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归因分析与纾解建议

2022-02-17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7期
关键词:偏差岗位心理

王 杰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就业难问题,抛却整个社会就业环境而言,与大学生群体自身认知偏差有较大关系。据调研,面对就业创业,很多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自我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面对就业岗位,无法果断抉择;面对创业契机,不知道如何把握。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但对就业期望又偏高,自身岗位胜任力、创业能动性不强。上述原因,成为束缚大学生做出正确就业创业抉择的主要“绊脚石”。据麦可思相关报告显示,每年有80%的大学生对创业有意向,但最终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足1.8%。同样,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仍有30%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1]。由此,在相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数量下,面对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从调适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入手,纠正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端正大学生的创业观,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效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1 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

1.1 自我定位不准,就业预期过高

从大学生访谈和调研中发现,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不熟悉,缺乏应有的心理适应性,在面对就业、创业选择时,往往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导致定位不准、期望过高。就业市场总体形势并不乐观,学生个体在缺乏实际经验,缺乏职业技能条件下,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一些学生认为与“理想”中的岗位落差太大,对岗位工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过高。很多大学生将入职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铁饭碗”,对大城市、发达地区充满了向往,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经过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应该获得高薪职位。由此种种心理,导致大学生无法高质量就业,也对创业丧失了热情。

1.2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缺乏工匠精神

在就业价值观方面,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一些大学生受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攀比心理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在面对工作岗位时,功利思想太重,刻意关注工资、福利待遇,不愿意下功夫努力工作。对工作上的问题,斤斤计较,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忽视对自我职业进行长远规划。在面对不同岗位时,不能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发挥自我专业特长,而是待遇好的优先选择,对条件艰苦的岗位,直接放弃。大学生群体充满了创意想法,但在创业实践中,心浮气躁,不愿意脚踏实地,只想着快速赚钱,对市场缺乏充分调研,习惯于高估自我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心理无法承受打击,导致创业失败,内心一蹶不振。

1.3 就业观念老旧,存在盲目跟风

高校在择业观、就业观培训中,倡导学生自主择业积极就业,但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职业观念的影响较重。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职业要能够彰显自我价值。对中小城市、偏远地区,存在就业排斥心理。对基层岗位,存在抗拒心理。在面对就业环境时,缺乏对自我实际的全面分析,看到别人的职业规划,自己也盲目从众,一窝蜂地去应聘。对岗位与自我专业、性格是否契合不进行客观研判,盲目追求热门职业,最终导致就业迷茫。

1.4 过度依赖外界环境,缺乏自主性

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性政策,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就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一些高校围绕“双创”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众创空间,通过政策、资金、财税等帮扶措施,指导和推动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也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实例吸引了大学生投身创业。但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对创业存在盲目认知,不了解市场,不进行需求调研与分析,对创业项目认知不深入,习惯于依赖国家、学校的帮扶政策,未能主动去对接社会、顺应市场。

2 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归因分析

2.1 缺乏自我认知,心理适应力不强

面对就业选择,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在就业心理上,情绪复杂,缺乏就业自信。在自我认知方面,就业心理适应力偏低,无法对自我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视与评估。一些学历高、来自名校的毕业生,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是社会精英,必然能够获得良好的职业岗位,从而产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同样,在很多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缺乏人际沟通、实践能力,面对不同的岗位,心理上不自信,觉得自己是应届生,没有竞争力,反而错失就业良机。对于就业、创业岗位,多停留于想象层面,面对挑战、竞争时,总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另外,一些毕业生对自我定位不准,一遇到难题就自我否定,导致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选择。

2.2 受市场意识影响,功利心过强

大学生就业、创业时出现的认知偏差,与自我实现意识、社会意识有较大关系。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在接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中,难免会受到个人主义、功利思想的影响[2]。这些不良理念,都会影响、左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一些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对学习、生活、就业,总是强调自我意识的表达,这种过度夸大“自我意识”的言行,让大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合作精神、担当品质。在比较不同的岗位时,大学生会更看重薪资待遇高的岗位,将职业收入、职业稳定、个人发展前景置于首位,非常注重实际利益,对“北上广”等大城市更加偏好,对国企、事业单位等职业更加热衷。相反,对于中小城市、偏远、落后地区,正是求贤若渴的地方,却鲜于问津。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创业选择上,普遍选择难度低、见效快的工作领域,在遇到创业挫折时,很容易灰心失望,不再坚持。

2.3 受攀比心理影响,倾向体面工作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调查中,过高的就业期望,与自我较低的就业、创业能力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综合考量,看别人考证,自己也跟着考证;看别人参加社团活动,自己也跟着参加活动。没有对自我优势、才华的客观分析,一味从众、攀比。在职业方向与就业、创业选择时,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乐于扎堆,并未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未来是否有发展空间。考研热、国考热盛行,但并不完全都适合自己。在创业认知调研中,一些大学生的创业动因模糊,对创业过程过于理想化,一味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努力赚钱,对创业项目、市场行业定位、资金融措、团队整合等缺乏深刻体认和学习。别人创业,自己也要创业,觉得创业很体面,但在创业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困难,无法做到利弊权衡,最终走向放弃。

2.4 受家校环境影响,缺乏抗压素质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调研发现,很多学生独立意识很强,但心理素质不足,缺乏应有的耐挫力、抗压能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加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有意去强化孩子的独立意识,这些大学生求知欲高,情感体认丰富,但缺乏挫折或逆境教育。在就业、创业实践中遇到难题,心理上无法承受,易产生极端或偏激情绪。在学校环境中,大学教育的重心偏向学科专业能力,忽视大学生成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得一些大学生思维活跃,但极具叛逆性,在自我意识形成中,易冲动,缺乏应有的毅力和恒心,做事不坚持,心态不端正,当就业、创业目标与期望差距较大时,容易放弃,缺乏坚持。

3 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纾解建议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创业领域出现的认知偏差,着重从心理素质教育,树立良好就业创业观念,拓展就业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优势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创业心理疏导机制。

3.1 重视心理教育,提升心理品质

在就业创业领域,大学生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就业创业实践中,要通过双创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自我、对就业、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深刻认识。从就业创业心理课程建设上,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的培养。面对就业、创业,要指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从心理预期、自我实际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调整适当的就业心理预期[3]。要对照自我现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根据自我实际来优化就业观。就业难、创业难是客观环境,每个大学生都要树立积极健康的求职、就业、创业心态,要认识到,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切不顺利、挫折、难题,都是正常的、难免的,要让大学生学会审视自我的竞争优劣势,找准自我定位,提高自我耐挫力、抗压力,以积极、主动、顽强、毅力来迎接就业、创业挑战。

3.2 重视课程建设,端正就业创业观

在高校课程建设中,要将就业、创业课程纳入育人体系,结合学科专业领域,完善就业、创业课程群。如融入就业、创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等,要将之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大学生群体知识存量丰富,学习能力强,要在走向毕业前,注重自我就业观、创业观培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行业人才环境。从自我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端正学习心态、就业心态、创业心态,拓宽知识面,研读各类书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根据自我实际,选择创业方向,培植自我创业综合素能,坚定持久连续创业的信念。

3.3 整合资源,搭建实践平台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力,还要重视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一方面,衔接政府、社会、高校等主体,以分层、分级的方式整合就业创业实践项目,满足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实践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深入行业、企业参与实践体验,让大学生从实践中认识自我,找准定位,增强心理素质。另一方面,重视校外专业资源的引入,搭建产学研真实育人环境,通过开展就业、创业训练营,引入校企联合项目,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同时,重视“双创”项目教育的落实,依托就业、创业课程学习,与校外企业、机构共建实践、创业基地,拓展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的活动空间,让有梦想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创业理想付诸实施。

4 结语

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都希望走出大学校门后能获得满意的就业岗位。要想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我们聚焦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的原因。事实上,归因具有多面性,也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让大学生以良好心态主动面对择业、就业、创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偏差岗位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50种认知性偏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