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促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德育
2022-02-18吴艳
吴 艳
新修订的《教育法》再次强调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于道德和法治的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德育的重要意义展开研究,通过探讨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高效全面的德育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保证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为学生开展基本的法律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方面的教育元素能够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很好的规范,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以法律为基本准则,依照法律做事,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良好的道德法治素养是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法律意识和德育素养是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两项品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学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德育升华自己的品格。
(二)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共同诠释着“真”“善”“美”,其中“善”能够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处世指导明确的方向。道德与法治教育涵盖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容,在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为学生铸造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同时涵盖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为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是积极响应我国政策倡导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需求却显得越发空泛。小学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了满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学生开展良好的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劳友善、自信自强的合格公民,为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考核模式机械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对学生思想行为施以积极影响,并对学生今后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结合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过于形式化,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擅长引经据典,举一反三,导致理论教学缺乏支撑点,无法说服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丧失学习兴趣。同样,在教育考核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通常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考核也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局限在教材和试卷上,很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作用,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滋养心灵和品格的养料。
(二)德育观念传统,教育内容陈旧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他们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沿用传统的“教师单一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观念,没有给学生创造自主交流和探索的机会。另外,个别教师错误地认为尊师重道就是学生只能全盘接受教师传授的一切知识点,不能存在质疑的思想,这些落后的德育观念,不利于新时期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三)有的教师专业基础较差,学校缺乏充足的师资力量
个别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有的学校不了解素质教育提倡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缺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的关注,没有积极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导致学校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实践能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逐渐成为新时代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素质教育元素相结合,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课教师,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替代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节课“上学路上”为例。一年级是学生接触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初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于启迪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的是什么、怎么学等。例如“上学路上”这堂课,教师可以先进行课前互动,向学生提问他们都是如何上学的,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什么地方等。比如有的学生是爸爸妈妈送来上学的,路上会经过很多个商店和一个红绿灯路口,教师让学生思考通常都是怎样过红绿灯路口,学生回忆每天过红绿灯路口的情景,爸爸妈妈总是会看马路对面的红绿灯,红灯时需要等待,绿灯时可以通行,由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过马路需要看红绿灯呢?教师利用学生的疑问为学生做出解答,加深学生对于交通规则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在日后过马路和过十字路口时能够提高警惕,根据红绿灯的提示通行。事例引导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启迪学生的思维意识,省去复杂繁多的理论引导。教师要通过生活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德育。
(二)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开展德育活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修养。“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创新和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开展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围绕“立德树人”的主题,体现出新时代教学课堂新颖生动的特色。
例如,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部编版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主题开展德育活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该单元的教学核心,第一节课第一个环节的主题叫作“父母默默的爱”。曾几何时,因为父母在我们的内心中是最亲密的人,所以我们常常会忽略他们对我们的好、为我们付出的爱,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并用笔记录下来,填满教材上的爱心树枝。这样的方式能够触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父母、对于亲情、对于爱的美好情感。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分享他们的家庭故事。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那就是回到家里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谈心,并想一想作为孩子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让学生感受自己能够带给父母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和爱的向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和家长多多沟通交流,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关爱学生,父母的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上述的小组交流与家庭实践活动外,教师可以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父母,促近学生与父母之间情感交流,也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三)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文化元素熏陶学生思想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优秀文化典籍和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利用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利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感染学生内心,让学生树立起坚定不屈的理想信念。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课“不甘屈辱,奋勇抗战”为例,教材一开始用“虎门销烟”的历史导入课程,中国历史中有一段屈辱的过往,因为闭关锁国,我国错失了发展和进步的时机,国家逐渐走向衰败,只能任由西方列强入侵。教师可以给学生寻找一些历史文件和影像图片,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感受那个让人绝望的时代。但是在那个年代同样诞生了无数个英雄人物,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誓与炮台共存亡的关天培;有顽强对抗侵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邓世昌;等等。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却展现出了奋勇顽强、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除了上述的民族精神,让中国屹立不倒的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开始之前给学生讲述一个成语典故或是谚语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发挥着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德育,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