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弄堂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
2022-02-18张贺谢梦瑶
张贺,谢梦瑶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104)
苏州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产业是其特色产业。而苏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其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景观和古镇旅游。随着周边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对苏州旅游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苏州作为拥有2500 年历史的古城,其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弄堂当中,是苏州市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具有苏州特色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开发苏州弄堂旅游资源,既可以为苏州旅游产业提供有力补充,也可以对苏州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旅游名片。
一、苏州现有旅游资源现状
(一)苏州现有旅游资源特点
1.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苏州作为江南旅游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当前来看,苏州旅游资源分为三类:其一是苏州园林。具有江南特色的苏州园林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也是人为设计与自然资源巧妙结合的典范。园林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成熟,如拙政园、狮子林等都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其二为人文旅游资源,如苏州评弹、苏绣等。苏州拥有2500 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代表。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人文特色,即苏州评弹、苏州刺绣等,是细腻江南文化的现代体现;其三为江南古镇,如周庄、同里。古镇是传统苏州市井文化的集中展现,其中的苏帮饮食、苏式建筑等展现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具有较好的旅游吸引力。
2.完善的旅游配套设计
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苏州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旅游配套体系。首先,便利的交通。苏州毗邻上海,航空交通便利;此外,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市内地铁、旅游专线、高架等组成了便利的交通体系;其次,饮食多元。苏州既有苏州特色的饮食文化,即苏帮菜,也汇集了多地域、多口味的多元饮食,能够满足不同地域游客的饮食需求;第三,住宿环境良好。苏州建构了品牌酒店、连锁酒店、民俗客栈等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大众与特色相统一的住宿体系,为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较好的品牌知名度
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在旅游产业方面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很好的体现。近年来,苏州周边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产业群,对于苏州旅游产业而言,形成了规模优势与品牌效应的融合。
(二)苏州现有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1.持续开发潜力不足
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现有资源,更在于开发的潜能。目前在苏州园林、古镇等旅游资源开发上潜力较弱。一是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代表,其存在本身就是其吸引力来源,而后续的开发潜力相对较弱;二是苏州评弹等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点,体验苏州文化则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对于时间有限的游客而言,体验感不足;三是古镇是江南市井文化的代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融入了较多的商业元素,进而削弱了其文化体验感和吸引力。
2.周边同质化旅游资源竞争加剧
苏州旅游产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周边同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剧了竞争态势。苏州周边无锡、常州等地以及毗邻的浙江省都具有园林、古镇等同质性旅游资源,虽然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效应,但是容易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以及旅游倦怠。而苏州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产业的竞争当中并不具备突出的特点,从而削弱了苏州旅游的吸引力。
3.文化类产业开发力度不足
苏州旅游在自然资源之外,人文资源保存较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同时也存在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例如古镇之外的苏州街道、弄堂等。这类旅游资源目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仅有平江路、山塘街等少数街道,而弄堂作为传统苏州文化的代表,其语言、民俗、建筑等都具有保护与传承价值,同样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和潜在吸引力,可以作为现有旅游资源的有效补充,进而形成吸引合力。而目前这一领域开发力度不足,导致其潜力未被有效挖掘,削弱了其影响力。
二、苏州弄堂的特点
弄堂是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方式,由联排的老房子和石库门构成。“弄堂可以分为明弄和暗弄。明弄,是指民居建筑间的分界线,是户外公用的通道,一般比较狭长,从剖面看是呈‘U’形,抬头是可以看见天空的;暗弄,也称作陪弄,一般是一家一户所用,少数设在几户之间公用。”[1]苏州弄堂历史悠久,是苏州传统民居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
(一)规划布局的地域性特点
苏州河道众多,在弄堂的布局和建设中形成了河道和街道交织的交通布局,河道和街道密切相关,构成了便利的水陆交通网。“规划布局端正,河道交错纵横,民居街道依水而建,形成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前街后河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1]。在苏州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较快使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苏州市本身河道众多,地域面积相对有限,因此形成了地少人多的局面。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民居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弄堂这种紧凑型住宿格局。众多的弄堂建筑群构成了苏州传统民居的主体样态,成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达。
(二)符合江南文化的生活性特点
不同地域的环境造就了差异性文化,而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则是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价值理念等的直接反映。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安静儒雅、不喜张扬是其文化中的主要特征,反映在物质层面,由弄堂布局的生活就是其典型反映。
在苏州弄堂的生活中,血缘关系以及邻里关系在弄堂的布局中,即明弄和暗弄中有所体现:由弄堂划分出的空间环境,对外较为封闭,居民们乐于用墙体把自己的生活锁在一个小天地里,隐而不露;自得其乐……不同姓氏之间多设明弄进行区隔,而同姓之间或有亲缘关系的多设暗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里面则充满了生活情趣。正是弄堂这种特殊建筑形式使得邻里的日常交往基本上只局限于一个院落之内,形成一个个小范围的活动群体[1]。
此外,苏州园林的特点是闹中取静,一山一水一竹一花皆有设计,使得整体错落有致,复杂中有秩序感。这也是苏州文化的一个特点。苏州弄堂亦是如此,在设计中以闹中取静的模式,弄堂内的慢生活与之外的都市快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而弄堂中亦是市井生活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即天然河道与生活场景直接关联,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小巧而精致,自然而和谐。此外,在弄堂当中,除去粉墙黛瓦的错落有致之外,夹杂其中的茶吧、咖啡屋、书屋、陶吧等大多采用闹中取静的设计理念,是苏州生活文化的直接体现。
(三)弄堂构造的实用性
苏州弄堂在构造设计中有着江南水乡的显著特点,如在弄堂地面的材料选择上,多采用青砖或者石板,采用递进式的结构特点,与江南水乡多雨而相对潮湿的天气有直接关联。弄堂有的纵深达百米左右,而小的则仅有十几米,给人以视觉上的纵深感。弄堂民居建筑与小桥流水有机结合,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相互并进,形成了素雅、古朴的民居特色。此外,在弄堂的民居设计当中其江南文化的细腻感通过不同的雕刻得以较好地展现。“弄堂建筑的构造技术从个体看,民居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技术应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常见于门楼、门景、窗体、墙头、梁柱、题额等建造物上面,这些精巧细致的雕刻无不折射出高超的工艺技术和艺术的审美需求。”[1]
在弄堂内部民居的设计上也有着江南文化细腻特点的展现。内部民居建造设计多采用木质结构,“在装饰造型上富于变幻,如木梁、梭柱、斗拱、月梁、撑拱等形式,造型简练而别致,装饰上绝少手绘,多施以雕刻,整体风格呈现出稳重古朴的格调。”[1]
苏州弄堂是苏州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融合了建筑、民宿、市井生活等多元文化样态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江南文化特点。在苏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弄堂文化旅游是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部分,其开发既有保护与传承苏州文化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作为苏州大众旅游的有效补充,具有开发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三、苏州弄堂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苏州弄堂作为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表征既有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当前苏州市弄堂资源的开发在具备较好开发潜能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对弄堂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消解。
(一)对弄堂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人文旅游资源是建筑样式、民俗生活、地域文化等资源的开发、融合与展现。作为隐性状态的文化,一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价值,同时也需要具象的物质形态加以表达。现有旅游资源集中于开发难度低或者已有人文建筑的开发上,文化的隐性性质也造成了弄堂文化开发难度相对较高、开发周期长的困境。因此,对于弄堂文化的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当前苏州已经具有旅游效应的弄堂集中于平江路、山塘街等少数区域,而更多能够展现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弄堂则尚处于未被开发的局面。
当前苏州弄堂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具体体现在:首先,弄堂文化作为传统苏州人文资源的集中展现,其知名度并不高。除去已经开发相对成熟的山塘街和平江路,其他有特色的弄堂大多不被人所知,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其次,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性开发措施。目前苏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宣传集中于园林、古镇等现有旅游资源,也是苏州旅游的主打品牌,而对于弄堂则更多地是将其看作居民生活的所在,重视其功能性,对于其文化属性、旅游潜力缺乏保护性开发措施;第三,弄堂旅游宣传及配套设施不足。苏州弄堂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同时也是传统苏州乡俗文化的集中地。作为旅游产品,人文旅游才具有较强的内涵性及二次吸引力。而针对苏州弄堂旅游缺乏针对性地宣传,游客对其缺乏应有的认知,同时,弄堂在设计建造之初,作为适合地域性特点的民居,巷道狭窄,需要配套的旅游设施作为支撑,而针对弄堂旅游的配套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健全。
(二)城镇化发展导致弄堂的商业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会产生一定的消解甚至导致其消失。苏州作为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速,伴随而来的一方面是原有民居建筑的消失,以现代化的城市取代;另一方面则是商业化不断加剧以及商业意识形态的蔓延。
苏州市政府针对老城区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但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依然对传统弄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即在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发展以及人口增多的环境下,以现代化建筑取代传统建筑能够满足商业发展和人口居住的双重需求,从而传统苏州弄堂既缺乏再建造的需求,也面临原有弄堂面积缩小甚至消失的可能,对于弄堂旅游再开发造成了潜在性的风险。
与显性城镇发展相伴随的对弄堂文化造成消解作用的还有隐性的商业意识的蔓延。即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旅游开发、民俗生活以及价值理念等都或多或少地附带了商业化的元素。而以经济的发展则伴随着效率优先原则,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对于传统苏州“慢节奏”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冲击,不断冲击甚至改变弄堂生活原有的节奏和样态,对于代表苏州传统生活模式的弄堂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造成了消解作用。
(三)原住居民的消失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
苏州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不断发展以及外来居民数量的增加。与之相伴随的是苏州弄堂原住居民的不断流失。苏州弄堂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是其开发的核心,而居住其中的原住民则是传承吴语、风俗习惯、吴地传统生活状态的根本。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弄堂生活的慢节奏与城市快生活产生了冲击,年轻一代原住民开始搬离弄堂生活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而外来商业人员则进入到弄堂当中从事商业活动。“古香古色的老民居里面住着的不是本地居民,而是外地的生意人,不少商户对本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很少,也不知当地有哪些民俗民风,赚钱才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想从他们那里了解本地的历史或是民俗习惯,简直比登天还难”[2]。这无疑对弄堂文化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困扰。
此外,外来文化的融合对苏州本土弄堂文化形成了消解作用。外来游客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兴趣来自于与其所在地的差异性,即吴地本土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吴方言、民俗习惯、饮食、生活状态等。而苏州作为外来人口大市,人口的进入将多元文化带入苏州,虽然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但是在不同文化的交织、融合以及重构的过程中,对于苏州本地文化产生了消解,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核心,本土文化的保护性开发亟待解决。
四、苏州弄堂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
苏州现有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弄堂文化的不断消解使苏州弄堂旅游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弄堂文化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苏州旅游资源注入新的活力,成为现有旅游产品的有效补充,进而增加苏州旅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弄堂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对苏州传统文化形成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效果。因此,探索苏州弄堂旅游资源开发的合适路径既有文化保护的意义,也具有商业开发的价值。
(一)针对弄堂旅游资源制定针对性的开发措施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于自然资源具有隐性、地域性等特点,作为苏州人文资源的弄堂文化在开发中同样如此。需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才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1.保护与开发并重
人文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历史积淀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一旦消失则很难复原。苏州弄堂是传统苏州文化结合其地域水道众多等特点建成,既具有本土性也具有传承性。因此,开发弄堂旅游资源首选需要保护,对吴语、风俗习惯等进行记录、传承与复原,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2.打造与宣传并举
在全国各地都在打造旅游资源的大环境下,游客对于同质化旅游资源陷入审美疲劳,而对于具有深厚的人文文化的兴趣在不断提高。究其原因在于人文旅游资源具备更好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因此,苏州弄堂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具有内涵属性的文化旅游,让游客能够深度参与、体验其中,增强旅游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针对性宣传,将苏州弄堂旅游的特色广而告之,让游客在众多旅游展品中了解苏州弄堂旅游资源的内涵和魅力,增加其吸引力。
(二)打造体系化的苏州弄堂旅游文化产品
苏州弄堂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城市化发展与弄堂本身功能性的双重冲突。即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难以对所有弄堂都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则会对原住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原住民对旅游业的继续发展态度较积极,但游客不文明行为、生活环境改变、交通拥堵和文化冲突等使居民对旅游发展产有一定排斥心理”[3]因此,可以针对具有典型性和开发价值的弄堂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打造,并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苏州弄堂旅游线路及文化产品。
此外,打造弄堂旅游资源,既是开发,也是对苏州本土文化的保护。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旅产品进行重点打造。例如,苏州弄堂桥梁众多,以平江街道为例,“现有的13 座古桥历史悠久的古桥横跨于河道上……平江河上的胡厢使桥与胡厢使河上的唐家桥互成犄角,形成一对‘双桥’,张家桥与其背面的节孝坊相依相伴,是古城内仅存的两处桥坊成景之一。”[4]苏州弄堂当中的饮食文化,如青团子、粘糕等具有本土特点的饮食产品;苏州民俗活动,如“轧神仙”。“民俗活动具有强大的惯性,在原本的故事传说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被淡忘之后,民俗活动仍然蓬勃发展。”[5]“热闹兴旺的庙会和吕洞宾的神仙故事一起,促成了苏州‘轧神仙’的民俗活动繁荣的第一阶段。”[5]
系统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苏州弄堂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增强苏州弄堂旅游的品牌性和吸引力。
(三)完善对应的配套设施
苏州弄堂既是生活区,也是文化积淀的所在。苏州弄堂的设计初衷匹配苏州的河道纵横以及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在规划与布局中,与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缺乏匹配性,打造苏州弄堂旅游产品,则需要配套性的旅游设施与之匹配。
首先,便利的交通体系。苏州弄堂狭小,除去地铁、公交专线之外,可以在弄堂内增加道路指引牌、建筑介绍、文化内涵介绍、民俗介绍等内容,方便游客的观光出行;其次,具有特色的饮食产品。文化旅游当中的饮食文化是其重要构成之一,苏帮菜作为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可在弄堂旅游开发当中设置具有特色的苏州饮食场所,满足游客需求;最后,可以将部分弄堂民居开发为住宿场所,对于深度游游客,在原住居民场所进行住宿体验,无疑可以增强其旅游体验感。
五、结束语
苏州弄堂是苏州本地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在苏州传统旅游资源面临开发潜力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开发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弄堂旅游既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增加旅游城市的吸引力,也是对苏州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围绕弄堂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开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