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剧论视域下的倦怠社交

2022-02-18彭嘉彦

传播力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态社交用户

◎彭嘉彦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引言

社交媒体时代,大众对长期经营线上关系有些力不从心,每天都在感受迫于“营业”的无奈,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密集型社交生活的束缚,毕竟我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没看到消息”作为推辞的理由应该算是这个时代最无力的理由。

一、社交倦怠的三重维度剖析

(一)情感体验的精神枯竭

社交倦怠是一种负面抵触情绪,社交媒体用户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开始逐渐频繁接触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随着信息繁琐而杂乱地呈现,最终致使用户逐渐失去新鲜感,随之产生厌烦、疲惫、排斥等消极态度。由原先轻松自在的娱乐体验逐渐转变为打卡使用下的疲顿,生活工作的闲暇时光都充斥着社交网络。

(二)感知行为的潜水抵制

由于用户维护社交网络内容、关系等而占用太多时间,产生想撤退逃离的倾向,行动上轻则为关闭信息推送提醒、关闭动态小红点提示或者逼迫自己在特定的时间段、场合等不看信息,只进行“潜水”等消极操作行为,重则表现为直接卸载社交软件或者注销自己的账号,清除数据痕迹,主动抵制、放弃社交媒体的行为。

(三)综合维度的双向倦怠

结合上述两点情况,情感影响行为,人们使用过多的社交媒体,进行程序化社交,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导致消极行为的产生,相对应地想要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强度。

情感是行为活动的源泉,反过来,行为活动又促进情感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直存在、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综合维度来对现今程序化社交下产生的倦怠来进行深入探析。

二、探寻社交倦怠的形成机理

(一)媒体平台下私人领域公共化

社交媒体本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用户通过注册登录、添加好友的方式便可以在聊天窗口实现交流沟通,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但同时,社交媒体自身的开放属性使隐私泄露的风险一直存在。

首先,人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用户随着关系的变化,对交流对象的动态权限设置也是不断改变的。动态的发布将亲疏关系不同的好友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用户每次发朋友圈前,必须先根据内容进行完善优化,再对列表人群进行分类归纳,此过程复杂麻烦且可能存在疏漏的地方,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必然增加了用户在自我呈现时的顾虑,可能导致用户最后干脆选择逃离。

其次,大部分社交媒体在注册时就鼓励甚至强制用户填写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大数据算法带来精准推送优势的同时,也使得用户在网上留下数据痕迹。社交媒体背后运营的商业公司,近年来都频繁出现用户数据泄露甚至变卖的事件,数以亿计的私人信息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能够轻易地被搜索甚至贩卖,信息泄露后的恶意营销、诈骗电话等风险频发,这更为加重了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与焦虑等消极情绪,隐私得不到保护致使用户缺乏安全感,用户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中选择小心谨慎地发言或沉默不语。当感知到个人隐私在社交媒体上披露所带来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小时,便越倾向于产生社交媒体倦怠。

(二)人机模式下用户社交“异化”

1.印象管理沉浸于前台表演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阐述了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前台”表演时,人们会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更有甚者会为了满足观众的期待而进行表演;而处于“后台”休息状态时,人们会进行自我状态的调整,而其中展现出来的多半是自我最舒适也是最真实的状态。

最初使用社交媒体时,圈子里都是熟人,人们可以没有负担地真实地分享和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及想法,所以此时的动态分享可以被定义为“后台”。而随着社交平台好友数量的增加,关系链的无限度扩张使更多网友意义的朋友泛滥,各式各样的观众通过所发的动态内容评判和定义“你”,虚荣心会让人们想要在任何公开场合都尽可能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别人心目中建立美好形象,人们因而产生动力,思考如何通过发表的动态内容构建形象,动态呈现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大家对于人脉的维护和拓展。

“印象管理”的本能逼迫人们从“后台”的自在状态转为“前台”的紧张状态。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人设,当社交平台转变为秀场,人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完美地诠释着戈夫曼的“前后台”理论,有时候甚至故意去美化自身,同样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交好评。

这种前台表演重点在于“晒”,无论经历何事,都要通过精心准备的图片与文案的结合来展现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符合观众的喜好或期待。然而随着点赞、评论数的不断减少,人们发现自身的动态并不能引起他人的关注,自身所打造的人设,他人并非那么关心,因此现实的冷漠、内容维护时的辛苦焦虑使得人们厌倦了维护美化形象的琐碎复杂,创作动机会随之减少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再者“秀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社交广度的同时却稀释了社交深度,人们无暇应对复杂的社交关系,社交质量的下降也使得人们不再愿意花太多时间维护自己的虚拟化人设。

2.情感导向沦为机械工具

(1)符号消费下的同化社交倦怠感

我们现今生活的社会已逐渐演变成消费社会,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社交媒体把某些物的消费变成了“普遍”消费。原来我们只要以自身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消费,但现在,在社交这无形中渗透出一种“唯有消费才幸福”的意识形态,我们也在不自觉地参与到其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人们也因此产生对比效应或同化效应。

比较的虚荣心驱使人们要花更多精力找寻更值得展现的动态内容,去消费能够被测量出幸福感的物品。而此时人们也会因寻找内容而产生疲惫心理或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消费而沮丧,进而产生了一种抵触感,无法找到有效解决办法,久而久之加重了用户的厌烦、倦怠等情绪,随后会自动屏蔽带有炫富性质的社交展示或者完全退出。

而同化效应则是受其他用户积极向上的动态内容的影响,在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中,人们难以发掘自己的优势所在,不能全面认识自己,随着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减弱,自我调节能力的降低,社交倦怠心理也会因此而产生。

(2)模式化下的经营社交倦怠感

原本的社交生活只限于亲密关系,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工作和学习都可集中在云端,今年疫情中这一情况无疑最为明显。由于现在任何的交流与联系都可在云端进行,因此各自的聊天窗口都增添了很多临时的群和好友,我们的社交圈充斥着大量的非亲密关系,而其带来的结果便是社交生活最原始的本真日趋减少,社交生活变成了模式化的存在且目的性更为明确。

另一方面,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构成了社交媒体本身,产生了过于密集的信息以至于超出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感知上的不适更为催化逃避。社交倦怠并不仅仅是技术所带来的厌倦,更重要的是其中互动所产生的关系性压力。

好友带来的资讯消息、进行的交流互动越来越杂,如动态的集赞要求、投票链接等利益相关的社交需求,以及不断堆积、叠加的服务功能如微信小程序、服务号、订阅号等,使得社交平台丧失其私密精简的特性,用户的碎片时间也被大量挤压。过度的无趣社交、繁杂的关系网络,都是对时间及精力的巨大浪费,让用户因受制于关系性的压力而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导致用户疲于应付转而关闭社交媒体。

(3)情感支配下的孤独社交倦怠感

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到当今的网端虚拟交流,都深刻展现着社交活动一直占据人们生活的重要地位,其中社交媒体的方便及时特性满足了我们强烈的社交愿望。

这种强烈愿望背后隐藏的原因我们也不难探寻,正所谓众人的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的孤独,同样丰富的社交活动背后也难免隐含着我们心理深层的弱点——对孤独感的畏惧。孤独感是指个体感到与周围其他人处于相互脱离或者不和谐的关系,并主观认为被疏远和忽视。我们竭尽全力,寻求与他人加强亲密社交联结的机会,就是为了挣脱缺乏社交所带来的孤独感,却未曾想到努力赶走孤独的同时身心疲惫,并且走进一个怪圈——越发努力,越发感到无能为力。

网络社交所带来的虚拟交流,表面上创造了很多社交机会与可能,但实际不难发现这些终是表面现象,脱离这些,我们内心仍是孤独的。互联网的虚拟社交,使我们存在于网络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减少了线下社会交往的机会,与他人接触的时间,个人的社交模式局限于网络,越发狭窄,在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不适应感,这种现实脱离与自我封闭影响正常的生活社交秩序,内心孤独感再次被激发,引发对社交媒体的不满,丧失对线上社交的热情,麻木不仁地成为机械社交工具,失去对社交成就感的体验,进而导致倦怠行为。

三、挣脱倦怠枷锁,重拾社交主权

社交和信息的双重过载是导致社交媒体倦怠的重要因素,产生社交倦怠后有很多人开始逃离社交媒体,但是根本上的逃离无法实现,因为社交媒体已经变得无孔不入,我们更是无法完全脱离社交媒体对我们的束缚。因此我们一面依赖社交媒体,一面又因此产生倦怠心理,由此形成了一种矛盾循环。笔者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对社交工具的使用权会对个体幸福感、社会交往、工作或学习产生积极效应,进而总体的生活质量会有所提升。

(一)规避程序化社交,寻求深度交往

在网络社交快速发展的时代,“点赞”已经成为一种程序化在场的表现形式,是维系网络关系唯一的快捷简便的方式。当社交走向程序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个体便会越发感到孤独,趋于独立存在,随后停止发布动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更为渴望真实的面对面交流,选择与父母朋友的走心亲密交流,也许能够更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摆脱消极情绪。

(二)打破技术垄断,重拾社交主权

随着智能化等新技术的研发,越来越多现有的漏洞可以通过更为精密的算法或是技术加以解决,利用新技术来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用资本和知识解决现有问题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减少用户的流失,享受技术带来的服务,而不是受限于技术。

我们愿意相聚在云端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便捷高效的社交效率,但技术的机械属性与人类的灵活属性是存在根本矛盾的,无法满足人们动态的需求变化。有情感的联络才是我们的终极诉求,技术提高了效率但是并不能代替情感,重拾社交主动权,用切身体验、真实感悟的方式进行社交。

(三)拒绝竞争性社交,增强自我耐受力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时,我们无需强迫性上网寻求社交机会,用网络来掩盖和规避现实中的孤独与困惑,是自己沉迷于竞争性社交的氛围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现状,只会加深现实孤独感。

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自我耐受能力,提升受教育水平,社交活动应该成为生活的催化剂,而不是生活中的唯一,唯有减少自我内心社交受挫后产生的孤独消极情绪,转化对于社交的理解,认识到社交并不是解决孤独感的唯一方式,才能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享受社交带给生活的点缀作用。

四、结语

倦怠是人们使用新事物必经的一个过程。虽然可能对人们的社会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但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越来越理性的价值判断,社交媒体倦怠症可以得到缓解,人们的社交关系可以逐渐恢复为正常有序的状态,情感与行为的双向倦怠终究会不攻自破,社交终只是人类生活的点睛之笔,而不是全部。

猜你喜欢

动态社交用户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国内动态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动态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