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18李然曹世玉
李然 曹世玉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基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国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于现阶段的乡村发展进行分析,乡村要实现真正发展,必须要发展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特色产业,而产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因此结合乡村振兴大背景培育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有突出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在培育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讨论,选用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育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价值发挥更加突出。文章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当前实践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对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会发现乡村产业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特点,比如基础性、特色性差等,为了维持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了使乡村产业与现代化市场接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以及市场分析人才等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样,乡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有效性会更加突出,抗风险能力会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表现也会更加突出[1]。高职院校作为基础性、技术性人才培养基础,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强调人才的针对性培育,这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有突出价值。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涉农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着非常显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发展现状不匹配。结合目前的实践进行分析会发现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行人才培育,主要是进行人员技术培训,这样,技术人员在农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发挥的会更加显著。但是当前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遵循的还是理论培养模式,即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传授,缺少实践经验。
对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导致此问题的原因有两个:(1)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没有认清实践需要,即人才的培养没有立足于市场需求,所以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脱节[2]。(2)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比如老师们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提供给学生专业的技术指导。又如高职院校缺少实训基地,所以在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即使存在着技术训练的想法,也没有实施的基地。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分析
结合目前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分析,在乡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三类人才是不可缺少的。(1)市场分析类人才:具体指的是能够准确的分析市场发展前景,预估市场发展趋势,并基于市场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的人才。这类人才在现阶段的农业市场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明顯的。(2)管理类人才:具体指的是具备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能够在农村产业,主要是农村企业发展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人才[3]。这类人才目前有着比较大的缺口。(3)技术类人才:具体指的是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够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或者是能够在农村企业发展中提供实际技术服务的人才,这类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的。
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乡村产业多是基于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产业,这类产业需要技术类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便可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5]。另外,职业院校的学生培育周期短,且职业院校强调技术性培育,所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和产业推进存在着契合性,如此一来,高职院校成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结合目前的乡村发展需要,立足于真正对乡村有利的人才培养,河北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积极的调整,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改变。
1.“乡委托,县定培”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是乡村发展调研和人才需求确定。结合目前乡村发展实践可知河北省农村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不过立足于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乡村发展呈现出了底子薄、产业类型单一、人才不足、市场意识差等显著问题[4]。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基于此,由各个乡镇组派专门的队伍对乡镇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乡镇企业或者是乡镇基础服务机构的人才缺陷,形成调查报告并上报,使上级政府掌握乡镇企业以及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第二是基于乡镇的调查情况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针对乡镇发展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人才需求方案,并结合方案特点与高职院校展开培养合作,从而使高职院校成为乡镇企业和乡村服务机构专业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结合河北省目前的情况,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括两部分:(1)学校人才培养:具体指的是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结合乡镇企业人才需求对具体的人才培养进行规划和设计,比如在培养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利用等[6]。(2)实训培训:指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的专业性实训。因为高职院校是接受乡镇人才培养需要进行的人才定培,所以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乡镇企业或者是乡镇基础服务机构进行实践性学习与训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三是签订就业合同。在学生接受完学校的培养课程之后由乡镇企业出面与学生进行就业合同的签订,使学生直接进入到乡镇企业进行工作,这样,乡镇企业可以有更加新鲜的血液,也会有更加充分的改革与发展动力。总的来讲,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定点、定向,满足了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因此,可以在目前的河北省乡村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的落实和推广此种模式。
2.“农学+”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
高职院校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人才的需求,以学校现有资源和专业分布为依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结构。以“农学+(生命科学、物联网、乡村旅游、农业电商、农业经济管理等)”融合为基础,促进学生全科发展,优化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重制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振兴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结合我国的农村现状,推广“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方式。目前农村电商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但是目前农产品存在流通困难,农村电商人才紧缺,是河北当前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农业经济的一个系统性问题,急需行业、政府、社会共谋思路,逐步解决。对于河北农村来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广电商行业,特别是利用社交电商新型商业模式,能够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
高职院校可利用企业行业背景及产业资源,引入“1+X”证书,进行校企合作,服务乡村振兴。比如,通过社交电商——直播产教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农村电商创新发展案例,扶助农村电商经济,同时校企联动,创新教学模式,将学院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并将部分优秀人才的就业目光吸引到农村。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开展培训社交电商运营职业等级内容培训,以及校企共建实践实训产业服务中心,服务于新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农村社交电商的发展,落实“农学+”协同育人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乡村振兴大背景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模式进行分析,并立足于助力乡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思考,聚焦河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人才需求,优化学校传统专业及专业群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新农科”“新工科”“新商科”专业群建设,构建涉农高职人才培养的鲜活样本,这对于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用有突出现实意义。 PR
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10301017。
参考文献:
[1]李怡,曾新洲.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今日财富,2019,000(017):P.163-164.
[2]王思涵.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v.19(23):178-179.
[3]张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0,No.228(11):127-128.
[4]蒙良柱、张光武、谢梅俏、黎卫.乡村振興战略背景下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No.259(09):123-124.
[5]林夕宝,余景波,周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018(003):P.19-24.
[6]赵敏,胡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19,000(012):52.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