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原创性理论的内在品格

2022-02-17刘从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刘从德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理论品格,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3页。,其视野宏大、内涵丰富、体系完整,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彰显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

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其高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其科学性根本体现为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趋势认识的真理性,其革命性生动体现为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各国工人运动纲领的实践指导性。“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3)《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地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其一,内在地体现在其形成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进程中,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和一系列符合中国具体实践的方略和政策,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它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批判吸收人类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面对我国经济体制变革明显加剧、社会结构变化日益增强、利益格局调整逐渐深化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勇于自我革命,并坚定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4页。,“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41页。。这深刻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革命性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表明其在理论创立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源头活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其二,内在地体现在其内容体系中。“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如下。一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入新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来讲,它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它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它立足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鲜明提出“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6)谢伏瞻:《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第81页。,“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4页。。立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全面协调、底线思维、调查研究、抓铁有痕、历史担当、历史主动、历史自信、历史耐心等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1世纪的新境界,为当代中国话语、中国逻辑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重要范畴、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时代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和战略决策,比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阶段,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理论魅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它全面提升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理解,提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不断拓展;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证;着眼人类长远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观点与主张,饱含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追求。可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仅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部分深刻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而且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建立在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基础上。

其三,内在地体现在其实践性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内在地体现于其实践性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9)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结合新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转化,统揽两个全局,着眼于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展现出强大而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其四,内在地体现在其批判性和战斗性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现象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党中央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在对“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中,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本质属性、科学内涵、未来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前我们行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着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页。,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领导干部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25页、227页、228页。。这些论述深刻表明了发扬斗争精神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经验总结、防范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和完成各种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抓手。

二、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其产生的根据,“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9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承,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原创,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其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页、17页。。这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事求是地把握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思维方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以辩证思维方法对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等。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其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关于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等论述,不仅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延续性、传承性,更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性和可预期性。三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许多新理念新观点都贯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治理国家时,他指出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夙夜在公;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他从“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古代智慧中把握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平衡;在廉政建设中,他从“以廉为本、廉政必先廉吏”的儒家思想中汲取廉洁从政的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他强调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力量。其内含的家国情怀、价值取向、语言风格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展现出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屋建瓴、气魄宏大,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创新的广度而言,它涵盖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以全新的视野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就创新的深度而言,它既不忘老祖宗又讲新话,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对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精准发力、自信自强、提升塑造力等重要概念的凝练;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等重要论断的提出;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战略任务的完整阐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等一系列实践举措的推出,等等。这些都贯穿着目标与路径、怎么看与怎么干、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统一,彰显了新时代党的理论的独特价值和开创性意义。总体而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时代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论断,这些原创性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宽领域的,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些原创性理论可主要归结为:历史方位论、矛盾转化论、新使命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生命共同体论、战略布局论、国家安全论、强军战略论、新型国际关系论、党的自我革命论等(14)参见刘从德、谭春霞:《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历史地位》,《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5期。。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而“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17页。。回答“中国之问”,就是科学回答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1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3-44页。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回答“世界之问”,就是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的难题。中国的答案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537页、541-544页。。回答“人民之问”,一方面,“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另一方面,正是“人民的创造性”和伟大实践成为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党的战略重点和阶段性任务就要发生变化。回答“时代之问”,就是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如何发展”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些时代课题尽管各有侧重,具有阶段性特征,但都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效贯通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离不开具体的时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就必然要以更加深邃的视野洞悉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进行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时代发展课题,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相互贯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善于从历史大视野中进行深度思考,把握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看待时代的本质,鲜明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页。;站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头,他科学概括了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经济全球化阶段”(2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3 版。三个阶段,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是无法逆转的总趋势;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角度,他回答了中国历史的特性,既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和曲折教训,也深刻总结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考虑到古今中外宏大叙事的大历史观思维,把过去、现在、未来当作一个变化发展的整体,并对未来作出合理预测,不仅是我们观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及其重要性的大视角,更是我们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角和方法论。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54页。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新时代需要新思想的引领,新思想更需要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把握好时代问题,不断适应当代社会需要进行理论创新,理论才具有活力与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命题在新时代的集中理论展现。十九大报告在解读新时代的基本内涵时,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同时又超越了中国而进入世界视野,强调“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彰显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新时代十年”的论断,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作了进一步阐发。二十大报告蕴含了科学的时代观,明确了新时代划分、新时代特点、新时代主题、新时代标志、新时代内容等,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新挑战,科学研判,既坚守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本质,强调“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2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7页。,又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特征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二十大明确的我们党自十八大召开至今所经历的“三件大事”之一,明确了新时代的鲜明标志就是,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页。。针对“新的历史特点”,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的主题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

四、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从不封闭、凝固自己,而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不断前行。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批判继承和吸收人类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历史。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27)《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9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页。当今时代,全球化与民族化交织共生的特征日益明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广泛借鉴相关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于内深入我国国计民生,于外积极探索人类前途命运,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必然内具深厚的民族特性。新时代十年就是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展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进行全面分析,又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它立足解决中国问题、彰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智慧、展现中国力量,凸显了民族特征、民族品格,是汲取中华文明精华、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是具有明显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当代全球视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于一体,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描绘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梦想相通的崭新图景,传递出中国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实现人类繁荣进步的和平发展理念,彰显出积极的世界意义。“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3页。这一庄严宣示,饱含历史担当和道义力量,为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安宁、美好的未来注入新动力,彰显出宽广的世界情怀。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深刻把握人类历史演进规律、内在逻辑和趋势,将人类历史看作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它特别关注人类当下共同的生存境遇和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破解四大赤字的中国方案:“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441页、460-461页。;它对人类未来共同命运进行前瞻思索,坚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理念,言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2页。,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又内含积极的世界意义。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冰炭不可同炉”似的根本“对立”,民族性并不是否定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意义。相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彰显世界性并非要求其他国家“输入”中国模式,或是“复制”中国道路,而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和全新机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0页。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33)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3页。,中国从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出发,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给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总方案。实际上,习近平主席早在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就明确提出,“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539页。。在这个总的全球治理框架下,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实践意义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3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0页、61页、61页、33页。,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指明了航向。

五、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时特别强调其前提和基础:“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恩格斯指出,我们把自然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来理解时,也应当把人类社会当作历史发展过程来理解,“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一个伟大历史使命,也是唯物史观内含的基本原理。只有认识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才能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关联才能得到科学认识,社会进步的动力、原因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得到正确阐释。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有根本的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3页、253页。自觉的能动的活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种自觉能动的活动既有明确的目的,也能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在合乎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目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这里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包括了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指向规律性,要求主体活动合规律性、合历史必然性;主体尺度指向人或主体的目的、需要等内在规定性,要求人的活动应当是合目的性的。

合规律性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行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实践和时代变化,不断认识规律、总结规律所形成的智慧结晶,它以崭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一,它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当代表达、具体形态和逻辑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审时度势,深入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为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其二,它体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观照回应与总结反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经济建设中的经济与政治、政府与市场等多个重要逻辑关系,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111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新常态下,提出要依靠统筹的办法解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经济建设中的难题;为推动“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针对我国城乡、区域等发展不协调问题,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9页、30页、31页。。其三,反映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性,是对党在实践中所形成工作经验的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比如,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彰显党的执政本色;针对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提出“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4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5页。,等等。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积极探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论证和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贵的内在理论品格,也是其合规律性的体现。

合目的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达己所求,变理想为现实。马克思提出“改变世界”的革命宣言后,其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都围绕“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改变世界”的目的进行。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定出当前历史方位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在合规律性基础上遵循合目的性的光辉典范。它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走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它将当前历史方位所追求的目标定位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具体内容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性是党的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执政基本方略之一,深刻阐明“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精准着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价值实现,反复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3页。等。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合目的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趋势一致。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4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