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区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2022-02-18薛梦涵

公关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治主体理论

薛梦涵

摘要:在新时代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的生成中,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切实际行动的基础。从马克思哲学角度来看,“社会有机体”理论则是从唯物主义角度对社区内部组织权力重新调整和分配的探究,有助于厘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源。在中国化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从早期高度集中的“单位制”到实现自治功能和多元参与治理的“社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此外,对国外治理的研究方法的借鉴也有利于新时代下我国社区治理中党组织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对我国的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意义参考。

关键词:社区治理 多元主体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单位制”的瓦解和“社区制”普及,新时代下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由行政主导逐渐转变为灵活的纵横交错的协调和合作关系。各种经济、政治社会资源作为新的力量嵌入、渗透到社区治理之中,赋予了社区治理方式新的发展可能。“我们要转向用一种三分的观念,即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而国家和社会又参与其中。[ 1 ]”社区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交互的综合性场所,其治理也随着现代社会由大幅度国家干预逐步转变为以自我运作、自我治理、自我完善的新型机制,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创造力和活力,而基层党组织也通过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完善了领导基础,从而在社区中实现双赢。

一、关于“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继承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集中交汇,是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精准解读,以“社会有机体”理论角度探究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新型体系,对厘清社区内部各种关系、最终达成动态平衡的良好治理有着重要作用。其理论特点包括:首先,具有实践性。“社会有机体”思想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在思辨哲学基础上吸收借鉴,得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这个有机整体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并在运行过程中即实践中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步,完成社会形态的转变和进化。其次,具有整体性。“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有机体,其思想升华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实证主义和黑格尔的思辨性,最终演变为社会作为一个其发展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由不发达的“社会有机体”动态演变为发达丰富的“社会有机体”。而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突出人的作用和人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作用。在新时代下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人民幸福感指数已然成为评价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的工作评价准则。最后,具有再生性。当“社会有机体”完全发展为独立的整体后仍会不断运动、更新和发展,处在一种不断再生的状态中,而社会这个“有机体”想要不断生存和进步,其结构组成,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决定的三种结构,必须保持完整和不断更新的状态,在“社会有机体”中保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社会有机体”保持在一个活跃的状态之中。这三种结构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与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这种本质同为结构性制度有着结构同质性。其中经济结构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中占有绝对地位,具体体现在对经济、人力资源的投入,夯实社区经濟基础,有利于保障社区治理体系的顺畅和高质量的运行。政治结构在治理需求方面考察了社区治理的整体性,要求在治理时不仅以人民群众为主要行动基准,多元主体中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等需求也包括在内。以“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完善文化构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挥地区性社区特色和价值,引领好文化价值导向,使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的“后援军”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真正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社区作为一种独立于国家政治经济系统的公民联合体,随着我国社区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扩大,如何将社区建成“公民社会”实体,关注基层社会在体制外的发展情况也成为促进社会基层民主发育、培育具有自治性和合作性的社区的关键。对于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探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化发展,同时在微观上是对于社区内部的组织和权力架构重新调整和分配以及社区的整体性的新认识。

二、对中国化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社会形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肩负起社会管理的重大责任,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社会管理之路上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

1.早期的城市社会管理思想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管理方式是“单位制”[ 3 ],即政府垄断下的“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其特点是单位成员以户籍为基础集中,实行高度组织化,单位成员因封闭式管理而流动性较差,进而导致社会缺乏活力,但起到了整合社会、有效实施战略意图的作用。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的“街居制”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能进一步增强,承接原本单位的经济和社会工作,但弊端是其权力有限,工作开展被动,只能充当传达的角色,居民的需求和社区自治无法有效实现,使得其工作量繁重。

2.新时代社会管理思想的形成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区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建成人民心中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对原有“街居制”中的居委会进行重整并归类为社区。在“社区制”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开始发生改变,社区组织体系也转变为由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治体系。其特点包括政府权力下沉到社区内多元主体中、社区的自治能力不断增强,以居民为核心、政府提供的内容多为指导服务功能,强调利益最大化,加强政府和社区内多元主体的合作以弥补政府管理方面的不足,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

三、对国外社区治理思想的理论借鉴

1.国外社区治理理论特点

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双重社会发展使得基层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多样性和多变性,传统的管理体制难以应对,如果不加以改善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问题,因此,西方学者罗兹指出行政管理中单一的线性形式已不再适合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形式必须进行革新,进而在英国公共部门的改革中提出网络形式是治理的核心特征。依托将公共界限和私人界限融合的网络,社会成员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新的整体结构,在“网络”内部进行互利互惠、有效的资源整合,为实现“网络”内部成员的公共利益而联合,协同行动[ 4 ]。

西方公共部门有关社区治理方面的内容有着强烈的西方特色和西方逻辑,由于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为主,其意识形态核心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在社会形态中处于次要地位,进而认为公民社会才能实现公民自由,因此研究内容主要偏向于社区内人际关系的改善、居民心理和社区归属等方面,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在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集中关注的内容偏向如何完善社区机制、促进其民主化和科学化、满足民众对社会的需求和整合社区方面,对于社会管理方面并没有涉及太多。

2.国内社区治理理论特点

在国内,社区研究的主导部分集中于社会层面,重点在于厘清政府、市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往国内研究,内容都偏向在社区治理中把分权放权、多元参与作为主体研究,对城市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较少,多集中于社区组织规范化、村级管理体制、资源不均衡等问题研究较多。而实行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新型治理方式是一项庞大而具有综合性的工程,其治理过程受多个变量的复合影响。因此,对于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这两个变量的研究,更要把作为客体的公共事务、媒介平台的运用纳入分析范围,构建一个完整的整体性研究思路,该思路不仅能在理论、实际层面上对我国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对于新时代基层领导方式实现现代化等内容来说,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虽然国内国外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不同、研究侧重点也不同,但对于社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即旧形式下的治理形式(国外单一线型、国内封闭管理)都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并致力于打造各自社会背景下适应其社区发展的最优治理体系,对国外治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借鉴可以有效填补我国治理制度中的缺乏的部分,对新时代下社会治理制度的创新性和民主性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有所完善和补充。

【参 考 文 献】

[1]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下)[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美]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占行)

猜你喜欢

共治主体理论
“三创三树”工作法形成共治合力
“多元共治”乐融融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协同治理理论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共治措施分析
何谓“主体间性”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