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技术赋权与意识形态安全

2022-02-17肖叶飞

传媒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赋权网络空间媒介

肖叶飞

媒介融合是一种技术赋权,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促进民主科学决策,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媒介融合促进了全球化,同时对政治权力结构与权力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改变了政府治理的舆论生态、舆情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稳定、网络舆情都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政府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技术赋权

赋权(Empowerment)是帮助家庭、团体、个人或者社区提高在政治或经济等方面的能力,达到改善其现状的目的。赋权的程度与传媒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弱势群体赋权的达成需要通过内外部的沟通协商与信息传播来塑造自我认同。[1]

技术进步对公民赋权作用非常显著,技术本身对社会发展都有决定意义。包括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体等的信息革命,都促进了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决策。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赋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智能终端出现,人们接触网络更加具有便利性、普及性,使得技术赋权范围向中低社会阶层扩散。技术赋权对政治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的消除,公民意识的养成,有效传播与公平传播的达成,公共事务的参与都有决定意义。

媒介技术赋权是指信息技术进步赋予个人、组织或社会掌控事务的一种权利。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封闭的社会组织和结构被打破,凝固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基础瓦解了,改变了权力的结构,个人参政议事的渠道被大大扩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治生活的版图。互联网在提供社会表达空间,促进社会行动,整合多方舆论,监督社会公权力等方面也发挥着更显著的作用。[2]

(一)媒介融合时代的技术赋权与民主参与

网络媒体是发展与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有力工具和手段,有利于践行中国民主模式。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生活需要大众媒体的理性引导和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网民通过自媒体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空前活跃,网络政治参与文化与议题设置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机制,也改变了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关系。网络技术对底层民众的传播赋权,在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网络提案中充分彰显。

网民的参与文化改变了中国公共生活,促进公众参与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网络反腐、网络打假事件,无不彰显出网络媒体的参与文化,公民参与舆论监督、投入政治生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民参政议政,促进了社会进步。网络媒体成为观点表达与信息沟通的公共空间,也成为启迪民智与汲取民慧的平台。同时,媒介赋权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达到能动赋权,提高受众的信息传播与处理能力,使受众具有分辨、选择、评价媒体以及所传播的信息的能力,通过舆论监督、理性对话达到民主参与的水平。

网络社群是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社群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爱好的群体组成,网络用户在社群中就自己感兴趣与关心的话题发表看法交流观点,如腾讯QQ群、微信朋友圈以及垂直型论坛为代表的专业群体等。网络社群有持续的网络互动,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一致的目标和行动的能力,用他们的交流行为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媒介融合时代的技术赋权与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就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网络问政是公众行使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网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是中国民主建设与政治沟通的新通道,使得政府的信息与政府的决策更加透明畅通。

网络问政可以表达民意,决策沟通,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政府通过“网络问政于民”创新民主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中国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法更加丰富。每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总理请听我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为省部委建言”等建言献策互动平台,吸引了普通网民积极参与,或提出问题,或建言献策,成为各级政府领导以及两会代表、委员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普通网民可以通过发帖子、写博客、发微博等形式自由表达意见,并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提出建议。网络问政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当作制定政策重要参考,也考验着一个党与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三)媒介融合时代的技术赋权与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对国家政权运行、政府决策、公众人物、公共事务进行监督,通过监督了解国家事务与公共事务,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向纵深发展。网络舆论监督实现了网络技术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是一种主要以公权力运行为监督对象的监督,具有独特的渠道优势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已成为反腐倡廉、民主法制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与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监督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其监督主体是网民,渠道包括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或个人跟帖等,其监督对象既有贪污腐败行为,也有司法领域的不公,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与传统监督相比,网络舆论监督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其具有公开性、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的特点,延伸了监督的范围,提高了监督的参与度,对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孙志刚事件、“表叔”杨达才事件、天价香烟事件、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这些都展示网络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巨大作用,也显示网络舆论监督对体制进步与社会建设的促进功能。

(四)媒介融合时代的技术赋权与言论自由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为表达自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与开放的空间,打破了垂直的信息传播模式,网上多元的信息和去中心化的交往方式激发了人们的言论自由。网络成为信息交流平台、政策咨询平台、政府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为民服务。网络时代,每个人的话语权利得到彰显,言论自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与传统的言论方式相比,网络言论具有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广泛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民主价值与实践意义。

网络言论自由作为新生事物,政府应该完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我国一些公共事件的解决,网络言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即网络(BBS、微博、博客、论坛等)提出议题,传统媒体关注与跟进,全社会参与讨论,政府根据民意作出决策。随着网络言论的勃兴,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决策模式,逐渐转变为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协商决策模式,网络言论推动公共舆论的聚焦和升温,影响政府的政策议程与决策过程。

网络既是网民自由表达的场所,也是网民非理性表达、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现象的平台与发源地,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网红等第三方势力正在兴起,网络成为公民维权的重要渠道,甚至出现了滥用网络表达自由,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与侵犯他人权利的现象。

二、网络技术赋权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方式碎片化、传播空间无限化、传播结构去中心化、传播效应裂变化,这些给意识形态的安全带来了挑战。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文化霸权主义、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威胁较大。研究媒介融合语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规律,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扩散

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QQ以及各种客户端等新媒体不断涌现,把关人的缺失,去中心化、去权威性成为新传播的特点。大量西方异质文化涌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了社会主义吸引力与向心力,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甚至改变公民对我国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态的评判标准。[3]纵观各大网络论坛,宪政主义、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思想泛滥,极大地消解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互联网传播具有自由化、平等化、隐匿化、交互化等特性,为各类社会思潮聚集、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这些社会思潮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了互联网空间,形成强大的话语权。各类网站、论坛、微信、微博、博客、网络社区、社交平台成为各类社会思潮的展示舞台,这些思潮在互联网空间里各显神通,相互激荡。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宪政思潮、普世价值论、社会民主主义、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表现出民粹化、虚伪性、攻击性等特点。

(二)网络技术发展促进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

西方国家掌握了网络资源,控制了互联网运行的根服务器与世界大型数据库,进而控制了互联网的访问权利。正是利用这种优势宣传西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一书中指出:“他们会利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使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金钱暴力无法征服的目的。”[4]网络融合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地理和文化界限,传统的时空界限消失,也使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扩张的工具更加便利有效,依托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提供新闻资讯和文化娱乐。例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er等新媒体相继上线,渗透到世界各国。媒介融合与全球化加剧了西方国家的信息霸权,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腐蚀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安全,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难度加大。

(三)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诱发群体性政治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些突发信息与网络谣言很容易受到关注。而微博、微信、QQ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能使一条信息快速得到上千万的关注与转发,一旦遭到针对性恶意炒作或以讹传讹,网民的情绪容易一触即发。突发舆情的矛头通常指向与突发事件有关的政府部门,引发的舆论往往延伸到线下现实生活之中,引发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这些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对我国的基本政治秩序与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破坏。如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论拓展到现实中的暴力。这些群体性事件表现为: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自身诉求和主张;或发泄不满、制造舆论,他们通过非法的群众聚集,经常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

(四)网络意见表达的极化与网络暴力现象频繁出现,危害意识形态安全

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人们的意见表达不是基于基本的事实真相与价值判断,而是发泄并传播着大量不满、抱怨、愤怒等负面情绪,而普通网民害怕被攻击,不愿表达不同的声音,保持沉默,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甚至形成“网络暴力”,这些行为具有伤害性和煽动性的特点。要真正实现网络的协商民主,还有赖于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公共精神的培养以及媒介素养的普及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政府在突发事件中,要第一时间发声,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媒体应该加强引导,及时有效地传递理性的声音,加强自身话语引导力、影响力建设;民众要加强媒介素养与提升道德修养,在表达意见、发表观点时应该是出于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目的,而不是出于一种消极的破坏性的情绪化心态。[5]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官方的应对不力最易招致网民的集体围观与非理性声讨,这类围观网民感性高于理性,容易引发舆情传染与舆论风波。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方式方法,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6]

(一)提高党对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与控制力

媒介融合时代,智能终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碎片化阅读、社交化传播已成主流,对于政治传播的反应由被动变为主动。政治信息经历了无数次的再加工、再传播、再解读,媒体议程设置深受公众个体影响,网络大V与网络舆论领袖主导话题的设置。对此,需要提高党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力。

提高党对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与控制力。首先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空间,全党要最大范围占领这个阵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其次,要采取“网络问政”方式了解民情民意,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化解矛盾。三是通过法治建设强化自媒体“把关人”职责。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主体,“把关人” 职责被虚化。这是网络空间控制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空间传播的法律法规,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培育网络空间法治文化,开展网络空间的法治宣传,增强网络空间主体的法治观念,通过法治手段唤醒自媒体时代自我审查把关的意识与职责。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与整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会迷失方向。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领意识形态建设,去统合其他的价值观,抵御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凝聚社会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它渗透到网络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渗透到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成为人们文化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标准。

(三)推进意识形态与新媒体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融合,促进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认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建设,以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创新。二是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以网络新媒体为工具和载体。开发各种各样的手机应用程序客户端,设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微视频,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和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三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理论创新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语言特点和传播特征。尽可能把学术话语转变为大众话语,注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通俗化、形象化、寓意化、轻松化表达,运用短小精炼的微言微语、声画并茂的微图微视、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改进意识形态话语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方式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适应网民的利益诉求,适应新媒体发展进行话语创新和形式创新,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将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深刻严肃话题融入到小问题、小事件中,增强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性、传播方法的多样性,从长篇大论的说教到碎片化的叙事、视觉化的呈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通俗化转型。大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思维,通过大数据发现网络空间的热点与焦点,及时归纳梳理和分析判断,在第一时间解疑释惑,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与主动权。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以及客户端平台推出新的宣传产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注意用户的体验感,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需要从“官腔官调”变为“网言网语”,用网民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传播,真正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易接受。

(五)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媒介融合时代,需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宣传机关、主流媒体、高校与相关科研院所,通过设立意识形态工作的网页、微博、论坛、微信群等方式,开展互联网空间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增强媒介融合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使意识形态工作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避免受众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逆反心理和厌烦心理。注意内容表现方式,开发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微视、微论、微动漫,运用网言网语巧妙发声,与广大新媒体受众进行平等、互动地交流交往,把教育宣传工作转化为受众亲身参与体验,把意识形态宣传变成轻松快乐的思想认知,使意识形态工作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大力扶持与宣传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正能量的官微官博公众号,比如人民网官方微博、求是网官方微博、思想火炬等微博,学习小组、学习大军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学习强国、学习中国APP等移动客户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激励。

网络技术进步对意识形态传播、认同、建构三个方面带来挑战,但是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带来机遇,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公众参与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资格,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国际话语权打开新渠道。

猜你喜欢

赋权网络空间媒介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试论新媒体赋权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书,最优雅的媒介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