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变革的研究

2022-02-18王娟

科学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电工背景信息化

王娟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溧阳 213399)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这就要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必须要积极运用相应的信息化技术,也使得教学质量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就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主要还停留在多媒体应用的单层次上。所以信息化背景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倒逼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的变革是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具有多样化。信息化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很多原本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借助VR、动画、视频而变得可视化、直观化。原本比较危险的实验、操作也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变得安全且具有指导性。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模式也具有多样化。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的最大改变是学习模式的改变。借助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混合式学习,使原来传统的在校学习在学习的时间、空间上得到了突破。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线上完成主要学习内容,而线下课堂中可以是教师的解惑,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技能的操作等。而线上的学习,学生可以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实现了学习的泛在化。线下学习的解惑与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只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突显了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教室或实训室中,而是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扩展,这不仅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与教学变革的策略

在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的变革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入手。

(一)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模式

电子电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同时电是看不见,摸不得的,所以其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需要将教学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形成适应电工电子专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二)电工电子专业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

要实施信息化时代的混合式教学,需要以信息化资源库为支撑。这样才能实现了学生的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理,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如为学生建立起符合专业的仿真实验室,就能让学生利用仿真实验室进行有效学习、实训研究。创设符合专业特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和平台进行学生,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三)构建电工电子专业混合式学习

基于电工电子专业的特性,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线上理论、原理、方法的学习,还是线下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用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学习。比如,线下的电子技术实训中,学生对于二极管、三极管等晶体管原理功能不熟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原理学习,或进行仿真操作。再比如,电工实训中,学生对于电路接线不清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仿真进行学习。所以电工电子专业的混合式学习是结合学生学习需要随时调用资源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惑[2]。

(四)构建成长性评价模式

学生是一个自然人。在成长过程中,中职学生不仅身心在进行成长,其能力也在进行成长。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成长的眼光评价学生学习的得与失。这点对于中职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时教师就应多鼓励、表扬,这种评价会极大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问题的发现、学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学习的创新性、学生的进步等等,都可以是评价的指标。多元化的评价,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

三、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变革的有效促进方法

(一)提升学生对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兴趣

在中等职业院校,相当多的学生由于基础和身心发展的原因,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较为迷茫,选择电子电工专业的目的不清晰,由于基础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习效果不够显著,一些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上没有兴趣,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职业院校的教育特征决定了一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将走向工作岗位,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在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因为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传统,使学生在学习上也容易失去兴趣,从而不利于专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兴趣着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兴趣指引学生不断学习,从而使得学习效果增加,在信息化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电子电工专业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电磁感应原理,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视频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电磁感应原理,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

实验操作过程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通过讲授来向学生讲解知识要点,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操作要领,中等职业学段的学生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教师教授实验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出实验模型,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实验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目标。但是,一些实验由于受条件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呈现,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动态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例如在讲述交流电相关知识时,由于电流看不见,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电流在瞬时间内的动态转化过程,这样的展示方式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三)在合理范围内进行知识拓展

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电子电工课堂的教学知识拓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有方法上的支撑,借助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课堂上的运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验步骤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得到答案,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有更好的适应性。此外,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进行自主深度学习打下基础,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变革中教师的转变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定义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工厂化的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却是教师在教室中讲,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来实现的。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都不再限制于教室之中。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也应积极进行自身的转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转变。信息化背景下,知识与技术呈迭代式地更新。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个学生由于自身学习环境、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对知识与技能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注重学生学习差异性,这需要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转变传统的解惑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解惑大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而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不仅在课中,课前、课后的时间里也存在着学习。在这种学习情况下,学生学习产生疑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学习资源,也可以进行在线进行解惑。这就需要教师有解惑的泛在化。

(二)教学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得以大量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进行调用以帮助学生进行解惑。然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众所周知,在这样的信息化背景下,技术在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倒逼教师需要不断去学习的技术,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学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这需要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评价以考试为主。然而,学生在成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成长,以考试进行的评价只能评价出某一方面而已,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转变评价方式。以多元化的评价诸如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学生的增值评价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现在和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进步幅度来进行衡量,通过多元化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学不再是“教”,而是“导”与“引”。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期望。在新的时代,教师只能转变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五、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变革成就评价

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的变革中,学生是整个教与学变革中的主体。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以下几方面是否得到了转变。

(一)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得到提升

电工电子专业由于抽象性比较大,学生在学习时常常存在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技能操作只会进行按图进行操作,不会进行举一反三,不具备电路设计的能力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与教的变革将改革这种现状,所以改革的成功与否可以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否得到提升来判断。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则完全采用记忆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些概念得不到深层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信息化背景下,大量信息化资源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所见即所得,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基本概念,虚拟仿真实验可以随时让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得到激发。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改革后的学习将从原来单一的学校课堂转移到课前与课后。而学生课前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着课中教师对学生解惑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之间学习心得的交流。而课堂以外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则在课堂中学生会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出现,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的交流也会越来越深入。这也是判断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的依据。

(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得到培养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需要学校、家庭共同来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家庭都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也变得更加便捷。在家、校共同的管理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培养。这也是评价学与教变革的评价条件之一。

六、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专业学与教的变革研究对学生教学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加强深度研究,因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关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充分凸显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学会并掌握电子电工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发挥其专业特长,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更加顺畅,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造性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电工背景信息化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黑洞背景知识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糊涂的维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