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建构的实践探索*
2022-02-16孙旺
孙 旺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常态背景
(一)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1.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使学生习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包含文化知识)和语文的关键能力,受到语文思想、道德、情操、文学、审美等方面的文化熏陶,促进学生成长。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应是指导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善于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的关键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语文课程的主体性
学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主体。语文学科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学科教学更要着力于这一关键落点。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要关注这五个方面:(1)学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2)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和创新地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3)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领、指导、点拨和帮助;(4)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条件;(5)语文课堂教学应发扬教与学的民主,教师力求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创造性。
3.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实践,语言的学习、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都无从谈起。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程应是以知识学习为先导、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并以语文学习的实践运用能力养成为根本依归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语文课程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的课程,而是按照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关系来组织实践教学的课程。换句话说,我们要足够重视语文知识对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课程先导作用,并使语文听说读写思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客观实践需要紧密结合。
(二)新常态的时代背景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和实施
核心素养是一个框架结构,如果概括地做一个整体说明,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核心素养的中国式结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式结构,它包含素养发展的方向、理念、价值、实践等多方面相融合的时代召唤的典型中国特征,因此它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整体架构。
其次,核心素养的中国式宗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根基或者说根本宗旨,它要求我们努力探索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
再次,核心素养的中国式体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国式体系,既具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根本属性,又拥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格局,既具有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又具有新时代的丰富特点,以上多方面的融合、互动、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格局和整体框架。
2.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宏观阐释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在国家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一指导和引领下,在学校教育领域语文课程中的具体落实。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建构和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而建构和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同样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要求”统领下,实施具体的教育和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为何建构
(一)坚持语文课程素养导向的教学新时代探索
语文课程,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转向语文基本能力的教学,再转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应当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方向和整体趋势。语文知识的教学,其根本在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核心导向;语文能力的教学,其重点在于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核心导向;语文素养的教学,其根本在于以素养提升为最终目的、核心导向。这三种教学的课程立意和学科境界是很不一样的,只有语文能力立意和语文素养立意紧密结合的语文教学,才算是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新时代核心理念的卓越教学,这也是我们执着坚守的教育教学追求。
(二)回归语文课程学习的本质
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化,更要着力于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保障体系的系统建构和稳步推进。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清晰地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关键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回归语文课程学习的本质,即回归到对语文问题的实践探究和真实解决的原点。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即学生)既要能够对外部世界进行相对深入的实践探究,又要能够实现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建构。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和价值。
三、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如何建构
(一)切合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实践研究的理念
这里所说的新常态,是相对于以往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而言的。它是传承和发展的融合,是回归与超越的统一;它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优秀成果并发扬光大,建构语文教学新理念,创新语文教学的实践价值。我们开展的新常态建构的实践探索,是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聚焦语文教学的常态化课堂,研究适应新时代、拥有新格局、具有新气象的阅读教学新实践。
(二)紧密结合初中生语文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
我们的实践研究,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立足一线课堂教学,研究具体学段、具体领域,即语文课程标准所界定的7~9年级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实际成效。
其一,着力基于学习情境和素养发展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以体现学习本质意义之一的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促进作用应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唤醒、呵护,点燃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引领和指导学生探究和体验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外部世界,发展其对语文学科及外部世界的浓厚兴趣,以期实现学生对问题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究,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
其二,开展新常态背景下典型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立足于语文阅读新常态教学实践,以典型教学案例的完整研究为抓手,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科学建构”“教学艺术手法运用的实际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成效”三个方面,及其相关要素的合力,汇聚成具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
其三,以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课堂教学实践观察与反思,开展课例综合研究与陈述等活动。立足教学一线的课堂实践,采取独立学习探索与团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实践研究方式,引领和促进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实实践中,从课堂预设、情境创设、实施教学、认知方式、教学评估等方面,整体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质效;引领一线语文教师强化对学生在语文知识建构、语文思维习惯与品质、语文审美与鉴赏、语文传承与理解、语文时代创新等多个层面的精心培育;引导一线语文教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常态。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组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典型教学案例的鉴赏和探索,总结出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常态化、规范化的阅读教学方案,以及相应的实践策略。
(三)夯实语文课程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的根基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应是来自语文课程本身的独特教学功能和教学任务,以及蕴藏在语文学科知识当中的语文课程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与此同时,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渗透着浓厚的语文课程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才能形成学科教学的本质特性,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
这昭示我们: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实践,必须注重语文课程中“教”和“学”双方互动共生的方法论和认知规律的理念。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曼海姆所阐述的文化认识视角。所谓文化认识视角,即人们观察、体验客观世界的方式,不仅直接决定着人们思想的外在形式,还间接地影响着人们思想的实际内容。如果缺少了这种“视角”,一个人就极可能缺乏认识、分析和体察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为此,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务必紧密结合语文课程的学科本质和课程特点,引领和指导学生逐步进行观察、思考和体悟,从而发现学科学习和素养提升的视角,即独特的语文课程的视角。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语文课程综合特性的学科品质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
(四)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建构的大智慧
语文课堂是实现语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让语文课堂诗意地行走,就是一种语文课程实施的智慧。语文课程实施的典型特征就是语文智慧,也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核心所在,更是语文课程实施所追求的美好境界。语文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大智慧。
语文的智慧,真正目标是追求创新。在中华民族的汉语语境中,语文智慧就是指在特定语文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语文课程真实问题的策略、方式。语文课程中的“教”与“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智慧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语文的智慧,要在具体的课程情境中才能得以呈现。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结果与评估等均能体现语文智慧的真正内涵。
语文素养的提出、推动和实施,引领着我们去创造、优化真实情景,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学习情境中生命活力得到激发、呵护和滋长;在语文课程的真实情境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得到有机整合,以综合性的姿态和形态表现出来,发展为语文核心素养。所谓“教育即生长”,或许说的正是这种哲学思考。
与此同时,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过程,也是让语文悄然生长的生命过程。
在语文课程实践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名著阅读是让学生语文素养悄然生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阵地之一。
为此,在名著阅读“阅读·悦读”课程规划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整体建构,如下图所示(见图1)。
名著阅读“阅读·悦读”课程规划
该项课程规划的建构模式是:
首先,整体建构。以名著阅读教学指导为核心,编制一个内循环为主体、相互紧密关联的阅读与展示的整体架构,简称为“五四架构模式”,“五”是指五个元素,“四”是指四种途径。
五个元素:(1)名著阅读(依据);(2)自主阅读(个体);(3)阅读、笔记(个体);(4)专题阅读(群体);(5)开讲、报告(个体和群体)。
四种途径:(1)在“自主阅读”和“阅读、笔记”中进行思考提炼;(2)在“阅读、笔记”和“专题阅读”中融合“师生共读”的同步行为;(3)在“专题阅读”和“开讲、报告”中进行合作探究;(4)在“开讲、报告”和“自主阅读”中,生成“巩固阅读”的成果和阅读延续与迁移。
其次,阅读生长点。每一个元素和途径中,都有师生个体和群体围绕名著阅读活动的共同参与。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阅读的主导,班级是阅读的整体人文环境,固定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时间、必备的图书是阅读的物质环境。
基于上述“名著阅读”课程规划在基本明确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里,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价值的指导下,自由主动地阅读,广泛持久地阅读,而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效果评估。它是一项语文课程的实施策略,是教育和教学、文学和人文等多层面结合的教学活动,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有价值的途径之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名著阅读架设起能真正抵达学生内心的桥梁,从而让语文素养悄然地生长,充满活力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