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研究

2022-02-18尹志强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一流馆员智慧

尹志强,周 聪

(徐州医科大学 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15年该方案部署以来,已历经7年时间,先后公布了两轮建设名单。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工程,“双一流”建设肩负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打造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任,为中国高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承担着为教学发展和科研创新提供服务保障的重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紧跟“智慧图书馆”发展潮流,把握机遇,实现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综合水平和竞争力。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及时归纳和提炼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发展成果,这既是对过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构想和实践的基础。基于上述原因,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对高校图书馆实现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探索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讨论很早就已出现,但智慧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是近些年才有所进展的,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还不是很充分。尽管近年来有不少图书馆提出了以“智慧图书馆”为名义的服务或设施,但基本上还只具有智慧图书馆的初步特征,与人们畅想的全面智慧化的图书馆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说,我国智慧图书馆实践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人们更多关注于目前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设想。

1.1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的起源和时代背景

在国际上,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等首次提出“Smart Library”概念,指出“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知识服务平台,通过连接无线网络帮助用户在图书馆查找所需图书和资料。在国内,2010年福建华侨大学图书馆的严栋[1]将“智慧图书馆”概括为“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之和的新理念,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2013—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网信办等相继出台落地了关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技术发展的支持配套决策。随着“智慧地球”“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一系列新概念的迅速兴起,以及我国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建设发展重大举措的落实,与智慧图书馆建设密切相关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和实践也逐年火热,集中体现在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相关建设实践不断拓展,并在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尽管到目前为止,关于智慧图书馆的认知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但相关研究成果已比较可观,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成果日益增多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2010年后开始日益增多的,以该主题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到2022年5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进行简单检索,即可查到3 800多条结果,其中涉及高校图书馆的有1 530余篇,来源为CSSCI的有808篇,来源为核心期刊的有660篇。检索结果以学术期刊论文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学位论文、会议文章、报纸文章、图书等其他成果。总的来看,智慧图书馆在我国的研究和建设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主要关注智慧图书馆的一般概念、常识,包括智慧图书馆所涉及的技术概论、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分析、国外在智慧书馆方面的研究经验总结等,到紧跟、响应国家宏观政策,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概念,深入探讨并持续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涉及的关键词包含智慧空间、智慧馆员、(学科)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情境感知、智慧服务以及服务模式等。每年相关成果的发文量和出书量也明显增长,各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如针对智慧图书馆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对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在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中,邵波、王世伟、初景利、曾子明、刘炜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较高关注。从研究团队的水平和发文的数量来看,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机构处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

1.3 建设实践不断拓展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晚于理论研究,总体来看,我国已有很多图书馆进行了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探索,目前已有较多图书馆广泛应用RFID技术开展自助服务。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了NLSP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智慧盘点机器人“图客”、智慧问答 “图宝在线”等成果。2017年开建的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以建设“智慧、创新、包容”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图书馆为总体目标,并为此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划。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实现碳排放管理、建筑空间和资产管理、机电设备管理、图书自动分拣系统管理和安防管理等5大系统的智慧运维,为广大读者和市民提供了更便捷、舒适的服务环境。

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陆续开展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空间等多方面的建设实践,逐步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其中,智慧服务的应用程度较高,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特别是一些“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已全部或部分地开展了自助服务、移动服务、智能咨询服务、智能导航导览服务、学科知识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创新体验服务等。智慧管理的应用普及率次之,主要表现为对图书馆空间和设备的智慧管理,包括使用智能机器人、无线蓝牙、人脸识别、智能安检等技术实现对图书的智能分拣、盘点、运输和上架等信息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以及对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智慧安防管理[2]。开展智慧空间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相对较少,智慧空间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图书馆通过“设立新点独立供给”的运作模式打造“智慧化分馆”,在局部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系统的智慧化体验,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印记、厦门大学图书馆影像创意空间、上海交大图书馆共性空间、浙江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等。2020年10月,国家图书馆正式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建议,随着“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内容框架和目标远景的确立,相信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

2 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题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题主要涵盖6个方面,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内涵、特征、技术应用、管理、服务、馆员等。

2.1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内涵,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统一的认知。因此在对智慧图书馆进行研究时,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的内涵。除了前文中提及的严栋的观点,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世伟[3]围绕智慧图书馆逐步展开深入探讨后,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陈进等[4]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智慧协同有机体,有效地将资源、服务、技术、馆员、用户等五要素集成在一起,在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技术的支撑下,通过智慧型馆员团队的组织,向(高素质)用户群体提供发现式和感知化的按需服务;刘炜等[5]从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等多角度出发,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通过综合采用各类智能技术,能够以自动或无人的方式全面提供高质量和体验的图书馆服务,毫不逊色于由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这样的图书馆就可以称为智慧图书馆;初景利等[6]将智慧图书馆总结为以人机交互的耦合方式致力于实现知识服务的高级图书馆发展形态,是第三代图书馆和新型图书馆的核心内涵,是未来图书馆的高级形态与主导模式,是图书馆在新时代的新定位、新形象、新能力。

2.2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特征,不同专家学者从多维度提出了诸多见解,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刘丽斌[7]提出,全面感知、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智慧管理和服务等是智慧图书馆的4个显著特征。其中,全面感知与互联互通是技术基础;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智慧管理与服务是最终落脚点,也是智慧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储节旺等[8]通过归纳总结认为,只有具备更全面立体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更高效的协同管理四大核心特征,智慧图书馆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陈凌等[9]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持续创新”的智慧服务。王世伟[10]在2012年提出的观点基础之上,又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慧图书馆持续注入新内涵和新动能,以互联、高效、便捷、智能、泛在、可视为特征的智慧图书馆是新时代图书馆实现创新升级、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段美珍等[11]认为,既包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又具有“高度感知”“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准服务”“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特性的智慧图书馆将会是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

2.3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管理

在智慧图书馆的管理方面,智慧管理的对象涉及馆藏的传统资源、信息资源、建筑空间、设备器材、阅览室和书库、安全节能、防火防盗、日常运转和维护等方面。随着智慧图书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深入,广大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管理方面的新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顶层设计,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建设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关键。陈凌等[9]从人才、服务、资源、技术、用户、环境监测与决策等7个机制层面探讨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机制设计,讨论了智慧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机制的框架,希望通过机制建设使智慧图书馆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活力。考核评估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图书馆领域已就智慧图书馆馆藏资源评价、评估对象与方法、图书馆智慧水平评估、智慧馆员能力评估、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评估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建设等开展探索。刘炜等[12]从智慧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包括基础规范、技术规范、业务规范、数据规范、服务规范、产品规范和其他规范等,并列出了目前亟须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胡娟等[13]分析了后评估时代智慧图书馆的评估环境、评估维度与原则以及评估要点,提出了智慧图书馆评估框架:“物”的建设为基础评估,包括对智慧技术引进、智慧设备采用和资源建设的评估;“人”的发展为重点评估,包括智慧馆员的培养情况、人数配比、智慧能力等和用户在图书馆的所获所得;“服务”的智慧化为核心评估,包括基础智慧服务和高级智慧服务,前者是智慧图书馆评估的基本项,后者则为加分项。

2.4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是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专家学者积极展开相关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相关研究包括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智慧化和创新性智慧服务,主要涉及自助服务、移动服务、智能咨询服务、智能导航导览服务、学科知识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创新体验服务等方面。沈奎林等[14]以南京大学图书馆实践智慧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了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创新探索,包括空间服务、自助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Book+)、知识发现服务(Find+)、移动图书馆服务(Mobi+)、读者互动服务终端(Pad+)、学科知识服务(Subject+)等“+”系列服务系统。随着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发的“图宝”“图客”等智能机器人不断升级换代,其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丰富广泛,已成为该馆开展智慧服务一张亮丽的名片。初景利等[15]提出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具有场所泛在化、空间虚拟化、手段智能化、内容知识化、体验满意化等特点,智慧图书馆应随着“智慧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互动协调,拓展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作用,借助“智慧城市”“智慧校园”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智慧化升级。陈宋敏等[16]将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认为智慧城市中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功能包括智慧识别、智慧感知、智慧推荐与定位、智慧信息素养教育等。2015—2019年,有学者对智慧图书馆从个性化服务、嵌入式服务、移动视觉搜索服务、场景式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究,分析其含义和特点,探讨读者需求,并提出相应体系框架的构建方式。这些都展示出我国研究人员在推进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方面做出的持续探索和不懈努力。

2.5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支撑驱动智慧图书馆不断发展,也一直是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广泛、深入探讨了如RFID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及其问题和策略、发展趋势和体系架构等。以上海图书馆刘炜和南京大学图书馆邵波为代表的两个团队在这方面成果尤为突出。刘炜等[12]探讨了SoLoMo(社会化本地移动应用)、机器学习、5G等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邵波等[17]从超高频RFID、智能机器人技术、可穿戴技术等方面探索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除了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智慧图书馆的系统平台架构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谢蓉等[18]指出以FOLIO为代表的“第3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以其具备的高灵活性、可扩展性和个性化能力,正在重构对传统图书馆技术应用的理解,由图书馆主导的、基于微服务架构、全面支持智慧图书馆应用模式的平台,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邵波等[17]指出FOLIO,NLSP,Alma,WMS,Sierra等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出现和应用为图书馆提供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良机,同时还指出,实现向智慧图书馆的变革,不能仅仅依赖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部署,还需要伴随着机构重组、业务调整、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升级,这样才能使整个图书馆系统真正成为以用户为中心、不断自我优化的智慧体系。

2.6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馆员

在信息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形态,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图书馆是信息流转的场所,蕴藏着巨大的资源,馆员作为图书馆日常运作的推动者和充分发挥各项职能的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坚作用。关于智慧馆员的建设、培养也是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智慧馆员的能力素养等方面。王金娜[19]指出智慧馆员应当具备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竞争能力等3个层次的能力结构,并分别以对应塔基、塔身、塔尖的方式,形象地提出了金字塔形智慧馆员能力结构模型。陈凌等[20]提出,图书馆馆员综合能力应包括核心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用户服务能力和一般能力,通过剖析智慧图书馆馆员综合能力组成要素,建立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按权重的高低总结出用户信息需求分析能力、学习新知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信息资源鉴别能力、信息资源加工处理能力、满足用户需求能力、馆员服务态度等是智慧馆员的重要评价指标。初景利等[21]提出,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图书馆的馆员能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馆员借助于智能技术面向用户提供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模式,而图书馆馆员的能力建设应当从用户需求分析能力、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应用能力、智慧智能服务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6个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

3 结语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图书馆事业自身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十余年来,业内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功能、内涵、特征、管理、服务、技术和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智慧图书馆建设越来越引起图书馆界的共鸣。尽管如此,由于智慧图书馆发展时间不长,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拓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化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智慧图书馆在实践层面遇到的碎片化、片面化等问题将逐步迎刃而解,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搭乘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顺风车,特别是国家图书馆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理念和思路,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更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很多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在智慧图书馆体系构建、新一代智慧图书馆业务系统、智慧采编和流通、智慧挖掘和推荐、智慧设施和设备应用、智慧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在新理念和新思路的指引下,高校智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双一流馆员智慧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