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以阅读疗法为例

2022-02-18朱池凤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疗法育人

●朱池凤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 410081)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一直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1],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综合性一体化的高校育人体系。“三全育人”理念为培养有思想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指导思想,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

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的调查和研究结果中,将研究人群划分为四个年龄段:18至24岁、25至34岁、35至44岁、45岁及以上,其中18至24岁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段。18至24岁是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段,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面临人际关系、职业选择、恋爱问题以及学业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相较于其他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困扰。此外,史海松等通过对近十年来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显著上升,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和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总体上升[2]。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社会各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活动与宣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然而我国大学生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满意[3],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开展形式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而言,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但是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在数量上,很多学校无法达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要求的2个学分、32~36个学时的标准。在质量上,教学内容陈旧、偏理论化和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和与时俱进。这些都导致学生难以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的知识指导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其次,就高校心理咨询和辅导而言,孙清立曾经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帮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4]。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难以提供覆盖全校学生需求的专业服务,这一方面是由心理咨询与辅导本身的工作方式所导致,无论是个体或团体咨询与辅导,在一个咨询或辅导单元里能够帮助的学生数量都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高校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并且能够胜任咨询和辅导的教师数量相较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是不足的。再次,在心理健康活动与宣传方面,虽然有不少学校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与宣传,但是活动与宣传的主要功能在于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则难以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最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或是可能存在潜在危机风险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只是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和困扰或是想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效果不佳。

为了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不足,国内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许多新方法的探索,而应用阅读疗法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尝试。

2 阅读疗法的提出

阅读疗法,也被称作图书疗法或文献疗法。其定义是以图书、文献阅读为基本手段,在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下,帮助寻求专业帮助者解决心理或现实问题,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助疗法。虽然在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发现通过阅读能够缓解不良情绪、提升个人情操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但是将阅读这一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辅助治疗方法,并纳入精神卫生体系则起源于现代西方的图书馆界和心理学界,广泛应用于监狱、高校、社区和医院等机构。在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最早引进阅读疗法并将之应用于情感障碍治疗的是中国药科大学的凌珊等人[5]。此后国内的研究和应用多在高校图书馆系统开展,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著有《阅读疗法》一书,系统介绍和梳理了阅读疗法的原理和应用[6];泰山医学院的宫梅玲将阅读疗法与我国传统中医的君臣佐使理论相结合进行本土化研究[7]。

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阅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主动性。阅读疗法是一种自助疗法,通过参与者的主动阅读行为纠正来访者原本的错误认知,帮助其重建合理和适应的信念与思维。相较于一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阅读疗法更重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这一点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常见情绪困扰如抑郁和焦虑是非常有效的。以抑郁为例,抑郁的个体的核心信念和自动思维常常是“我是无能的”“我无法应对生活的挑战”,行为往往是回避和退缩。阅读疗法通过激发主动性,并让他们能从对症的文献资料中找到问题的应对策略,通过挑战和松动来访者功能不良的认知,从而改善其抑郁症状[8]。

第二,针对性。阅读疗法可以根据参与者具体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通过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访谈、参与者自我报告等方式收集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并针对其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建立标准化的书单。

第三,操作性。阅读疗法的实施成本低,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使得阅读疗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便于在高校大面积普及和推广。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资源足以满足实施阅读疗法的文献材料需求。此外,由于阅读疗法的主体是参与者而非带领者,对带领者的专业性要求大大降低,只需要对带领者进行简短的培训便可以保证阅读疗法的顺利开展。

3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阅读疗法探索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校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普遍推广使用的育人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理念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之一——阅读疗法之上。

3.1 “全员育人”:阅读疗法的主体全覆盖

在“全员育人”的要求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中来。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群体,其各自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心理创伤经历都不相同,要想真正将“全员育人”贯彻到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之中,就必须要动员高校教师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之中。建立以心理健康专任教师为主导力量,学工部、招生就业部门、学校心理协会、校报院报、图书馆及各院阅览室负责人都参与其中的阅读治疗研究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能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将学校各个不同的单位组织联动起来,发挥上下联动作用。

第一,心理专任教师在整个工作小组中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制定阅读治疗的综合实施方案,对其他阅读疗法的实施人员进行培训及督导。

第二,学生工作部门应发挥自己的综合统筹能力,积极调动各院系辅导员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实施中,以辅导员为推动力将阅读疗法推广至各院系师生中去。

第三,学校心理协会作为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应积极组织社团成员施行阅读疗法,广泛收集学生群体对阅读疗法的效果反馈,并上报至阅读疗法研究工作小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学生既是阅读疗法的受众主体,又是重要的信息传递者,还可以成为重要的信息生产者,因而要发挥学生受众的主体性和协调性,重视利用自上而下的力量来积极完善阅读疗法。

第四,院报校报应发挥宣传阵地的功用,通过举办征文征稿活动推介阅读疗法。

第五,在图书馆和各院系设置阅读治疗阅览室,为前来接受阅读治疗的学生提供独立、轻松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以免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和环境压力。阅读疗法服务应成为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9]。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阅读疗法,因为阅读疗法可以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书籍文献优势,引导读者或患者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心理疗愈过程中来,同时通过文献的指引,会更主动、更自信地配合心理咨询师或医生,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10]。

3.2 “全过程育人”:阅读疗法的时间全覆盖

“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应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大学生在每个时间节点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大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大学生在每个不同的时间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供不同的应对方案和纾解措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应遵循一个既定形成的固定模式,而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因此,将“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贯穿到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之中,体现了健康育人的阶段性和连贯性。首先,应在新生入学之际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普查,阅读疗法研究工作小组应针对入学新生的学习焦虑、生活不适应等较为普遍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阅读疗愈书单,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新生适应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关的书籍。其次,在学生入学两年之后,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推荐与恋爱、人际关系困扰相关的文献资料。再次,阅读疗法研究工作小组还应对应届毕业生开展进一步的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并针对就业焦虑、职业生涯规划等主要心理状况推荐相应的书籍。最后,对于已毕业但未就业的学生,也应引起阅读疗法研究工作小组进一步的追问与关注,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邮件等方式向他们推荐相关书籍,同时联合招生就业处进行就业指导,为未就业学生排忧解惑。

罗晓路认为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总体上仍是以预防治疗为主,发展成长为辅,今后需要向发展成长为主转变[3]。阅读疗法因其自身特有的文本优势,以书本的形式向大学生受众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具有便携性和易读性,因而适用于“预防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阅读疗法研究工作小组所推荐的书籍可以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增删调整,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发展成长转变的趋势。

3.3 “全方位育人”:阅读疗法的空间全覆盖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空间上强调学校教育的内外各个方面,各种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合力的状态[11]。在形式上注重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融入性,确保阅读疗法的影响力在广大师生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阅读疗愈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专任心理教师的授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根据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推荐相应书籍。大学生在阅读心理健康书籍的同时不仅可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还能运用书中的调适方法促进自己在学习、工作、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在构建阅读疗法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阅读疗法研究工作小组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优势和阅读疗法本身的文字传播优势,逐步推进阅读疗愈工作的信息化和公开化,构建开放且与时俱进的阅读疗法服务体系。有调查研究表明,44.8% 的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网站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17.5% 的学生无法通过 学校网站了解心理健康知识,37.8% 的学生则不知道学校网站是否有相关知识。就网络课程开设情况而言,33.8% 的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56.2% 的学生不知道所在学校是否开设网络课程,10.0% 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相关网络课程[12]。各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官方设立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响等多种元素融合起来增加阅读疗法普及的广泛性,发挥新媒体灵活、迅捷、互动的平台优势。让师生们能够通过评论、再创作的方式提供接受阅读疗法之后的反馈,并积极参与到阅读疗法在高校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疗法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