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家办报思想下的新闻工作与队伍建设

2022-02-18刘思源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办报政治家政治

◎刘思源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83)

前言

在中国,新闻史的发展与政治进程相勾连,新闻事业也承担起重要的政治任务,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新闻史就是一部政治家办报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家报人如何运用媒介充当喉舌、进行舆论宣传的历史”[1]。动荡时局里,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奔走疾呼,办报启蒙思想。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时代洪流中的中国共产党对以报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知识分子进行收编,政治家所持有的政治理想逐渐透过报刊,影响着新闻的内容和传播倾向。可以说,是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孕育了新闻的政治基因。

对于“政治家办报”的定义,学者给出了不同回答。吴延俊认为对“政治家办报”正确阐释需要满足三个前提:第一,“政治家办报”这个概念的版权属于毛泽东;第二,时间锁定在1957年4月至1966年5月之间;第三,吴冷西对于政治家办报的理解和认识是解读毛泽东“政治家办报”的主要参考[2]。朱清河通过对“政治”“政治家”的理论阐定,认为“政治家办报”是指一种政治家的责任意识、远见卓识与人道关怀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3]。沈正赋将其作狭义与广义之分,认为广义上的“政治家办报”是指办报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政治情怀、政治智慧和政治自觉等政治素养。通过利用自身所处刊物积极参与政治从而推动社会深刻变革。而其他更多的学者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和党的领导人对其的创新解释,在外延上赋予了“政治家办报”更为广阔的含义。在本文的论述中,也选择立足于“政治家办报”理念与实践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沿革下的扩张内涵这一定义方法对新闻队伍建设展开。

国内目前对于“政治家办报”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新闻史学角度出发,梳理“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历史渊源、发展和新时代特征,研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和探寻研究视角的新范式。二是从新闻实践出发,在探索研究党报转型和主流媒体建设提供指导策略。三是从政治意义出发,对“政治家办报”所呈现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特征展开论证。

学界关于“政治家办报”思想的论述较为全面,也为新闻人在政治素养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和要求。但其思想研究呈现出自上而下层层解读的特征,以新闻人以及新闻队伍这一基层为逻辑起点,关于如何在“政治家办报”思想下树立新闻理想、坚守新闻精神的论述较少。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家办报”思想下新闻从业代表人物的实践归纳,对新闻工作建设时代特征的梳理,为当前新时期背景下中国的新闻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人的矛盾与挣扎

建国初期,毛泽东首次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其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办报要充分发挥社论作用,有针对性;二是办报人是要懂政治懂策略的政治家;三是报刊宣传要跟随形势及时转变[4]。邓拓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新闻工作者代表,较为真实体现了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反复时新闻人的矛盾和挣扎。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变幻风云莫测,敏锐的人文素养与无法适应当时政治气候的冲突让邓拓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党报总编辑的身份与传统文人办报情怀的交织令邓拓处在焦虑之中,并使他的报刊实践呈现如下特征:

(一)坚持党性,强调政治性、思想性。办报既把握着政治原则,又牢牢坚持着客观性。

(二)坚持独立思考,强调事实。摒弃“喊口号”、人云亦云,新闻工作要遵循客观事实与规律。

(三)坚持真实。新闻人应当加强学识储备和理论修养,即使站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也要用斗争精神为真理辩驳。

(四)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关心的问题,满足群众的求知欲,为群众发声、为群众服务。

(五)坚持舆论监督。文体的拓展丰富了新闻真实理念下的自由表达,报刊承担起“监督”与“反思”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声音和路径。

邓拓的办报思想始终在革命的范畴里,甘惜分认为时至今日,“认识到邓拓既不是书生,更不是‘死人’,而是真正的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这个提法本身无疑是正确的。邓拓本人就是党培养出来的政治家”[5]。以邓拓为代表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初提下,有过迷茫与自我挣扎,但是传统的家国信仰让他们在反思过后继续走向历史前台,将革命信仰融于新闻理想,在党的动荡面前既保持人格独立,又在党的发展面前保持着高度忠诚,为革命真理奉献终生。

二、改革开放初期:重新定位与再出发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政治环境逐渐开阔,我国新闻事业也围绕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展。在这一阶段中,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政治家办报”这一理念,但是他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要积极发挥报纸中社会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办报人必须是政治家,一定程度上也对“政治家办报”思想进行了扩展阐释。这一时期,范敬宜提出“三贴近”和“三种意识”作为党报记者应树立的新闻报导法则[6],成为了“政治家办报”思想影响下的代表人物。

范敬宜的新闻实践处在我国进行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之中,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扎根乡村十年的切身体验让他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有着更直观深刻的了解,也让他敢于根据所见所闻,实事求是地说真话。有着丰富党媒工作经验的范敬宜常以政治家的眼光来审视问题,这一时期所要求的“政治家办报”思想在范敬宜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呈现如下两个特征:

(一)选题上的“三贴近”,即在新闻评论的选题上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群众脉搏。

(二)报道中的“三个意识”,即新闻报道要把握宏观意识、理论意识和建设意识。

范敬宜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实践观点体现了那个时代党报记者强烈参与政治改革的意愿,这与当时“政治家办报”思想下,办报人必须是政治家的要求不谋而合。新闻报道中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缺陷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进了新闻队伍的政治化构建。同时,关注农村,关心群众成为当时报刊的重点题材,新闻内容在社会舆论的引领上也发挥着不俗作用。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新闻从业者怀揣着极强的新闻理想与使命感,渴望在时代的巨变中践行自己的新闻抱负,他们既通过新闻传递中央权威精神,又通过新闻传达社会舆情,在宣传角色的定位和身份认同上更加明晰,呈现出特有的“政治家办报”图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时期:专业主义与舆论导向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时期,内外压力剧增,江泽民重提“政治家办报”的要求,他将“舆论导向”引入到“政治家办报”的内涵中,阐释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喉舌”性质,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的著名论断[7]。受到冲击的新闻工作者们也开始重新思考新闻的发展与归属,在“政治家办报”思想下注入更多情感眼光,思考新闻建设真正需要什么。这一时期的卢跃刚洞察现实社会,以报告文学进行对新闻的二度开发。而透过以他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对“政治家办报”的反思和补充。他提出“我们要根据要素出发、而非概念出发,从专业出发、而非从内心的社会愿景出发,来考虑新闻具体的事实性”[8]。他对于社会舆论引导在于以专业态度对真实进行挖掘揭露,对“改革”与“启蒙”的反思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特征:

(一)专业主义。卢跃刚认为专业主义的问题对记者至关重要,理解专业主义要理解三个问题:伦理问题、价值标准问题和技术标准问题。只有“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媒体运行、编采训练,才会终得正果”。另外,他还指出记者应当从悲悯情绪中跳出来,悲悯可以是一种情怀,但是专业才是准则。

(二)真相呈现。卢跃刚在进入报社后更侧重调查性报道,并将新闻作用的重点放在揭露真相、记录历史上。他将报告文学称为是报道文学,“因为我的报告文学是对报道的平行放大,是报道的延续”[9]。

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更多呈现出主动出击的状态。政治环境所导致的社会波澜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新闻建设空间,新闻从业者们去身份的“政治化”,从专业角度描绘社会真实图景,帮助民众清晰感知社会。这个时代以卢跃刚为代表的新闻人,强调在自由市场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但并不排斥政党形态的影响,甚至以新闻报道反思来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他们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主动担当,新闻队伍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成为变革时代的中流砥柱。

四、新世纪以来: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文化多元发展,个性需求不断涌现,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也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阶段下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这一时期的“政治家办报”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更不局限于党媒,而是将范围扩大到新兴媒体的方方面面,并且要做到全方位全覆盖。

新时期新闻工作与队伍建设的阵地逐渐向互联网倾斜,首位获得长江韬奋奖的网络媒体人舒斌,做出了在“政治家办报”思想影响下新闻工作建设的成功尝试。舒斌带头筹建了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红网,通过八年建设发展成为在国内重点新闻网站中唯一一个率先并连续五年实现盈利的新闻网站[10],他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将“政治家办报”思想延伸到了互联网,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占领先机。舒斌的新闻工作建设有三个特征:

(一)凝心聚力。新闻不仅要反映民生、提出问题,还要动员党政机关领导回复问题、解决问题,让网络问政发挥长期效果;同时聚集起网民的力量,共同为百姓办事。

(二)评论发力。通过及时有效辛辣的评论,为社会的进步建设敲响警钟。利用网络的高效传播,让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模式成为常态,新闻传播的桥梁作用得到了真真切切的落实。

(三)创新盈利模式。舒斌通过多元经营与全媒体整合推广,将红网定位成信息的传播者和文化服务方案的提供者,探索出一条新闻网站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路径。

总结这一时期新闻人的理想态度,他们受到互联网魅力的诱惑,直面挑战、破浪而为,在融合媒体的奋进路上独树一帜。从群众出发的新闻考量使得他们自觉站在了“政治家办报”的立场,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也双向为党和政府提供了新的工作解决方案。他们重视舆论引导工作,敢于发声也敢于亮剑,不断提升着新闻传播能力。

五、新时期的建设思路

“政治家办报”思想在历史的流变中有着领导人战略引领和新闻人主动追寻的双重节奏。这一思想理论并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传达,无数新闻人也做出了不同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习近平在“2.19”讲话中提出了“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要求,他认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核心”[11]。在详细阐述中,他重提“政治家办报”,并且强调必须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以往的“政治家办报”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为今天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队伍建设提供诸多借鉴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坚持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扩展,舆论环境变得嘈杂,主流媒体的声音一定程度上被隐蔽和覆盖。众声喧哗但主流媒体首先要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引领,发表社评,引导大众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

(二)树立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里,新闻工作者要勤于思考、善于辨别、审时度势、理性判断。准确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深入浅出向人民群众传达。

(三)肩负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把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新闻从业者要恪守职业道德,捍卫新闻传播的威严,严守新闻传播的底线。

(四)提高业务能力、成长能力。时代的迅速发展也需要新闻人与时俱进,在转型期提出新想法,开辟新视野,练就一身精湛的业务本领。

新时期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面临着着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困难。历经时间打磨,新闻工作者只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方向,结合我国党情国情社情与新闻工作实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新闻工作者们必将呈现崭新风貌。

六、结语

“政治家办报”思想既有着特定的发源空间,又伴随着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再阐释和与时俱进。一代代新闻人对于“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工作实践标记着时代的烙印,又一脉相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没有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变,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没有变,这也始终是新闻从业者们在实践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坚守。新媒体时代,“政治家办报”这一思想被赋予新的目标和要求,新闻工作者们也被寄予厚望,透过历史人物的表现,相信未来中国的新闻队伍建设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下取得长足发展,新闻事业也将唱响中国声音,展现民族力量。

猜你喜欢

办报政治家政治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
周公作礼
挽衣留谏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