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的视角

2022-02-18俞国良何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理念

俞国良 何妍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理念是其实践基础,可以从教育使命、教育原则、教育目标三个方面加以诠释;教育内容是其实践核心,需要达到“普适内容标准”和“学段内容标准”的有机统一;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式或要素,应按照“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按类指导、均衡发展”的原则,有的放矢地选择卓有成效的一体化教育路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期访谈,何妍主编将邀请俞国良教授从实践的视角,为读者分享如何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落到实处、抓到痛处、收到实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4-0004-05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基础:

教育理念

何妍:俞教授好!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可以说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和成效,心理健康教育也概莫能外。您认为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和落实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应从哪些方面认识和理解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相关的教育理念?

俞国良: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在教育思维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观念和主观认知。毫无疑问,教育理念应该走在教育教学实践前面。作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可以从教育使命、教育原则、教育目标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这是所有学段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何妍:具体来讲,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使命看,如何理解教育使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区分不同层次的教育使命?

俞国良:从教育使命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社会使命、学校使命和个人使命统一起来。宏观层面的社会使命上,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与育心统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

中观层面的学校使命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建设、制度规范建设、课程阵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建好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大厦”各层的衔接基石,推进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危机干预体系。

微观层面的个人使命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聚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灵活运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品质,不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实现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何妍: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除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外,还有哪些教育原则是必须强调和坚持的?

俞国良:从教育原则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此外还要强调“四个突出”。一是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突出“时效性”;二是坚持教育与服务、教育与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突出“服务性”;三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突出“健康观”;四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突出“自主观”。

何妍: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俞国良:从教育目标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应分别有“顶层思维”和“底线思维”的主导。所谓“顶层思维”,就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即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理性平和、自我接纳、情绪乐观、人格健全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健康潜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抗困难挫折能力和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增强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创造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成长成才和幸福人生生涯固本强基。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绩效,完善心理调节、调适能力,锤炼良好人格特质与心理品质;使學生明确心理健康的内涵、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干预、求助意识;初步掌握并有效应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自我觉知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情绪调适能力;提高学习成才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健康和娱乐,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情感、承受困难挫折、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对有心理冲突、困扰或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准确、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从更为具体的工作目标考察,要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验、辅导咨询、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树立系统思维,促进学段衔接,坚持分层分类,推进资源整合,规范工作流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核心:

教育内容

何妍:根据您去年在本刊访谈中提到的观点,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抓手,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是核心。您认为作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或者是标准?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教育内容的具体设置和学段对接,课堂教学的有效呈现和活动展示,逐步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教育内容作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核心,必须达到“普适内容标准”和“学段内容标准”的有机统一。

何妍:“普适内容标准”应如何理解?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俞国良:“普适内容标准”是所有学段都需要遵循的基本内容或“统一标准”,也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衔接的主要“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夯实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二是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适应新环境和认识新同伴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不同学段的转变与适应;童年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以及处理好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人格发展等方面;青少年期心理健康教育除上述教育内容外,要配合学习成才、升学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开发自我心理潜能,做好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要重视贫困、留守流动、单亲离婚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何妍:“学段内容标准”顾名思义应该就是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不同学段的具体标准,请您分别谈一谈各个学段不同标准的具体内容。

俞国良:对,“学段内容标准”就是某一具体学段必须执行的基本内容或“专属标准”,具有特殊性。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各个学段的内容标准各有不同,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和标准,这里主要讲讲中小学阶段。

中小学阶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决策期。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生活,建立规则、规范意识以及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小学中年级,重点强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人格发展奠定基础。小学高年级,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初中年级,关键是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积极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高中年级(普高阶段),重点是开发学习潜能,提高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职高阶段,学生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其重点是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要素:

教育途径

何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并且不同途径有不同使用场景及相应的特色与功能,在实践这些教育途径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才能提高工作实效?

俞国良:教育途径虽有主与次、一般与特殊之分,但每一个被教育实践肯定的途径都有其特点和功能,不同学段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但首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按类指导、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即在巩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改革和创新,全面全员全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和联动机制,普遍建立起合理、规范、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突出重点,即以课程教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系统地深化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建设,切实发挥其在教育、筛查、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按类指导,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和资源较好的学校,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梳理,率先建立成熟、普適、可推广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有待改善、资源有待丰富的学校,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体制,建立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普遍展开、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均衡发展,即加大力度推动大中小幼不同学段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心理健康教育公平,深入推进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何妍:您经常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良心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督导,以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和科学研究外,学校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路径。对于不同教育途径的选择和实施,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俞國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验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学校与部门、班级与年级、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辅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要主动占领手机、APP、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使教育信息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着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网页,牢牢把握新时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和主动权。

从课程途径上,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要求,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开设以活动课程、体验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同辈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同时,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并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缝全覆盖;研发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系统化、权威性示范教材。我们建议高中阶段(含中职或职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低于36课时,初中阶段不低于54课时,小学阶段不低于72课时。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种课程路径,激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教育效果。

从活动途径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同学段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各学科专任教师要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健康第一”观念,将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学中;注重发挥自身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模范表率作用,塑造良好、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少先队工作者和专兼职心理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班级工作、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路径、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统筹协调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各种优势教育资源,建立大手拉小手协同创新机制,打造适合不同学段的品牌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辅导与咨询途径上,应切实建立和加强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服务体系,开展常规性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要以发展性辅导或咨询为主,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别面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咨询、手机网络咨询、远程联网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段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心理辅导或咨询机构要科学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严格区分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如发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识别,并将他们转介到专业医院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和治疗机制之间的联动,切实提高预防和干预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是一项伦理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特殊工作,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重点反馈等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在筛查途径上,要根据受筛查学生的具体学情和现实状况,规范地、有选择地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为实现不同学段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积极、稳妥推广使用教育部推荐的、符合中国风格反映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制定和完善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预警防控体系,开展针对全员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提高危机识别能力。开展不同学段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准确把握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做好日常及特殊时期、关键节点的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加强对重点关注和危机学生的精准帮扶和跟踪服务。强化医校合作,建立精神专科医院与学校危机干预合作协议,有条件的学校,要在校医院配备精神科医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就诊需求。成立市、区(县)两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家督导组,组织心理危机个案分析研讨,总结危机发生规律。此外,开展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测评,必须严格遵守其职业伦理规范,决不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并在学生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认真保护学生的心理隐私与其他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评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严禁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坚决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贴标签”倾向。

从资源融合途径上,强调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交叉融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择优录取”,合理利用,使其效益、绩效最大化。在校内途径上,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如学校黑板、广播、电视、校园网、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在校外途径上,积极、有效地利用校外一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与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中小幼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路径和方式方法。同时,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互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影响孩子;建立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动机制,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心理辅导,为家长提供促进学生心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不同学段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共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理念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