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校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个性化课程建设研究

2022-02-17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补偿性学段障碍

陈 琪

聋校中的多重障碍学生是指具有听力障碍并伴有其他障碍的学生。聋校传统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难度、课程安排上未充分考虑多重障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难以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从循证研究入手,依托科学评估工具,采用“评估—实践—评估—再实践再评估”闭环式课题实践探索模式,立足“学生本位”,精准把握聋校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对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确定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个性化课程

在个性化课程建设初期,学校以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儿童能力评估手册为主要评估工具,对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在社会适应、认知能力、语言与沟通能力、感知能力、肢体运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同时,通过适应行为观察记录及家长、教师访谈等方式,全面把握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现状,逐步确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及教育起点。

通过主客观评估发现,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与低学段聋生相比缺乏先备能力。在开始学科学习前,他们需要具有建立规则意识、适应集体活动、与任教老师及照顾者顺利沟通、适度控制情绪、表达自我需求等先备能力。

学校根据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评估结果,结合教育部印发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设置及课时数安排,将个性化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补偿性课程3类。

基础性课程包括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绘画与手工、律动、运动与保健等。学校组织教师对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进行梳理、整合,从学科框架体系纵向衔接和学科间横向衔接两个维度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现状删改不合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添适用性内容。

发展性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兴趣、社会实践等,着眼于提升学生能力,具有一定开放性。例如,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生活质量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正确使用电子设备,正确使用计算机查询、浏览信息,学习使用常用社交软件等。

补偿性课程包括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情绪行为干预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5门课程,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为其提供相应的训练。

二、采用任务导向型课程教学模式,细化学习任务

学校打破传统课程实施模式,创建了“一对一教学”“普特学科融合教学”“集体+个别化教学”“学校+社区教学”等多种课程实施模式,针对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任务导向型课程教学模式,将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拆分每项学习任务,设计易操作、递进式的教学步骤,并为不同教学步骤提供相应的教康支持。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倡导教师采用能力分解式课程教学模式,从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来倒推教学设计。例如,在生活适应课“整理教室”的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整理教室需要哪些能力支撑:学生需要知道整理哪间教室(教室命名),整理哪些内容(分类概念),这涉及认知能力;工具的使用(抹布、拖把、扫帚等)涉及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等等。

方法上注重过程性和渐进性,通过给教学目标下操作性定义,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先解决哪些问题,要让学生先具备哪些知识。再基于这一项项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为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支撑和教学活动。任务导向型课程教学模式使基础性课程与补偿性课程得到有效整合,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分析,逐步实现学生在补偿性课程中习得的技能也能在基础性课程及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

以补偿性课程内容的细化为例,学校参考华东师范大学特殊儿童五项能力评估手册,设计了5门补偿性课程的项目管理单。其中,认知能力训练共计55条目,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共计66条目,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共计79条目(部分内容见表1),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训练共计72条目,情绪行为干预训练共计52条目。教师可根据项目管理单,结合学生情况,选取项目管理单条目作为补偿性课程教学内容。项目管理单既能为教师开展补偿性课程教学提供指导,也能用于学生康复效果的即时评价。

表1 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项目管理单部分内容

三、坚持多元化、个性化课程评价方式,记录学生发展过程

学校坚持多元化、个性化课程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评价,包括纸笔测验、行为观察、口试、手语测验、操作、作业、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校外学习实践等。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化、过程化呈现评价结果,为学生开发设计了个性化发展平台,包含评估与发展、成长足迹、学习园地、康复驿站、才艺汇等5大板块。

评估与发展板块主要记录学生每学期康复评估结果,形成康复发展记录。成长足迹板块包含社会实践、班队活动、收获体验3个方面,聚焦学生发展性课程评价,采用视频、照片、感言形式呈现评价结果。学习园地板块聚焦基础性课程评价,主要以文档、照片形式记录学生每学期学业考核结果、日常练习、学习态度等评价。康复驿站板块主要用于记录补偿性课程评价,以文档、照片、视频形式呈现学生康复训练月反馈表、训练记录表、训练过程、训练成效总结等,同时整合学生的学期个别化计划,形成个别化康复档案。才艺汇板块主要用于记录兴趣课程评价,多以学生作品形式展现。5大板块的内容忠实记录了学生的发展过程,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完整呈现。

此外,学校还坚持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评价。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进行教师访谈,积极收集各方对课程实施的意见。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

四、开发个性化发展课程资源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为了给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基于个性化课程内容,初步完成了配套的个性化发展课程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

线上资源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学校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为依托,整合了评估工具、康复教学文献资料、康复训练课件、教案、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App、教学具使用指导视频、康复教育教学公众号等众多线上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在平台资源列表中查找相应课程资源。此外,学校德育团队开发并运营了“雏鹰争章”App,从组织、集体荣誉、康复、生存技能、社会实践5大方面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雏鹰章,立足学生主体,落实德育渗透,提升多重障碍学生道德素养。

线下资源包括:师资培训课程,如孤独症儿童社会情绪暨沟通理论与实践工作坊、教育科研量化课程、聋校新课程标准培训(国培)等;实物教学辅具,如认知发展、感知、运动、言语沟通、社会适应相关的实体教学辅具,以及相应的规范化的教学辅具使用规则。

线上线下资源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辅具资源,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海量资源支撑让教师在授课时更加从容、自信,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工作让教师有机会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了解前沿康复技术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聋校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个性化课程建设精准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与康复训练经验,有效整合优秀教改成果,突出个性化课程特色,提高了低学段多重障碍学生的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补偿性学段障碍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影响消费者补偿性消费的因素研究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