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2022-02-28樊敏董琪杨定宇

科学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导论互联网+思政

樊敏,董琪,杨定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成都 610225)

高等教育事业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关乎国家发展。高校在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新格局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着力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强化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工程导论课程作为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从开设至今已有多年。在此背景下,探究“互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模式,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不仅能够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课程内容中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协调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择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工程导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并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基础能力、职业能力与态度、了解企业的能力、分析与专业相关系统性能指标的能力[1]。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为基础,对其中多项涉及个人素养和精神层面上,例如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等等这些非技术层面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工程导论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体现“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CDIO)”培养理念,为学生将来具备全局视野奠定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对“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

高等教育事业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关乎国家发展。高校在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新格局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着力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强化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高校课程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融合的过程中,更强调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方法等多种要素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学生进行简单的内容展示,这种方式虽然直观,但是仍然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从而降低了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地位难以正确把握

在“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学主体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专业教师本身,同时也需要信息技术教辅人员的广泛参与。然而,课程教师的教学精力和教学能力有限,在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重视专业领域的教学活动,导致不同教师、师生之间的协调程度不足。新时代教育理念更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需要我们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承认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在实践操作中也要注意学生课程思政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平衡,不能为了追求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而忽略了专业课程知识的讲解,从而降低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思政”模式的重要性

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网络非常发达,青少年容易被网上的各种意识形态误导、带偏,而上好课程思政就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认知,将他们拉到正确的意识形态轨道上来。

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关键在于主讲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展课程思政的讲授,教师本身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政素养,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作正确的引导,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也要做好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在校的课程思政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要将鲜活事例贯穿于课程思政教学,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让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实例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具体到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就要让青年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也要做到学以致用,以新时代“中国工程师”的中国梦要求自己,为国家先进制造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理解课程思政的精髓,才能在思想上得到收获与升华[2]。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模式

(一)创新教育机制,形成教育环境

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互联网+”的课程思政工作意识,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机制,加强对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开展系列探索工作,为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提供参考。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切实提高课程育人质量,提升立德树人成效。项目总体目标是结合专业特色,优化创新创业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工程导论的课程大纲、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等环节融通思政课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工程导论教育的有机统一,紧密结合,同向同行。与时事政策相融合分析未来成为工程师道路将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融合分析工程精神,工程意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实现工程方法。

例如在工程导论技术创新、先进制造课程模块中,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与实践。介绍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秉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建立课堂内外教师联盟,主动转变思路,挖掘和充实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力争使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模块中,介绍现代工程的环境价值观,要同等考虑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目的是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近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等显现出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也成为大环保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的根本政策保障。

课程组在开展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获得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支持,开展了“工程导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及“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并成立工程导论课程思政课题组,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设计与前期教育探索,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体系中,我院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导论设置了知识与能力交融的教学内容,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3.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毕业要求6.1了解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行业准则、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专业工程活动的影响;毕业要求7.1理解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涵及意义,熟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毕业要求8.3理解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明确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以及环境保护所负有的社会责任,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毕业要求11.1掌握一般工程项目或产品设计与实施的全周期、全流程管理原理以及项目管理中涉及的成本分析与经济决策方法。在对以上毕业要求的支撑实施中,创新思政教育机制,形成思政教育环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3]。

(二)结合社交媒体,强化教育效果

与普通的文化类课程不同,工程导论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仅仅进行理论性的知识讲解是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常态化。为此,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形式,采用当代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形式,将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与QQ、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各种短视频平台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知识以及思政元素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移动终端和电子计算机上获取课程资讯和思政课程知识,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工程导论课程还可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在内容上和教学设计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及思考空间,让其意志的自由能够不再局限。同时,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其充分地利用起来,让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效率变得更加突出,并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将成果应用和落实到课堂,让学生受益,持续地保证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只有充分发挥好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各自优势,实现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的高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把传统面授学习与线上网络化学习相融合,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老师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调动、组织学生自主、自律学习的人,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三)结合信息技术,深化课程内容

在开展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拓展课程内容,加强相关知识的说服力与吸引力,从而实现网络文化育人的教育效果。通过要求学生调研网络论坛、网站以及社交平台等方面的相关资讯,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工程领域的热点事件,如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川藏铁路”的实施、国家集成电路领域的“卡脖子”与自主创新现状、工程师的职业修养和社会责任问题等。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爱国主义情怀及学生的责任意识等有机融合。如课程阐述道德与工程伦理的关系,工程活动相关的伦理规范,不同的伦理立场主要观点及区别与联系,伦理困境及伦理选择,工程伦理问题的主体以及何时会面临工程伦理问题等。在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问题或任务为引导。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让学生学习和领悟如何成为该专业领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和社会主义接班人[4]。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遵守行业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操守,使学生在工程知识上与思想素质上齐头并进。

以此为基础,学院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优化,构建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统一专业课授课教师思想认识的前提下,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拟定培养计划中的毕业要求,对照毕业要求,修改课程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积累思政素材,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丰富授课手段,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政教育。

图1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四、结束语

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得最为普遍的问题在于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分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工程导论课程特点,以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和课程知识能力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充分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素养培育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实践证明,基于“互联网+”的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究,为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一定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与实践。

猜你喜欢

导论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