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配置推广与实际应用的探讨
2022-02-16徐辅忠刘柱
徐辅忠 刘柱
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 fibrillator, AED)不仅仅是一种轻便的急救设备,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急救观念。从此方面意义和某种程度上讲,AED构成了完整的生命链与生存链4个早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即:早呼救、早复苏、早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等以院前急救为主的一系列救治措施。除了早期心肺复苏外,早期进行AED除颤对于提高现场抢救、院外复苏的成功率与存活率至关重要[1]。为了提高院外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商场、集市、影院、学校、景区、机场、车站、码头等人流密集区的公共场所配置被称为“救命神器”的AED。但从配置效果看,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及相应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宣传引导、布局覆盖、培训力度等主观方面的问题,也有风险认知、公众理解、经验总结等客观方面的问题[2]。本文从推广应用的效费比角度,结合开展实际工作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论述,以期为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决策提供参考。
1 AED在复苏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无论什么病理因素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心搏呼吸骤停,救治的过程被称之为复苏。除了年老体衰、有严重创伤和严重基础病的人或患者外,对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心搏呼吸骤停,尤其是心源性猝死,使用包括AED在内的电除颤往往是非常有效的救治措施,尤其是对各类异位快速心律失常的复律效果相当显著,其中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救治有效性分别到达80%和90%左右,而对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几乎达到100%,故被称为“救命神器”。
虽然AED在复苏抢救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使用前提除了有相应的适应证外,关键要快,分秒必争,最好是5分钟内使用,越快效果越好,成功概率越高。实践表明,在公共场所配置的AED,由非医务人员主要是第一目击者使用,能使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公共场所广泛配置AED,并重视培训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使用[3]。尽快使用AED对心肺复苏成功至关重要,5分钟内使用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2 AED在公共场所配置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AED经历交流电到直流电的发展历程,成功应用于体外除颤,为现场急救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此,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和电除颤成为现代心肺复苏的三要素[4]。由于除颤仪操作及心电图识别的复杂性,加之心搏骤停有效除颤的时间窗非常短,专业急救人员往往无法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公众参与心肺复苏和早期电除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需求牵引下,AED便应运而生。当商业化的AED问世后,经多次实践应用证实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经媒体宣传报道被公众广泛接受。在此基础上,经不断改进日趋完善且操作简单的AED在欧美发达国家公共场所配置得越来越多,以致有的航空公司将其标配到了每一架民航客机,甚至有的家庭都配置了AED。
按人口基数推算,我国每年在院外发生的心搏骤停患者大约有50万,在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5]。如此之低的抢救成功率不仅是由于AED的投放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更主要的是使用率太低。近些年来,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其中马鞍山市已分批次在全市投放了300台,每万人达到1.4台,其投放密度居安徽省首位,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处于领先水平。但到如今,尚未有实际使用的案例,且这种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3 AED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分析
从院外猝死的发生率看,我国对AED的配置需求显然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就目前情况来看,其投放配置与实际使用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投放密度与位置标识问题
从使用AED的可能性而言,除了与人口密度、猝死概率等因素有关,也与AED的投放密度成正比,但也不能无限制地配置而导致资源浪费。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配置密度也就是AED的投放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安放位置尤其是标识指引有很大的关系。如何让AED安装的位置引人瞩目,的确需要在预选地段实地查看,优中选优,争取做到位置合理、标识明显、方便取用。
3.2 公众培训与宣传引导问题
对AED的投放密度与配置数量要把握好度,过多过少都不合适。但从培训使用者的广度考虑,显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仅医务人员、人民警察、消防官兵、出租车司机、商场营业员、社区志愿者以及庞大的公务员队伍等都要培训外,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大、中专在校生也要开展培训。除此之外,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宣传工作,要让市民知晓在复苏抢救时AED作为“救命神器”的作用。
3.3 日常管理与实际应用问题
由于AED通常大多都安装在公共场所,却缺少专人保管,一些地方陆续出现丢失、损毁等不良现象,以致影响正常使用。这就带来一种两难的窘况:不把AED安装在公共场所及人来车往的显要位置就不方便取用,但安装在这些场所就存在如何妥善保管的难题。对此,一是要尽可能安排属地单位或专人负责看护,二是最好放置在监控之下,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和警示教育,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防患未然。
3.4 示范带动与总结提高问题
从发挥AED的作用来看,配置与培训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转变急救理念及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而保管与使用是第二个问题,这是“复苏链”完整与否及可否保证随时能用的管理问题;但应用与总结问题往往被忽视,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核心问题。无论有没有使用,使用的情况如何,都需要专业的牵头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收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不断地总结提高,以发挥其最大效用。
4 促进发挥AED应有作用的对策探讨
4.1 发挥AED的应有作用重在规范配置
依据《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国卫办医函〔2021〕602号)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辖区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人口数量及密度、辖区面积、公共场所数量及类别等因素,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进行科学规划,明确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要求,包括数量、密度、点位、安装规范等。
4.2 发挥AED的应有作用重在宣传引导
发挥AED的应有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正确宣传引导。特别强调宣传要现身说法,以身示教,把AED的作用宣传、配置宣传、使用宣传、案例宣传等有机结合,长年累月常态化地进行宣传,并将宣传纳入公益广告的范畴。要让尽可能多的人认识到,在复苏抢救的环节上,使用AED与徒手心肺复苏、使用复苏药物三者并驾齐驱,同等重要,是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6-7]。而AED在院外与院内使用没有任何区别,关键在于及早使用,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在宣传引导上,要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从理论上讲,所有人都有可能是潜在受益者,应面向全体人群开展宣传;从现实上讲,要把亚健康人群、中老年人、被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作为宣传的重点对象,也特别要注重将志愿者、大学生、退休人员等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会用的良好态势。
4.3 社会各界要重视AED的推广使用
AED的配置使用是面向整个社会及全体人群的,因此,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可把公民大众使用AED的善举纳入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奖励,引导鼓励更多的人在必要时、需要时挺身而出,积极踊跃参与到救人的行列里和行动中,让更多的人换位思考,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把救死扶伤由过去的行业行为变为如今的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行为。
4.4 院前急救机构要注重AED使用的示范带动作用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操作简单、便携实用的医疗设备,AED与院内为医务人员配备的专业除颤仪在体积、重量、参数、性能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其适用范围主要在院外公共场所,是典型的院前急救服务范畴。因此,在推广使用上,以急救中心为主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责任重大,责无旁贷[8-9]。理应在普及推广、投放配置、保管维护、科学应用等各个方面主动作为,主导所为,大有可为,以此体现生命至上、生命无价、生命高于一切的人文意识和发展理念。
作为卫生系统的突击队和医疗机构的排头兵,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以及急救医务人员要起到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做AED配置使用的倡导者和促进派。在体系构建和生命链衔接上,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好专业设计;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加强培训,强化训练;持续宣传,正确引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对于AED的投放配置与推广使用,要从密度、广度、可操作性等多角度、多维度思考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持续改进、不懈努力,实现AED配置使用效费比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