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特征与创作应用:竖屏微纪录片对视听传播的变革探析
2022-02-18赵伟东
赵伟东
竖屏微纪录片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与传统横屏纪录片不同的视频形式,在内容上使用传统横屏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和题材,兼有竖屏短视频时间短、便于碎片化传播、个性化的特点。但是受制于竖屏的画幅,竖屏微纪录片在视听语言、题材选择、情感表达上仍与传统横屏纪录片有所区别。那么竖屏微纪录片该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画幅?在题材选择上与传统纪录片又有什么区别?如何带给受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从题材选择、拍摄制作、情感挖掘三个层面分析竖屏微纪录片在生产特征与创作应用方面对视听传播的变革。
一、传统与当代的碰撞:竖屏微纪录片的新生产特征
新媒体时代,竖屏微纪录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平等传播拉低观看门槛、沉浸式体验强化情感共鸣、碎片化系列化传播制作增强受众满足感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带给受众平、深、快的观看体验。
(一)平:平等传播拉低观看门槛
“平等传播”理念主要是指大众传播过程中出于对“受众本位”的考虑,把受众作为“人”来关照。传统横屏纪录片在创作之初的主要受众集中于精英阶层,对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纪录片时间长、思辨性强、戏剧性较弱的特点无形中拉高了观看门槛。尤其是诗意式纪录片,将视频片段诗意化地剪辑在一起,由于缺乏特征,往往显得太过抽象,对于一些缺少相关审美能力的受众来说,很难理解这种纪录片内容所表达的含义。由此可见,大部分传统横屏纪录片并不利于受众在碎片化时代进行手机端的观看传播。而竖屏微纪录片专门针对手机这一传播媒介作出了相应的调适。其在题材方面多以美食和人物故事为主,内容上深入到人类情感的共情点,展现出受众所希望看到的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貌。
竖屏微纪录片《京晚8点》第二季《人间有味》节目通过一次“有味道”的寻味之旅,将城市和乡村完美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拍摄乡村人的生活和乡村的美食土特产,把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所不熟悉的世界用竖屏微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这类纪录片把镜头聚焦于美食或者个人,传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观看需要,同时人文类的微纪录片在题材上富有亲和力,在无形中拉近了影片内容与受众的距离,进而降低了受众的欣赏门槛。
(二)深:沉浸式体验强化情感共鸣
竖屏微纪录片在观看方面采用竖屏观看的方式,与横屏观看相比,竖屏更符合受众握持手机时的观看习惯。受众观看竖屏微纪录片时,不再需要把手机横过来,进而增加了舒适感和便利感。其次,竖屏观看时,眼睛的焦点更加集中,更利于营造视觉封闭的效果。此外,人们在绘画、摄影、漫画方面很早就养成了竖幅审美的习惯,而竖屏微纪录片在制作拍摄过程中也吸收了上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横屏纪录片,受众将会更习惯欣赏竖屏微纪录片。因此,从观看习惯、生理层面、审美习惯三个层面来看,竖屏微纪录片更容易给受众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使受众与影片内容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抖音App推出的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走失的神仙们》,用7分40秒的时间讲述了苗族非遗传承人潘仕学为了守住苗族古老的制银工艺,四处寻找失传的八仙过海头饰的制作方法的过程。截至2021年5月18日,这部纪录片已经收获了4259个赞和196条评论,评论里大部分是对非遗传承人守住老手艺的赞叹。这部纪录片采用了一种寻访式的结构,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潘仕学寻找八仙过海银饰的过程,通过竖屏的播放方式,让受众沉浸其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和主人公潘仕学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对非遗传承事业的感慨。这种短时间内让受众沉浸到视频内容之中,迅速产生共鸣的能力,正是竖屏微纪录片凭借其画幅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所造就的。
(三)快:系列化、碎片化增强受众满足感
整体上看,竖屏短视频的生产制作传播已经由原本的毫无规律,受众随意观看,向系列化、体系化的制作与呈现方向转变。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观看,这种从横向选择向纵向选择的转变在满足受众喜好的同时,也丰富了观看体验。这一点在竖屏微纪录片上也有体现。
与传统播放时间长、独立成片的横屏纪录片相比,竖屏短视频在制作上往往采用碎片化、系列化的制作方式。通过制作播放时间短的成系列的竖屏微纪录片,让受众在观看完一集之后,可以及时满足自己接下来的观看需要,进而增加竖屏微纪录片对受众的吸引力,让受众产生传播出去的欲望。《京晚8点》的《人间有味》系列竖屏微纪录片,分别拍摄了牦牛肉、橄榄油、毛尖茶、跑步鸡、土蜂蜜这些当地特色产品,制作出总共5集、每集3分钟左右的系列纪录片,满足了受众通过碎片化时间了解乡土故事的需要,展现了中国农民们的时代故事和温暖人情,而系列化的制作又充分满足了受众追剧的心理。该系列微纪录片推出之后,根据微博、微信、京东的平台数据,转发点赞量超5000,系列视频的站外播放量超2345万。
二、信息碎片化时代:竖屏微纪录片对视听传播的变革
竖屏微纪录片虽然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传统横屏纪录片所没有的移动端传播优势,但是也受制于碎片化的手机观看传播方式,给竖屏微纪录片的内容表达带来了一些很难避免的问题。比如9:16画幅画面的利用问题,时长变短造成的内容难以深入的问题,为了满足受众在题材上的取舍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竖屏微纪录片在视听传播中遭遇到的困难。
(一)画幅改变:拍摄方式新转变
传统横屏纪录片通常采用的都是16:9的画幅拍摄、播放,这种画幅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更加便于表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现宏大震撼的场面。例如,诗意式纪录片《天地玄黄》一共分为20个章节,主题包括冰雪、沙漠、星空等,主要讲述地球与人类的进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该片所展现的风景画面跨度多变,拍摄地横跨中国、巴西、科威特、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天地玄黄》中出现了许多用16:9画幅展现的美景,这些采用全景或大全景展现的画面在视觉上就给了受众一种震撼的感觉,进而引导受众思考这种宏伟的环境与身处其中的渺小的人之间的关系。而竖屏微纪录片则是采用9:16的画幅播放。对于这种画幅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受众眼睛的焦点会更加集中。因此,竖屏微纪录片大多采用中心聚焦式的镜头,把被拍摄主体放置于画面中心,以中近景这种可以提升人物表现力的景别进行拍摄。但这种拍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画面内容的表现。比如在《走失的神仙》中,大部分镜头都采用中景、近景、特写拍摄,把拍摄主体限制在画面中央。在表现被拍摄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或被拍摄者所处的大环境时,往往需要移动镜头,一步步展示环境的局部,进而让受众自己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对应的关系和环境。而在传统横屏纪录片中,仅需要一个大全景的固定镜头就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时长变短:内容挖掘稍表面
作为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的产物,竖屏微纪录片时长一般在3到8分钟之内,制作上花费较少,制作的周期相比传统横屏纪录片也较短,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系列化的制作,叙事视角小,关注身边平凡的人和他们具有闪光点的平凡的事。这种独特的特点在利于大规模制作、传播之外,也对内容的深入挖掘造成了困难。制作周期短带来的问题是无法深入挖掘被拍摄者的生活,只能在短时间内记录下一个大篇幅故事的一个片段。时长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视频素材的填充,制作者很难在3到8分钟内把想说的内容表现得面面俱到。同时,较小的叙事视角也很难把一个平凡人具有闪光点的事情上升到值得思考的社会、人文的层面。当下大部分的竖屏微纪录片都把想告诉受众的内容直接通过解说词或被拍摄者的讲述传递出来,很少能让受众去对片子所表达的深层内涵进行思考。比如《京晚8点》的《人间有味》系列竖屏微纪录片,其拍摄制作的目的就是向生活在城市里的受众展示乡村的生活,宣传土特产,为扶贫助力。虽然在片中也提及了在外打工与建设家乡之间的取舍、人与自然相处的方法、家人之间亲情的联络等值得思考的问题,但都涉及不深,往往由被拍摄者向受众讲述出来。虽然这种表现方式增加了微纪录片的深度,但并不能推动受众去主动思考这些问题。
(三)留住受众:题材选择更谨慎
传统横屏纪录片的内容题材选择并不会刻意迎合观众,大部分都是遵从创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大部分观众是基于欣赏艺术的出发点去观看这些创作者创作的传统纪录片。因此,在传统横屏纪录片中,题材受观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反而是观众会自己适应内容。而竖屏微纪录片是碎片化时代的产物,其受众并不是特定的具有纪录片审美能力的鉴赏者,所有使用手机移动端观看的受众都有机会观看。因此,竖屏微纪录片在策划过程中要选择能够在一开始就吸引受众的题材,这就需要创作者更加谨慎地进行选择。《京晚8点》的《人间有味》和抖音官方App推出的一系列竖屏微纪录片都选择了相同的题材——美食旅行。这类题材主要展现了大部分受众没有见过的美食或风景,并以此为切入点,或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或展现了各地多样的风土人情,或展现了表象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这些内容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很容易在一开始就让受众产生共鸣,并被题材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所感染。
三、创作应用新方法:对传统视频制作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竖屏微纪录片在继承传统视频制作理念之余,也需要对既有视频制作理念进行新的发展,充分利用9:16画幅有限的画面,在拍摄剪辑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行创作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应通过新的制作、剪辑方法,使纪录片在创作之初就可以更好地适应手机移动端的视听传播特点。
(一)画面分割:对有限画面充分利用
画面分割,即分屏,是指将画面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在不同区域内放入不同的镜头素材,以表现更多内容的影视手法。竖屏的画面分屏在画幅上相比横屏的可行性更高。由于通过分屏,可以同时展现不同信息,这种做法打破了竖屏微纪录片的线性叙事节奏和叙事场景的单一性,具有制造平行时空、深化人物形象、加快影片节奏的作用。这种影视手法在目前的竖屏故事片里较多出现,比如导演蔡成杰制作的竖屏电影《悟空》就采用了分屏的手法。在影片中小男孩准备穿过丛林去城里看电影之前,影片把画面分成了等宽的三部分,分别展示了小男孩带的每件装备。这种表现手法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画面内容,避免了单个表现准备的物品时造成的画面单调问题,同时加快了影片节奏,将原本较慢的节奏过渡到丛林探险的紧张节奏中。在小男孩说完自己准备的金箍棒、手电筒和刀之后,影片立马接了一个小男孩在山里奔跑的主观镜头,搭配紧张急促的音乐,营造出了丛林探险的紧张气氛。这种分层也使影片产生了一种层次感。
(二)固定镜头:静态化拍摄抓住主体
在传统横屏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创作者往往采用多景别、多角度的拍摄方式,以呈现多元视角。而竖屏微纪录片的拍摄往往采用正面视角或第一人称镜头,并不是一味追求真实化原则下的客观记录,而是将视角聚焦到被拍摄者的心理和情感层面。竖屏微纪录片受画面比例限制,画幅狭窄,拍摄过程中镜头稍微移动就容易造成画面主体的出画。因此,在拍摄时应尽量选择固定镜头拍摄,以突出画面主体。在《京晚8点》的《人间有味》系列第三集“武邑跑步鸡”中,当拍摄跑步鸡进食的镜头时,镜头多采用“特写+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在画面里由跑步鸡的头部占主要部分,通过这种拍摄手法,展现了跑步鸡进食的画面,特写的拍摄也可以让受众近距离观察到跑步鸡头部的细节,感受到它与普通鸡的区别。而如果用移动镜头拍摄的话,由于无法限制鸡的运动轨迹,很难控制需要拍摄的主体不会出画。同时,在影片展现一群跑步鸡在养鸡场奔跑的场景时,也采用了固定镜头拍摄,让一只只鸡从画面前跑过。这类镜头的拍摄利用固定镜头也能表现出“动”的表现效果。
(三)动态表达:动态化剪辑拓展内容
竖屏微纪录片受制于画面,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较多的固定镜头。虽然部分固定镜头也可以提升画面内容的表现力,但是当受众的注意力长期聚焦于固定拍摄的镜头时,容易产生疲惫感,进而降低影片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所以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画面进行动态化的表达。一方面是特效的使用,在剪辑过程中通过特效来放大缩小画面,给固定拍摄的镜头赋予一种动势。在竖屏喜剧《生活对我下手了》第一季第一集中,在辣目洋子饰演的楚楚baby被绑架时,制作者刻意将绑匪施暴的镜头利用特效进行了画面的运动,营造出一种用力击打的感觉,为影片增加了画面的动势,也与影片里被绑架的紧张节奏相契合。另一方面是利用不同镜头的相互组接来拓展画面的内容空间,竖屏微纪录片无法像传统纪录片一样全方位地展现环境关系,因此需要进行镜头衔接的设计,增强影片画面整体的流畅性,满足影片的内容要求。在竖屏电影《悟空》中,当一心翻过家后的大山去城里看电影的小男孩在山里迷路时,导演蔡成杰用了一系列小男孩奔跑、茫然、惊慌的镜头,营造了一种紧张慌乱的感觉。通过动态化的剪辑,影片不仅拓展了原本狭窄画面的内容,也使原本静止的镜头在视觉上“动”了起来,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
四、结语
碎片化时代赋予竖屏微纪录片在生产特征上不可替代的“平、深、快”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竖屏微纪录片的传播与制作,但与此同时,竖屏微纪录片也存在着画幅限制、时长限制、题材限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竖屏微纪录片的内容表达。因此,在创作竖屏微纪录片时,创作者要把握其现存的有利特征,同时尽量解决在内容表达上的限制。通过对已有制作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竖屏微纪录片的制作体系,从而更好地向受众传递影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