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的复习策略
2022-02-17盖军彦
盖军彦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何高效复习选修-6《环境保护》,是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考试内容,建构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可以帮助考生明确考点、考试范围和内容,对知识选取重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生要将《环境保护》和必修Ⅰ、Ⅱ、Ⅲ相关考点内容进行整合,建构知识体系,要特别重视教材及其案例,从问题到答案进行整理,教材中的案例是最好的试题。如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环境问题中森林资源的匮乏按以上原则可整理如下:
?
例1.芬兰森林覆盖率达77%,立足森林而发展起来的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制造业都是芬兰的支柱产业,也是芬兰人赖以生存的“绿色金库”。芬兰也曾经历了经济危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等重重考验,为此,芬兰通过了“砍一栽三”等相关森林保护法规,并建立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分级评估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此确定差别化的购买价格。在森林工业发展中,只使用来自可持续来源的木材,从林木中获取可再生纤维,制成纸和纸板产品及木材产品。当这些产品走到生命尽头时,碳排放总量都要小于塑料等不可再生的石化类产品,同时倡导用纤维造的纸和纸板来替代用石油制品制造的塑料,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
(1)有人认为:高纬度的森林植被起着遏制全球气温变化的作用。请你简析其原理。
(2)请总结芬兰保护森林的主要经验。
【参考答案】
(1)气候变暖时,高纬度森林生长旺盛,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减弱大气的温室效应,抑制气温上升;气候变冷时,高纬度森林减少,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抑制气候变冷。
(2)制定了相关森林保护法规;严格控制采伐数量;着力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鼓励提高木材使用率。
二、熟悉考查要求,在经典习题中体会理解
下表为笔者对近两年经典习题中《环境保护》内容特点的分析。
试题以生产、生活或学术真实情境为依托,以图文材料+问题或文字材料+问题的形式呈现,需要考生从情境材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调动地理原理进行思考,结合情境材料组织答案。
例2.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
(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
(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
【解题思路】
(1)由图可知,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由“农田氮肥……水环境污染”可知,生态沟渠布局在下游可集中处理废水,从而保护下游水体。由“生态沟渠……处理水体中的氮素”可知,这样做成本低、效率高。
(2)针对设问,运用水污染治理措施相关知识作答。水污染治理措施一般从预防、治理、管理等方面梳理。针对材料中的信息“废水来源”“农田和养殖”,可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让废水在农业生态系统内消耗;农田可通过施用有机肥或精准施肥来减少污染来源;养殖可建立污染处理厂,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参考答案】
(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优点:便于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较低;有利于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
(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三、强化专题训练,确保复习效果
寻找同一考点的真题或模拟题进行分析、归类,积累答题语言,整理答题思路,并有意识地理解背诵。
针对上题水污染及成因这一考点,以例3为例,体会不同情境和设问方式下答案的组织方法。
例3.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洱海流域面积约2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
(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渔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
(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
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
(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解题思路】
(1)读图可知,图中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当地村镇众多;由材料可知,流域内人口稠密,产业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且洱海水体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2)由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动渔船产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蓝藻暴发,政府部门退田、退塘,主要是减少水产养殖等渔业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栈,主要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3)本题考查湿地洱海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调动湿地相关知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
(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
(2)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
(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
按考点搜集习题,注意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调用相关知识,按照设问要求,依据分值,规范语言,组织答案。在反复练习中,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切中答题要点,提升答题水平,提高得分。
最后,希望各位考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学好选修-6《环境保护》,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