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院校纺织类课程教学中专业类教材建设的思考
2022-02-18刘晓艳
刘晓艳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事关国家事权,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简称《规划》),提出到2022年,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以纺织类或者行业类特色高校为例,纺织行业融合了制造产业、经济贸易、科技创新、时尚创意等,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纺织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对应的纺织类专业教材也正处于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轨道上。
1 新时代高等院校重视教材建设的需求和意义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使命和新任务。课程教材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在教材建设中,需要深入挖掘并拓展教材建设的思想政治性、科学规范性、时代特征性、实际应用性、文化特征性、系统衔接性等,提高课程教材的质量,建立科学的教材建设机制,创新理念方法,形成与教育强国目标相适应的、彰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课程教材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教材建设扎实推进,体系门类逐步健全,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世界格局同时也发生着深刻变革,给各国高等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给教材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严峻挑战。
1.2 高等教育的需求
2018年9月10日至11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大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等各体系要强有力地支撑起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这些都为做好新时代教材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具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提出,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2]。
1.3 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建设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以及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推动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优秀的教材不仅能给学生提供经典的基础知识、应用案例和文化传承,还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纺织类特色行业及高校对专业教材的需求
纺织行业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典范。如今,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学科交叉愈发显著。专业类特色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急需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应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新时代纺织类教材更多地需要学校与企业行业实际联系紧密,共同推动建设符合纺织行业需求的教材,开发形式多样的教材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完善,这也是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及提升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2 新时代高等院校教材建设的路径
2.1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发展过程
194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经历了起步、全面恢复与改革探索、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等阶段,呈现出引进改造、自编探索、解决有无、提高质量、形成特色等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教材建设的阶段特征也各不相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3]。面对教材短缺的局面,国家提出了“两步走”原则,即先解决有无、再逐步提高,通过“选、编、借”等举措,初步满足了当时高校教学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为更好地面向“四个现代化”,高校教材建设确立了“抓好重点教材、全面提高质量”的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教材编写工作更加重视,开始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全国教材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
2.2 新时代高等院校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坚持育人为本,更加突出方向性;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融合,更加突出科学性;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融合,更加突出适切性。2020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教材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体系完备,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及学科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体现创新性和学科特色,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新潜能[4]。
本科专业教学通常包含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科基础按一级、二级学科设置和实践环节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学科基础必修课为专业学习必须的工科知识和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为专业大类的专业基础拓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按专业方向灵活设置,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上,也可多选其他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作为补充。
为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类别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与《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衔接。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既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又考虑课程的前沿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既考虑课程的前沿性,又考虑课程的实践性。
3 不同学段、不同类别教材的需求
课程教学应符合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而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不同的。
本科生以培养其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以专业知识的范围或广度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专业类别及相应基础知识内容,适当结合实践或者工程问题,讲授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开展专业教育。从整体上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重视积累,学生需对专业前沿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为相关专业、行业培养专门的研究创新型人才,学习场所从教室转变为实验室或研究、实践基地,以提高其在专业上独立解决、研究的能力为目标。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实验或科学研究为主,侧重每个知识点的由来和推理,需要构思设计实验、实验中每个环节的意义及调整策略,分析实验结果,结合学术理论和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共同开展[5]。
4 新时代教学过程中相关教材实践探索
4.1 人才培养目标
现以工学门类下纺织科学与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为例,某校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简介如表1所示。针对不同阶段或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作出选择。
表1为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分别对应的在专业、学科知识、能力方面需要达成的专业目标。可以发现,本科教育是一种宽口径专业教育,以专业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培养某专业的通识性人才,要求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其选择的专业方向培养基础专业能力,为成长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深造和整体提升,本质上是培养某个专业的高级人才。学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能一定程度地独立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对专业领域有更深刻的自身认知和理解,能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环境下较好地实现成果转化。
4.2 与培养目标对应的课程教学
与纺织工程本科专业对应,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结构”“机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纺织品整理学”等。其中,“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的必修课程,在本科阶段,主要讲解纺织原料(包括棉、毛、丝、麻常用化学纤维等)和产品(包括各类纱、丝、线和各类织物)的品种、命名、结构、性能及成形方法;解释纤维及纤维集合体的结构、性能及其与加工工艺、成形的相互关系;介绍纺织材料的表征方法及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纺织原材料及产品的基本属性、结构和性能特征,掌握纺织材料常见性能的检测方法,了解纺织材料及其表征的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作准备,并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正确运用纤维原料、设计合理的纺织工艺和产品、识别与测量纺织材料、研制性能优良的纺织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研究生而言,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内容:(1)纤维的微细结构及其经典理论;(2)纺织纤维的吸放湿、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热学和表面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3)纱线(一维纤维集合体)的几何结构、结构理论、力学行为及其与结构间的相互关系;(4)织物(二维纤维集合体)结构与基本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织物风格和舒适性的基本概念与表征方法。要求学生能掌握经典理论的运用能力,包括公式及理论的运用与推导能力、定量化与数字化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论证能力、知识点的联结与自生长能力,对应的有“纺织物理”“现代纺织理论与技术”“高等纺织材料学”等教材。
同时,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位教学中,重在工程实践应用,其案例教学将是专业学位课程教学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发展前沿[6]。
5 新时代纺织类教材建设过程中的提升措施
5.1 政策推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关系紧密,高校发展也步入了新的竞争局面。如何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将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一流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需要系统谋划并不断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是世界纺织服装供应链保持稳定运转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设立教材建设专项,从教材规划、教材选编等方面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把纺织类教材建设与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相结合,可以形成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工作、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的有机整合,形成良性互动。
5.2 教材对象
本科生教材应以启发性、引入性、规范性等为主要特征,研究生教材应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更多地以科学性、创新性、前沿性、探究性等为特征,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走近学科、启发创新性思维。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应强调学术性,有利于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同时符合研究生学习的特点。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材应适合研究生学习,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其从事科学创新实践工作。
5.3 组织管理
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工作人员应与本科教材的编写人员充分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本科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明晰需要在研究生高层次阶段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者召开研讨会,与兄弟高校进行切磋,广泛听取意见,梳理出教学经验、教材中应该修订或者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探讨教材平台,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整理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发挥的作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其积极性,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其深刻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研究生与本科生有显著的不同,研究生有日趋成熟的思维、相对理性的思考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于教材的需求,更需要从专业深度和创新前沿着手,让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5.4 教师发展
教师在日常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多方面掌握、整理各个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教学实际提高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可以进行多学科交叉,将学科前沿、产业实践、社会需求等与时代变化联系紧密的内容及时编入教材,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同时,要保证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适当地增加案例内容,结合纺织加工生产中各阶段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对案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材建设上,需要不断培养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之间、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不断加强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教师要注重前沿进展,将最新的科学成就和技术成果及时反映在教材中,引导学生紧跟学术前沿,发扬求知精神,有效提高教材质量。
6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纺织专业知识的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前沿的重要窗口。教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高校各学科教师要增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知识、传承文化的学术使命感,切实提升教材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教材建设的全周期过程,从编写、优化、修订、再版等多方面推进新时代教材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