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法对GDD患儿的影响
2022-02-17孙瑞
孙 瑞
(周口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5岁以下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日常活动能力等发育能区中,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发育能区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1-2]。引起儿童GDD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遗传代谢性脑病等)、产前因素(包括胚胎期药物致畸、宫内营养不良、宫内感染等)、环境因素(如营养不良、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3-4]。GDD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能力衰弱,运动和语言功能差,严重影响儿童正常成长和生活,会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来修复患儿神经功能,进一步提高其运动和语言功能是临床医学的重点和难点。相关研究表明,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多重功能,通过穴位注射能够补充GDD患儿的神经生长因子[5-6]。但由于脑部神经是所有组织器官中最难修复的,且修复周期较长,往往需要采用综合措施进行修复。随着中医疗法的逐步发展,远近配穴针刺法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关注,该措施能够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及经络,降低神经应激情况,改善神经功能[7]。本研究探讨了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法对GDD患儿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GD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符合面性发育迟缓诊断标准[8];(2)肾脏、肝脏功能正常;(3)无重大肿瘤疾病;(4)患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脑肿瘤;(2)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如脑性瘫痪、发育协调障碍等;(3)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及染色体疾病;(4)难以配合治疗。对照组中,男35例,女40例;平均年龄(2.91±1.32)岁;平均病程(16.58±5.01)个月。观察组中,男38例,女37例;平均年龄(2.74±1.21)岁;平均病程(14.38±4.98)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取18 μg鼠神经生长因子(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52),加入2 mL生理盐水混匀。选取患儿肾俞、颈夹脊及足三里3个穴位,充分消毒后缓慢注射药物,每个穴位注射0.3~0.5 mL,注射后轻轻按压针眼处,以防药物外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法:局部选穴为太阳穴透率谷穴、头临泣穴透目窗穴,远部选穴取双侧外关穴和中渚穴。患儿取卧位,以70%乙醇消毒穴位部与周边及医生手部,以1.5寸毫针斜刺太阳穴,快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将针身倾斜与头皮呈15°平刺至率谷穴,得气后小幅度捻转针身,频率200 r/min,行针1 min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捻转手法1次,捻转1 min。由头临泣穴透目窗穴采用直刺的手法将1.5寸毫针入外关穴、中渚穴,得气后改为平补平泻手法,频率与捻转次数同上。每天针刺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2.2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治疗前后取患儿清晨静脉血3~5 mL,采用双抗夹心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水平。(2)运动功能: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9]和AI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10]评估患儿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强。(3)语言功能:应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11]评定患儿语言功能情况,患儿语言功能与S-S评分成正比。(4)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12]评估患儿睡眠质量,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21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分数越高表明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疗效评价标准[10]:患儿能完成俯卧位重心转移、前臂支撑、仰卧位手触膝、上肢支撑坐、扶持坐、拉坐起及扶持站等动作则为显效;患儿能基本完成俯卧位重心转移、前臂支撑、仰卧位手触膝、上肢支撑坐、扶持坐、拉坐起及扶持站等动作则为有效;患儿无法完成以上动作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NSE、MBP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NSE、M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SE、MB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NSE、MBP水平比较
2.22组GMFM88、AIM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GMFM88、AI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MFM88、AIM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GMFM88、AIMS评分比较分)
2.32组S-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S-S评分比较分)
2.42组PSQI、BI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PSQI、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PSQI、BI评分比较分)
2.5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其健康成长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诸多医疗技术和药物在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婴幼儿产生危害,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13-14]。GD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儿童慢性神经系统疾病[15],主要表现为神经、语言和运动功能受损,以及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会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16-17]。因此,恢复GDD患儿神经功能,进一步改善其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目标。
目前,康复训练是调节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主要手段,但其训练周期较长、难度较大、训练内容较复杂,再加上患儿行为认知能力和身体素质较差,大多数患儿无法完成该训练,因此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18]。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从小鼠颌下腺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蛋白,医学研究表明其可以作为神经系统的保护剂和营养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细胞的修复,改善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运动障碍[19-20]。但神经系统修复难度大、周期长,单一的治疗手段很难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临床需要采用综合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远近配穴针刺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将近部穴位与远部穴位配合使用,既体现了针灸取穴原则中“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局部取穴原理,也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远道取穴原理[21-22]。远近配穴针刺法将远近取穴与针刺法相结合,近处取穴以太阳穴为主,太阳穴属腧穴之一,具有醒脑开窍、疏风解热的功效;远处取穴以外关穴为主,外关为少阳焦经络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舒筋通脉的功效。而针刺法可通过对远近穴位的物理刺激起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改善大脑皮层脑神经血液循环,刺激语言中枢神经细胞。因此,远近配穴针刺法可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进而对语言、肢体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NSE和MB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NSE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之中,在颅脑受到损伤时会释放[23]。MBP是一种含有多种氨基酸的强碱性膜蛋白,位于致密的髓鞘与髓核中,主要维持髓鞘结构和功能的稳定[24],当神经系统受损时,其分泌会增加。因此,NSE和MBP水平可反映神经系统损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GMFM88、AIMS、S-S、PSQI、BI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法对患儿语言、运动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可显著改善患儿睡眠质量,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究其原因可能是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修复作用,且加用远近配穴针刺法可舒筋通脉,提高神经反射通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肌张力,进而促进患儿神经功能、语言功能和相关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法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GDD患儿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睡眠质量,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