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习理论下的小学生榜样教育

2022-02-18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观察学习班杜拉榜样

李 颖

(吉首大学 湖南 吉首 416000)

美国新行为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进行批判与继承提出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重新解构了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的三边关系,否定了传统的一元单向决定论,提出了新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提出的新三元交互理论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理解学生榜样行为的习得与再现:即个体在观察学习中启动内在机制即自我效能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获得榜样行为,并在自我调节机制下保持和调整榜样行为,最后在动机的强化作用下再现榜样行为的过程。[2]西方学者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是教育者在社会情境中给受教育的人提供可参考的行为模式,使受教育者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和学习,以获取社会技能,掌握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促使每一个个体顺利的实现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方法。但是我国对小学生的榜样教育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传统的榜样教育已跟不上时代更迭、“自上而下”式的灌输性教育法已不再适应小学生独立自主式发展、小学生榜样教育缺乏实践性。因此,发挥榜样的强大教育作用在小学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奠基意义。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受绝对的一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在分析人的行为时要综合考量三种因素,即人的主观因素、人的行为、人处的环境。社会学习理论的表现形式是观察学习、模仿、自我效能感。[3]观察是指将他人行为和言语等示范性行为以象征性表象储存在大脑中再通过再现将表象符号转换为与之相应的行为。模仿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方式,操作性模仿是观察学习的关键。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预期目标所持有的信念。

2.小学生榜样教育的必要性

“榜样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者以榜样为中介对学习者实行的教育”。即教育者以榜样形成的正面形象为教育内容,根据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教育目的引导学习者自觉规范言行举止、调整道德规范、端正学习态度的一切活动的总和。[4]榜样之所以能成为榜样是因为其传递的正能量给了人们正确的三观示范指导,因此榜样教育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伟大重任下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意义。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学生强大的好奇心让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但是非观尚未发展成熟,繁杂的信息中他们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导致他们很容易模仿错误的行为。榜样教育独有的价值引导功能、目标激励功能、人格协调功能、行为示范功能可以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小学生的榜样教育刻不容缓。

3.我国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榜样教育硕果累累,为新时代推行榜样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实践的深入探讨中发现,时代变化的同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也在变,榜样教育依然面临种种问题。

3.1 传统的榜样教育已跟不上时代更迭

榜样教育缺乏时代性严重影响着榜样教育的实行。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观察力强,易于模仿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榜样行为,但是我们树立的一批榜样都与我们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过分地将榜样对象神化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为模仿性不强而使得小学生产生怀疑心理,从而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感召力。

3.2 “自上而下”式的灌输性教育法已不再适应小学生独立自主式发展

传统的“自上而下”式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上下等级的权利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师的主导下遭到“扼杀”。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根本没有内化于心,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并且课堂上传授的 “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结,根本无法从内心打动他们。在主流时代的对比下,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凸显重要,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也会存在与教师所选择的榜样对象相违背的情况。

3.3 小学生榜样教育缺乏实践性

小学生在接受榜样教育后如果缺乏“操作性模仿”的实践机会,榜样教育就不可能成功。观察学习论认为只有将头脑中习得的符号表象化的榜样行为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某种行为。学校中的教师往往只传授口头经验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流于口头宣传的榜样教育是无法让学生领悟到榜样行为的核心价值的。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教育的借鉴意义

4.1 三元交互决定论对榜样教育的借鉴意义

三元交互决定论从人、环境、行为三种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人的心理机能:榜样教育价值观、教育者的榜样行为、学生所处的环境等等是刺激小学生产生榜样行为的外在因素,小学生在外在因素的刺激下通过自身心理机能的刺激而产生模仿榜样的行为,这种榜样行为的刺激又能强化小学生想要展现榜样行为的心理。[5]因此在学校中加强榜样学习的课程、增加向榜样学习的宣传活动、课外倡导“我学习的榜样”实践活动、开展“我最欣赏的榜样”讨论会等等是行之有效的策略。除此之外网络也是传递榜样教育的特殊环境,可以利用新媒体在社会上对榜样人物进行宣传和弘扬。

4.2 观察学习对榜样教育的借鉴意义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四个过程。注意是观察学习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保持是观察者将注意到的行为以符号的形式在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再现是指将保持在头脑中的符号转化为实际动作的过程。[6]动机又称强化过程,包括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外部强化。因此根据观察学习理论,榜样教育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别化差异综合考量,选择适宜的、多样化的榜样对象,引导学生将榜样行为品质内在化、内在品质外化。

4.3 自我效能感对榜样教育的借鉴意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在完成任务前对自己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激励作用。教师倡导榜样教育时要通过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励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心灵关怀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替代性强化也不容忽视,即通过他人的行为反思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别人因某种榜样行为而受到表扬之后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榜样行为受到表扬。

4.4 自我调节理论对榜样教育的借鉴意义

自我调节理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内生标准对自我行为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再次调整和修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可分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下的榜样教育策略

5.1 学校

积极的学校环境对小学生良好的榜样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小学生正处在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所接受的影响和熏陶将决定着其未来的人格特征。只有在充满正能量的校园内学生们才会潜移默化地被学校的榜样教育影响。[2]这就需要学校建设多种教学环境,比如榜样人物示范墙、榜样漫画展览、榜样事迹宣传栏等等,在隐形的教育指导下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引导学生接触到榜样行为。在显性教育方面学校可以转变传统在教材中挑选“高大全”榜样对象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优先选择那些普通人,尤其是从发生在身边的、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中挑选值得模仿的榜样素材。

5.2 社会

网络媒体的繁荣导致大面积的信息扑面而来,由于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里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绿色健康的社会氛围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就社会而言,首先要强化媒体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避免宣传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新闻。其次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发挥先进榜样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最后榜样对象的选择要平民化、真实化、多样化,榜样的选择和宣传尽可能把目标投向基层,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平凡事迹中感受不平凡的精神力量。榜样宣传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因为向学生呈现真实的榜样信息不仅更能打动学生而且更能吸引和感染小学生。

5.3 家庭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家长的行为举止等都是刺激孩子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一个对榜样教育漠不重视的家庭是不可能养育出一个品德端正的孩子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将榜样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其次家长要预先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立下规矩,以家规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哪些是被允许的行为、哪些是不被允许的行为,在被允许与不被允许的事例中明辨是非。

5.4 个体

除了学校、社会、家庭,榜样教育离不开个体对榜样教育的认可,个体只有主动的认识到榜样行为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才能在生活实践中彻底将榜样行为外化。首先学生要充分调动自我调节系统有意识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榜样对象。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理想中的人。最后学生必须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学生掌握榜样行为是第一步,投入到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榜样体验才是关键,只有获得切身体验才能发挥榜样教育对人生的引导作用。

结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给小学生的榜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以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系统的视角出发,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体四个层面为小学生榜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班杜拉榜样
交互决定理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儿童读者的启示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
浅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学习
不同观察学习和身体练习比例对不同年龄者追踪任务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