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探析
2022-02-18李明辉
李明辉
小学生正处在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小学生对于许多事物都尚未建立起明确的是非观,经常会碰到不知该如何做或是分不清事情对错及后果的情况。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极为重要的课程,教师应在德育视角下妥善开展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追求真善美的是非观。
一、利用多媒体加强德育渗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若是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会丧失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具备的特性和优势,借助直观的内容呈现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情感认知,从而达到德育视角下的情感教育目标。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画面、声音、视频等,给学生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把一些层次丰富、空间多样的真实场景再现出来,给予学生深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我们不乱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4 个不同的活动主题:1.“这样可不行”;2.“我更喜欢哪个场景”;3.“不只是为了干净”;4.“我一定能做到”。通过这样的主题展示,让学生形成维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的意识,并懂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看到垃圾要及时清理干净。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两种不同情境的画面,第一种是教室里桌椅乱放,黑板没擦,地上全是纸屑,花园和楼道里也到处扔着果皮等垃圾;第二种则是整洁的教室,一尘不染的楼道,美丽的花园还有干净的操场。这两种情景对比起来,能够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通过观看这样的场景,能够得到感官上的刺激,且人人都会表示更喜欢第二种环境,这样便给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此后,教师再进行延伸和拓展,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这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美丽的环境,更是为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学生能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在情感体验的导向下逐步形成理性认知,进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德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课程中讲到的许多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把这些知识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在课堂中集中精力学习,并在面对相应的现实生活问题时,做到合理分析和解决。只有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摆脱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空洞的理论说教现象,在深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德育力度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例如教学“周末巧安排”时,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大家都是怎样度过周末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与体会,给老师和同学们讲述自己周末假期的经历。学生大体会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周末的生活没有特定的安排,选择自由和放松,想起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另一类则是预先制订定好计划,有规律、有安排地度过周末时间。对于这两类不同的情况,教师不必直接做出肯定或是否定,而是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思考、辨析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什么结果,这些结果是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分享了自身的见解,也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进而意识到周末时间也十分宝贵,如果不做任何安排地将其挥霍掉,不仅会影响成绩与身体健康,同时还浪费了时间。之后教师再教导学生如何巧妙地安排及利用周末时间,并让学生写下周记,把自己周末的活动记录下来,和同学们分享,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做事有规划的良好习惯。
三、采用情境表演落实德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让这门艺术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小学生通常都十分喜爱新鲜事物,特别是对有趣的情境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并主动参与其中。基于此,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教师要尽量让情境显得生动有趣,新颖且有悬念,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确保学生不开小差,而是一直维持动力十足的学习状态。比如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时,教师可以依托分组教学,将全班学生按照两组进行分配,分别表演合格的值日生与不合格的值日生这两种情境。一位合格的值日生会提早来到教室,把卫生打扫干净,倒掉垃圾,擦黑板,再整理好书桌,仔细检查前一晚的作业等,待教师和同学们来到班级内,立刻就能看到整个教室干干净净,明亮整洁,因此可以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学习;而不合格的值日生迟迟没有来到学校,等到上课铃快响了才走进教室,而且还差点忘了自己要值日这件事,在同学提醒之后,他才想起来,赶紧去打扫卫生,但此时已经到了上课时间,教师和同学们都到齐了,看到整个教室还是一片狼藉,情绪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观看这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情境表演后,学生就能懂得,做好值日生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对老师和同学来说都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负责任和有集体精神的表现。以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产生真实的体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事勤快、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四、以互动形式提炼德育要点
师生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师生之间构建起交互的渠道,让二者彼此交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并且严格围绕大纲讲解知识点,却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想象力以及个人潜能都难以得到激发。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把互动交流当成重要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多设置一些与知识内容有关的互动话题,并把德育理念融入其中,形成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提炼出德育要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渗透目标。
比如,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时,依托多媒体课件,先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依次呈现出四个不同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公交车上,乘客用很大的声音打电话;第二个场景是有人在公园里散步,把烟头和纸屑随地乱扔;第三个场景是地铁进站以后,人们一拥而上,很少有人自觉排队;第四个场景是居民在小区里遛狗,没有牵狗绳,并且任由小狗随地大小便而没有收拾。教师先联系第一个场景中呈现的内容与学生展开交流,提问:“同学们在公共场合有没有过这种大声喧哗的行为?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学生回答说不对。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行为表现,让学生懂得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影响他人。针对第二个场景,教师再提问:“大家是否看到过类似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并说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针对第三个场景,可询问学生,如果自己在场,应该怎样做。学生会回答,劝大家不要拥挤,要排好队依次上车。对于第四个场景,则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文明养宠,且看到他人有这种不文明行为时,应当予以劝诫。随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节奏的加快与互动内容的深入,学生能够在心里树立起社会公德意识,这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运用小组合作激发道德情感共鸣
若要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度把握课程内容,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还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按照4~6 人进行分组,针对每个小组设置学习活动,把德育内容渗透到讨论话题中,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行分析和探讨。此后,要求每个小组各选出一到两位学生做代表,把讨论结果和成员的共同观点讲述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平。比如讲解“我很诚实”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组讨论话题,让学生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围绕“诚实”这一主题,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探讨诚实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不能说谎。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再随机挑选两位学生代表进行回答。一位学生说:“我们都看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里面的放羊娃曾说了两次谎,而等到狼真的来了之后,别人再也不相信他,导致狼把他的羊都吃光了。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否则便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另一位学生回答:“在秦朝末年,有一个人名叫季布,他一向言而有信,在群众中也有着很高的声誉,大家都十分信任他。但后来他得罪了刘邦,被抓了起来,他的朋友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挺身而出去救他,最终他得以脱险。通过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只有诚实守信,才会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等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深入挖掘道德品质内涵,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六、合理布置德育相关的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一些特殊性,和其他科目存在区别,其表现出的价值观和现实生活密切相连。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实践类的作业,并把德育内容糅合在其中,从而验证课堂教学效果。通常课堂只有短短的40 分钟,学生大多只能从一个较浅的层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知识产生大概的认知,而当其付诸实践的时候,具体表现出的行为可能会与其认知有所差别。所以教师应当想办法突破教学瓶颈,采用合理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把德育观念落实并践行在生活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并体现出该课程作业的特色。例如“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这一课,主要教育学生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应该担负起何种责任,并做出怎样的贡献。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备受宠爱,在家里很少帮忙分担家务,缺乏应有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为了纠正学生这些不好的习惯,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多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可以将“我帮爸妈做家务”作为课后作业的主题,让学生回到家后观察父母是怎样做家务的,并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替父母分忧,之后再把个人的感受与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例如有的学生在周末帮父母择菜、洗碗、扫地等,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懂得应当多关心和孝顺父母,在以后的生活中尽力多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让父母少操心、少劳累。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很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出勤劳善良、肯吃苦的意志。
综上所述,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加强德育渗透,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德育,采用情境表演落实德育,以互动形式提炼德育要点。此外还须运用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同时在课后合理布置一些德育相关的作业,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成为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