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2022-02-18张莉

公关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知识美德

张莉

摘要: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就是“美德即知识”,是其提出的重要的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之间具有同一性,美德指的是人的美好品质,知识则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有关理念和有关善的知识。美德并不是凭空产生,要以善的知识为前提,人的一切有关善恶的行为,都是在其对善的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本文主要从形成背景、具体含义等方面进行了有关分析。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伦理学方面的思想建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哲学理论从自然转向人。也就是说哲学重点讨论的问题从原本自然本质转移到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哲学深入人类现实,对人和社会伦理进行研究。在其名言中,“认识你自己”就是说人要对自我进行研究、反思。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道德教育实践,教人学会做人。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1 ]。而有关“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道德思想,对道德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美德即知识”的发展背景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盛世时期,后又经历了雅典的衰败,所以,其伦理思想主要代表希腊道德的思索和思想发展的转折,推动希腊的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苏格拉底经历了希腊政治社会动荡,在这一时期,弱肉强食成为了社会常态,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正义”和“公道”。人和人之间由于存在了利益的冲突,因而产生了对立,个人和希腊城邦之间也存在对立矛盾。而这样的情况使得社会的秩序发生混乱,对希腊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人性道德发生了极大的沦丧。

在苏格拉底看来,希腊社会面对的这次动荡最主要是因为人性和道德的堕落,如果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就要对人性和其思想灵魂进行改变,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善的知识,对道德进行重建,这样社会才能改变现状。而且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不是快乐,而应该是善。快乐只是属于一种情感,而善才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理智产物。苏格拉底意在建立一种善的伦理思想规范,引导人去追求有秩序的生活,进而使社会呈现一种有序的状态。因此,苏格拉底强调雅典公民要对道德品质进行改善,开始自我道德思想的反思,实现有价值的生活。

所以,在此前提下苏格拉底建立了“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强调理性道德主义,成为了古代希腊社会具有代表性的理性道德哲学思想。

二、“美德即知识”的具体内容

有关“美德”,希腊人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 arete一词在希腊文中可以指人的优秀性,也可以指所有事物的美好本性、优越性。在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品质,主要是从理性角度进行探讨,人所表现出的善、美好德性,比如勇敢、正义、智慧等,都属于人的德性,而这些德性存在的共通性就是知识水平、智慧,说明人的思想的本质是理性的。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人对知识的认识是除了智慧外,还包含勇敢、正义、节制等美德。认为美德的所有产生前提是节制,节制是人的美好而有价值的美德。[ 2 ]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具有同一性,从这一点出发,美德和智慧之间不能分离。苏格拉底承认不同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它们之间更重要的是存在有机的关联,就是其理智的本性。苏格拉底通过对古代希腊中勇敢、正义、节制等美德的深入分析,提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都与知识存在密切的关联,是智慧下的产物。通过分析这一本质,得出美德和智慧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得出美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有关“知识”,苏格拉底主要强调对智者感觉论的反驳,进而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理论。苏格拉底认为,感觉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感觉而得到的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能够常态保留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确定的、真实的知识,而这需要理性取得。这一理论的内涵主要是指:首先,这里所讲的知识和传统的自然哲学家存在不同,传统自然哲学家主要强调知识来自于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和运动变化存在关联。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主要是指从人的内心角度形成的人的自身知识。另外,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和其他智者学派的知识理论不同,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理论是错误的,人的真正的知识需要在理性的状态下认识人的本性而来,属于人内心深处的领悟,能够对善恶、真假进行辨别。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的取得需要在理性状态下,能够对是非进行客观地辨别。

苏格拉底建立的“美德即知识”伦理思想,“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3 ]他注重的是对人的心灵普遍道德真理的追求。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伦理思想和他的“认识你自己”“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这些观念存在较大的关联。在关于人的理性品质的讲述下建立“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体系,主要强调知识和美德之间具有同一性,美德的形成需要以知识为前提,一切道德的败坏都是无知的表现。苏格拉底从伦理道德角度强调,人的善与恶并不是天生而来,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缺乏善的知识,只有具备了善的知识才能够表现出善的行为,进而形成美好的品德。

三、“美德即知识”的意义及评价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对知识理论的研究,非常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特别是对人的知识和美德的研究。他认为此生值得追求的学问就是伦理学,所以被亚里士多德称为“伦理学之父”。[ 4 ]

苏格拉底的这一伦理思想有良好的作用。他将知识和美德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论述,利用知识具有的理性、确定性来论述道德的确定性、理性,因而反驳“道德就是情感、欲望”以及“事物的两面性”这些相对观念,认为强权就是正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而明确指出了道德具有共同性,道德的一个不变的标准就是善。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伦理思想,主要强调知识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推动力,而且起到关键作用,构建了一种理性的道德哲学体系,使人的道德具有普遍确定性和客观性,是对希腊传统美德的一种维护。

不过苏格拉底的这一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思想观点来看,主张“真知必行”,而对“知”和“行”之间存在的矛盾加以否定。从他的观点解释,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道德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有道德,相反如果没有道德方面的知识,就不会做出道德行为。这也就论断出了没有人是故意做出恶的行为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不是自为恶或者说趋向恶,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而如果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如果人在明知道是恶的行为仍然去做,在明知道是善的行为却不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是因为无知而做出了恶的行为,那么就可以判断出,没有人是自愿作恶的,明知道是恶的行为仍然做出这一观点不能成立。假设一个人需要在善恶之间被迫做出抉择,大恶和小恶之间会选择小恶。在苏格拉底看来,自觉下做出恶行要比不自觉下做出惡行强,在自觉状态下犯下错误要比不自觉犯错要好。所以,如果是一个有能力但是曾经有意犯过错误的奴隶和一个没有能力多次不自觉犯错误的奴隶相比,人们会更中意前者。这一观点也是从苏格拉底的这一伦理思想中推理出来。从这来看,苏格拉底认同知和行完全等同,由知到行属于一种必然关系,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对这一伦理思想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智慧、理性的知识是一个人德性不可少的,但也只是占据一部分,还应当有激情和意志,这样才能够使人做出道德的行为。对于苏格拉底否定内心中非理性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批判,在美德的形成中缺乏情感和意志,只以理性知识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知识和德性之间存在的关联属于一种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和知识之间并不是一起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存在脱离,言和行之间不一致。对于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需要以辩证的角度看待,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需要根据事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进行吸取,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地看待,人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美德,对自身的道德品行进行修正,也要使每一种道德行为有科学化的知识作为前提。知和行之间保持一致,才能够使智慧和德性之间有机结合,这样德和智才会更有价值,而且在人的综合素养逐渐提升的过程中,社会也才能更好地发展。

总而言之,现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存在,所以,对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伦理学,而且对我们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相关问题有很大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申辩篇》) 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2009.

[3]汪子嵩.希腊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知识美德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道人善即是善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节约用水是美德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助人为乐是美德
苏格拉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