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卒中高风险的心房颤动1 例
2022-02-18潘成梁钟禹成毛晓波俞坤武祝睿锐王祥曾秋堂
潘成梁 钟禹成 毛晓波 俞坤武 祝睿锐 王祥 曾秋堂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73岁。主因“反复心悸15年,加重伴心慌、胸闷2年余”于2020年6月6日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心房颤动,予华法林抗凝、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近2年来,患者自觉心悸较前明显,伴有活动时心慌、胸闷、恶心及冷汗等症状,症状发作后休息几分钟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均可缓解。于外院就诊,给予抗凝、抑制心室重构、降脂稳定斑块及改善心肌血供等综合治疗,症状无改善而转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控制良好;脑梗死病史。入院查体:血压99/5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4次/分,神清,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为5分,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为4分。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偶发室性早搏,T波异常。常规左心造影(不含对比剂)示:卵圆孔未闭(左向右分流),左心耳内血流淤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左心室及右心房增大(左心房内径5.7 cm,左心室内径5.7 cm,右心房内径4.6 cm);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16.4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35,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升高(446 pg/ml)。初步诊断为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Ⅱ级很高危,脑梗死,卵圆孔未闭。
结合患者病情,因其具有卒中高风险以及出血高风险,经患者同意后于2020年6月17日为其实施一站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手术。
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以及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手术过程:(1)经桡动脉入路,置入动脉鞘,Tig导管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测定及靶血管分型参照199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病变分型标准[1],参考血管直径为2.5~4.0 mm,靶血管狭窄均>70%。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中段严重狭窄,程度80%。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一枚2.75 mm×28 mm EXCEL®(吉威,中国山东威海)药物洗脱支架。复查造影示:支架置入后靶血管无残余狭窄,前向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Ⅲ级(图1)。(2)经右侧股静脉入路,置入8 F血管鞘。送入SL1房间隔穿刺鞘及穿刺针,并在X线指导下,穿刺房间隔(稍偏下,偏前)。房间隔穿刺鞘到达左心房后,加硬导丝交换送入14 F传输鞘至左心房,并送入6 F猪尾导管,于左心房内旋转进入左心耳。在右前斜30°+足20°体位下行左心耳造影,测量左心耳开口直径及深径。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值,选择33 mm Watchman®(波士顿科学,美国马萨诸塞州马尔伯勒)封堵器。在猪尾导管的保护下,将Watchman传输鞘送至左心耳深部,到达封堵器释放深度后,撤出猪尾导管,沿输送鞘送入Watchman封堵器。到位后,固定推送杆,回撤传输鞘,释放封堵器,封堵左心耳。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及形态,并测量封堵器压缩比、露肩、残余分流。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牵拉试验,确认封堵器的稳定性。确认符合PASS[P:position(位置),A:anchor(锚定),S:size(压缩),S:seal(封闭)]原则后,释放封堵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观察封堵器情况,测量压缩比、露肩及残余分流(图2)。(3)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穿刺处距卵圆孔裂缝较近,遂将加硬的0.035 in(1 in=2.54 cm)导丝沿鞘管送入左肺上静脉内,沿加硬的导丝输送10 F长鞘,撤出扩张鞘,将输送鞘内的气体排出,选择18~25 mm Cardi-O-Fix®(北京华医圣杰,中国北京)封堵器,实施封堵操作(图2)。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外周血管等并发症,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抗栓治疗6周后改用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100 mg、每日2次),目前仍在随访观察中。
图1 左冠状动脉造影 A. 左前降支近中段80%狭窄;B. 左前降支置入支架之后效果理想
2 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冠心病是心房颤动的重要病因。冠心病患者在接受PCI后,5%~7%因存在心房颤动或其他适应证而需要长期口服抗凝治疗[2]。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强调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抗血小板药物来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而对于心房颤动则通过抗凝药物来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难以权衡出血的风险,并且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在临床上又难以被完全替代,这对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无疑是一个难点。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评估系统CHA2DS2-VASc是应用最广泛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是确定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心房颤动患者1年内出血风险主要是通过HAS-BLED评分评估,评分≥3分者提示患者具有出血高风险[3-6]。出血高风险合并卒中高风险者无法长期抗凝,对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关于此类患者如何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尚没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解决这一问题。PCI联合LAAC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已在临床工作中推荐给卒中高风险并无法长期抗凝的心房颤动患者[7]。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闭合装置。然而,只有韦奇曼装置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良好评价,因此用于预防欧洲、中国和美国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的卒中事件发生,并且LAAC对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甚至对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也是如此,因此可能是高龄NVAF患者预防卒中和其他血栓并发症的理想选择[8]。
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约有1/4的人会受到卒中的影响,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9]。心房颤动所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是心房颤动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其通常是由于血栓脱落导致颅内血管阻塞,引起大面积的梗死,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并且研究发现大部分血栓来自左心耳。而PFO与隐源性卒中的发病机制也有关[10],对于PFO和隐源性卒中患者,PFO封堵术可减少复发性卒中。根据卡普兰-迈耶概率估计,PFO封堵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5年卒中风险比单独抗血小板治疗低4.9个百分点,这将导致每2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在5年内避免1例卒中[11]。对于心房颤动同时合并PFO的患者,卒中是治疗的重点也是难点,除了上文提到的LAAC可作为临床预防NVAF患者发生栓塞的治疗方式,联合PFO封堵术更能够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复发[12]。
本例患者为慢心室率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的治愈成功率相对较低,因此并未首选推荐射频消融治疗;同时该患者合并冠心病需行PCI,但PCI术后抗血小板策略与抗凝策略冲突,无法权衡抗凝和抗血小板联合应用所带来的出血风险。在无法长期抗凝的情况下该患者又具有卒中高风险合并出血高风险,这给治疗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LAAC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将LAAC作为抗凝治疗的替代方案,则在患者的未来治疗中不需要再考虑抗凝所带来的出血风险,仅需要抗血小板治疗,这将大大降低该类患者的出血风险[13]。该患者同时也存在PFO,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且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行PFO封堵术可降低患者的卒中发生风险,消除隐源性卒中的隐患。
因此,对该患者行PCI联合LAAC以及PFO封堵术一站式治疗,可降低卒中发生及颅内和其他部位出血风险,且无需终身使用抗凝药物治疗,从而也避免了因抗凝治疗所产生的不耐受、出血事件等问题,同时减少手术操作次数,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术后康复,也可以为患者节约部分费用。综上,对于冠心病合并卒中高风险并伴有无法长期抗凝的心房颤动患者,行PCI联合LAAC以及PFO封堵术一站式治疗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