十月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