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炼出真本事 讲出好故事

2022-02-16胡俭

中国记者 2022年12期
关键词:扬州笔者

□ 胡俭

11月8日晚,《好记者讲好故事——2022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好记者讲述的好故事,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全面的今日中国,展示了一个个普通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故事。笔者2016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获“最佳选手奖”。

做好记者是新闻基石,讲好故事是时代要求。六年来,笔者努力将当年在央视《新闻联播》里“用好故事写好人”的誓言化为行动,用方言讲好本土故事,用好故事记录大时代。

一、“话”里有话,从“扬州三曲艺”看讲好故事魅力

小时候看的戏,多少年后还记忆犹新,因为故事生动有趣、唱词通俗易懂。曲艺是最擅长讲故事的,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被称为扬州曲艺的“三朵金花”,“话”里有话,故事因此口耳相传。

好舞台成就好记者。全国有近20万持新闻记者证的记者,从中遴选10人登台,可谓“万里挑一”。基层记者登上央视舞台讲故事,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令我受益无数。2016年至今,笔者相继当选扬州市政协委员,获得扬州市“劳动模范”、第二届江苏省“名记者”、第四届“全省优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省新闻出版广电政府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好老师教写好故事。带去一个好故事参赛,结识一群“好老师”在身边。遇到好素材怎样发掘?碰到大题材如何驾驭?“好记者微信群”成了全天候的“业务交流群”,全省乃至全国的良师益友,关键时刻指点迷津,指导笔者续写好故事。近六年来,笔者近10篇作品获评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其中,《一家三代“小巷总理” 70年接力“守心”》今年获江苏新闻奖。

好地方不缺好故事。地市报竞争中国新闻奖,挑战性很强,但近年来,地市报获奖比例明显增加。2011年,笔者采写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这个不缺好故事的时代,缺的只是发掘的眼光和讲好故事的本事。

好故事见证好时代。从业20年来,笔者写过不少凡人善举故事,笔下的原创典型报道中,有40多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四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笔者15年追踪报道好人周维忠,见证他从村电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用好故事写好人,见证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有了梦想谁都了不起。

□ 胡俭连续15年追踪报道好人周维忠事迹,见证其从村电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图为胡俭(右)今年4月在仪征市沿江村田头采访周维忠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引进富民项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连续九届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在央视舞台上完美呈现,鲜活的故事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筋骨、有分量、有温度,好故事彰显时代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二、“文”火慢炖,从“扬州三头宴”看记者锤炼功力

世界美食之都扬州淮扬菜名闻遐迩,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蟹粉狮子头“扬州三头宴”便是其中代表,色最重、形最憨、味最浓,刀工、火候最关键。新闻,既要有“现采现烹”的速写直播,也需要“文火慢炖”的深度解读。锤炼“四力”,好比淮扬菜大师练刀功、火功,唯有坚持不懈,方见真功。

锤炼脚力,换一种姿态奔跑,既下笨功夫,又用真感情。当年采写《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故事,就是新春横跨五省大招工发掘的云南省曲靖市陈家顺这个典型。“新春走基层”活动缘何引发“好故事”呈爆发式增长?就因为记者切换成了“奔跑模式”,比平时跑得勤、跑得快、跑得远。《何祚庥院士“回家”买门票》荣获江苏省2017年度“走转改”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就是靠双脚跑出来的好新闻。

锤炼眼力,换个角度审视,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获江苏省报纸新闻一等奖的通讯《为爱守候 她当了48年“朗读者”》,本来围绕因公致盲、夫妻恩爱的脉络,基本完成采访。离开前发现老人房间书柜堆满了小说,调整采访思路,故事引发央媒关注。

锤炼脑力,换一种方式推进,既要有道理,又要有故事。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发起“小扫帚扫靓大家园”活动,让“爱城如家”成为自觉;获奖消息《从一双筷子看文明传习》让“扬州公筷”成了“文明网红”。

锤炼笔力,换个说法解读,既朝深处想,又要往精巧说,让新闻作品更加易读、悦读、耐读。近年来,扬州舍得把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好地块拿出来,建设了100多个各类开放式公园。究竟有多大?有多好?笔者用闻名遐迩的“瘦西湖”做比较,作出“生态扬州新增十个‘瘦西湖’”的比喻,规模、成效表达得通俗易懂,此稿被《人民日报》采用。

无论媒介生态、传播格局如何变化,践行“四力”,永远不过时。

三、“平”中见奇,从“扬州三把刀”看表达故事能力

厨刀、修脚刀、剃头刀,这“三把刀”各地都有,但以扬州最为有名。“扬州三把刀”指的是“餐饮的厨刀、美容的理发刀、养身的修脚刀”。当年在京参加比赛,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指导我修改演讲稿时说:“找准发力点,要猛砍一刀,见血见肉见筋骨,故事才能平中见奇,直抵人心。”故事因人而生动,用好刻刀、剪刀和刺刀这“三把刀”,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

刻刀,就是用细节塑造人物性格反差,凸显出棱角棱线来。“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笔者以《我和两位打工仔》为题,讲了三个故事:一个是“就业局长”陈家顺为老乡“卧底打工”,一个是农民工颜展红为爱心助学“好比一年攀登15次珠峰”,再一个就是笔者这个“打工仔”圆了记者梦。鲜明的职业反差、身份反差、命运反差,让故事引人入胜。

剪刀,即砍去庞杂的人物故事,最好凸显一条主线。去年“七一”期间,琼花观社区党委获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扬州成立最早的居委会,70年来三任“小巷总理”竟是一家三代人,获得国家级荣誉18项,甚至登上联合国人居署论坛,全国少见。笔者历时半年追踪采访,寻找不同年代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从70年庞杂的故事中选准讲好“暖胃守心”“以心换心”“聚合同心”故事,围绕“以百姓心为心”的主线展开,将宏大命题进行微观叙事,最终该作品获江苏省新闻奖。

刺刀,就是用最有针对性的方式表达,“扎”入读者心坎。城市近郊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分到两三套住房或拿到数十万元补偿款,有人选择“主动失业”,打麻将消磨时光。记者发现被征地农民“未富先懒”现象,剖析城郊蒋王街道“个体户和私企年递增两成”背后故事,《“拆二代”争做“创业代”》文章敲响了财富教育和“人的城镇化”缺失的警钟,激发共鸣。

小人物的小故事,是大时代的大情怀。用好故事写好人,炼出真本事,讲出好故事,让故事与自己共鸣、与读者共鸣、与时代共鸣。

猜你喜欢

扬州笔者
初读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TWO DAYS IN YANGZHOU 扬州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