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督脉穴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2022-02-17李恩典王娟雷正权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神庭大椎印堂

李恩典 王娟 雷正权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2.榆林市第二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脑病即指脑的结构、功能失常的疾病,它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医学问题和公共健康问题,脑部疾患种类多,具有较高发病率[1-2]。临床脑病的类型有别,疗法各异(包括手术急救、高压氧、亚低温、药物等),但常因疾病发展迅速或早期症状不明显,不能及时发现,贻误最佳治疗时间,并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脑卒中后遗留的运动、吞咽言语等功能障碍等。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常常在脑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可以起到较为确切的疗效。毋庸置疑的是,督脉穴在脑病治疗方面应用得尤为广泛。脑病病症各不相同,临床医生在治疗上督脉穴位的选择也因此风格迥异,掌握好督脉穴治疗脑病的规律、优势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

1 督脉与脑病的联系

《难经·二十八难》载:“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行于人体后,沿脊而上,与胞宫、脊髓、脑等脏腑联系密切[3]。督脉同手足三阳经、带脉及阳维脉相交,为“阳脉之海”,在经络系统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为四肢肌肉、筋脉骨骸及脑髓建立了重要的通道[4]。督脉与脑的联系十分紧密,从督脉循行来看,“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督脉者……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十四经发挥》)及前言《难经·二十八难》中所提到的“督脉者……入属于脑”,均说明二者的相关性。此外,督脉通过其分支“入循膂,络肾”“贯脊属肾”“上贯心”(《素问·骨空论》),与五脏六腑中的心肾亦有联系。肾主藏精,精可化神,精足则神旺,精弱则少神;心主藏神,毫无疑问心乃人体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督脉通过循行将心、脑、肾的功能相合,共同发挥广义上脑的功效[5]。医家张锡纯有言:“督脉者,又脑髓神经之所也。”近代也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一说[6],反应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督脉与脑之间的关系,故临床中选用督脉穴治疗脑病已是十分普遍。

2 督脉穴应用概述

2.1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刘鹏飞等[7-9]研究表明:电针督脉上的穴位,可有效增加脑部供血及脑组织氧分压,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的脑电活动、氧自由基均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速了脑组织的自我修复,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促进脑功能的恢复。田伟等[10]对脑卒中后偏瘫、肌张力低下、躯干控制平衡能力下降的住院患者进行督脉十三针(取穴包括腰阳关、百会、身柱、神道、风府、大椎、陶道、至阳、悬枢、命门、筋缩、脊中、长强)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及常规针刺治疗。李惠玲等[11]运用升阳通督针法(取穴包括水沟、神庭、百会、大椎等穴)配合康复锻炼治疗稳定期老年脑卒中患者,以点刺督脉穴及针刺太阳经穴为主,其中水沟穴用雀啄泻法至眼湿润,结果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李瑞青等[12]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督脉穴(大椎、神道、筋缩、命门、腰阳关等穴)治疗,对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显著改善。汤小荣[13]研究发现,电针督脉廉泉、风府穴可显著降低吞咽靶肌—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静息运动阈值与运动诱发电位,进而升高运动皮层的兴奋性,治疗患者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梁进娟[14]采用“通督启闭”针法(取穴:督脉人中、神庭、百会、风府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现,较常规取穴,患者蛙田饮水评级降低,吞咽功能明显改善。李晓晖[15]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构音障碍时选用了类似的“通督调神”法结合局部叩刺,针刺处方为百会、印堂、风府、哑门、神庭、舌三针(上廉泉、夹廉泉),叩刺部位是颈前局部,治疗前后患者蛙田饮水、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由于脑卒中后遗留的诸多后遗症症状各不相同,临床针刺取穴处方各有特色,但总归是督脉头面部腧穴联合躯体部腧穴共同改善卒中后各项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水平。

2.2在痴呆病治疗中的应用 郭婷等[16]研究发现,在痴呆病的治疗中,灸法治疗痴呆病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分析总结出调补气血指导理论:调气血在于调气机,补气血主要在于补阳气,而其中补气血、补阳法,常以针刺百会、大椎、至阳、命门、风府、风池、哑门、上星、神庭等穴调补督脉为主。陆汎等[17]从督脉论治老年痴呆,以温阳通督法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多选用百会、人中、风府、上星、命门、大椎、脑户、神庭等腧穴针刺,以醒神开窍、通督导滞;同时配合中药入奇经之品,可较好缓解患者病情,改善其症状。陈泽宇[18]治疗痴呆症同样多取用督脉头部腧穴如百会、神庭、上星、风府等,加之命门、大椎、至阳等穴激发阳气、增强肾脑的功能,延缓衰老,预防老年性痴呆,减少病发率,提高疗效。

2.3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 小儿脑瘫仍然是儿童肢体残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约占 60%~70%[19-20],因此小儿痉挛型脑瘫肢体康复的基础和难点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21]。现代研究[22-23]认为,针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氨基酸兴奋和抑制水平,抑制异常兴奋的传导,起到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的作用。针刺督脉穴能够竞争性拮抗钙离子的大量内流,降低血清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抑制神经元异常兴奋[24]。张艳等[25]用督脉穴埋线延长针刺时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取神庭、百会、脑户、大椎、神道、命门、腰阳关等督脉穴,分别对应脑、颈髓、胸髓、腰髓和马尾等解剖部位,既可振奋一身阳气,又可引肾精上行于脑,从而改善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症状。赵勇等[26]认为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脑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基础,其中坐位能力的获取具有里程碑意义。督脉循行于头项,脊柱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统领诸经。因此,督脉对整个头项,背腰部气血的运行可起到统领调整作用。针灸督脉相关经穴,可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障碍,改善脑瘫患儿脑循环,恢复脑细胞功能[27]。

2.4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失眠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态势[28]。研究[29]显示:临床上治疗失眠所选用的最高频次经穴是督脉穴,其中最常用的配穴包括百会、神庭、印堂三穴,即构成了“通督调神”针法的部分基础穴。失眠常责之于心、脑,故而既“入属于脑”又“贯心”的督脉,在失眠治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的作用。赵亚楠等[30]认为“通督”可以“调神”,即“通督调神”针法是通过加强各脏腑与督脉经气沟通,达到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调和营卫、平衡阴阳的作用而起到治疗失眠的效果。此外,杨坤[31]运用督脉十三针配合甘麦大枣汤合白头翁汤加减治疗焦虑性失眠,可明显缓解焦虚状态,有效延长睡眠时间,显著改善睡眠质量,且未见不良反应。

2.5在眩晕治疗中的应用 李二井等[32]研究显示:百会与督脉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及经脉之一。赖新生教授擅长运用“通元针法”为主治疗眩晕,提出“通督止晕”之说,他认为眩晕一证首取督脉循行于头部的穴位,百会、前顶、后顶三穴合用,可激发头部气街之经气,加强脑部的血液循环,达到镇静安神、通督止晕疗效;大椎为诸阳之会,可振奋诸经阳气并使之汇聚到督脉,进而上乘入脑;再辨证选取相应背俞穴,激发五脏功能、增强人体正气,最终使气血生发,五脏调和,脑腑得充,神得以安[33]。李娜[34]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针刺督脉组穴(选取主穴为:神庭、大椎、百会、风府)治疗,结果显示运用针刺督脉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极大地改善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针灸临床中对于眩晕的治疗取穴,首重脑部诸穴即督脉上分布于头部的喻穴,结合辨证取穴共同治疗。

2.6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是百会、太冲、印堂,且百会-印堂的相关性最高,以百会、印堂为代表的督脉穴位在临床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35]。余燕玲等[36]研究发现电针百会、印堂可以缓解抑郁症情绪低落的主症,其疗效可堪比药物“百忧解”。也有医家[37]认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西药治疗效果尚不及电针百会、印堂,后者起效迅速且作用持久。曲姗姗[38]在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早期(前2周)发现使用单纯电针百会、印堂为主的治疗能够较快的改善患者抑郁症状,通过督脉穴位的调节作用可宁心开窍、解郁安神。曹辰虹等[39]以督脉穴(百会、印堂、上星)加华佗夹脊穴为主穴,配以电针、膀胱经走罐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心理治疗。

2.7在其他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督脉的大椎穴治疗癫痫的记载自古有之[40]。大量临床经验及基础研究均证明大椎穴在治疗癫痫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津存等[41]研究显示,通过电针刺激督脉的“大椎”和“百会”两穴,可抑制实验性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再生而减少癫痫再发作。倪文杰等[42]发现大针手法针刺督脉穴位(风府、大椎、陶道、身柱)可以达到治疗癫痫及减轻癫痫症状的目的,提示其疗效可能与针刺督脉穴改善病变的海马神经,减少正常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有关。此外,临床中也常通过针刺百会、印堂、神庭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取得较好疗效[43]。有医家在临床运用针刺治疗乙脑后遗症时选用哑门、大椎、水沟、上星、百会、风府、命门等腧穴,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言语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4]。

3 讨论

“脑”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主宰的一个特殊组织器官,为“神所居处”。现多认为脑病的根本病机乃“神失所用”,临床医家常以“疏通督脉”是调神之首要,认为“督脉通、诸经通、脑窍聪”,并根据此学术思想,在临床上涌现出多种治疗脑系相关疾病的方法以“疏通督脉、调节元神”。笔者分析总结、归纳近10年发表的关于选用督脉穴治疗相关脑病的文献发现,在腧穴方面:百会穴使用频率较高,通过针刺百会穴,直接作用于脑,直达病所,达到“通督调神”之功;由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即腧穴近治作用,位于头部的督脉腧穴如水沟、印堂、神庭、风府等使用频次明显高于躯干部位的督脉腧穴;然而躯体部腧穴如: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悬枢、命门、腰阳关等对改善脑病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再因其操作部位的不便和患者的接受程度较低,临床中长强穴使用频次相对较低。在治疗方面:针刺督脉穴疏通脑络,改善脑部血流及氧分压,对于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吞咽言语功能障碍疗效肯定;补益脑髓,调节神经兴奋递质,可治疗老年痴呆、小儿脑瘫;平衡阴阳,改善循环,促进睡眠、情绪调整;还可醒脑调神,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减轻癫痫状态等。此次研究是基于近10年来发表的关于临床上督脉腧穴治疗脑病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可以为临床上脑病的针灸治疗取穴提供参考,同时为针刺治疗脑病方向研究提供文献支持,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神庭大椎印堂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手梳前额 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可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缓解失眠
地震云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
球迷·缪印堂荐评
手到病除
缪印堂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