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吴门医派络病

2022-02-16段星星金伟民蒋春波董宏利周丽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派络病吴门

任 燕,孙 伟,段星星,金伟民,蒋春波,董宏利,周丽霞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吴门[1],是苏州的古称,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周太王之子秦伯来到长江下游江南一带,成为部族首领,自号“勾吴”,由此开始了吴国的历史。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委派伍子胥筑起了阖闾大城,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促进了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 “吴门医派”的形成

“吴医”是指在吴地地区行医的人。“吴医”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记载“吴医”的是唐代《明皇杂录》[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3]。朱丹溪是吴门医派的鼻祖。明朝杨循吉在《苏谈》中记载,名医戴思恭是吴医形成的引导者[2-4],戴思恭师从朱丹溪,后到吴中悬壶行医,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吴门医派。吴中有个“本土化”医家王仲光,研究了朱丹溪的医案后,医术精湛、名声显赫,于是出现“于是仲光之医名吴下,吴下之医由是盛矣”。吴门医派为中医药文化和吴门文化的精粹[5]。明代中叶薛立斋为“苏之医派崛起于后”的代表人物。乾隆年间,苏州府医学正科唐大烈,汇集吴中40余名医家、百余篇文章为《吴医汇讲》[6],真正让“吴医”广传天下。纵观吴医发展史,吴门医派的形成应起源于元代,至明代有迅速的发展,到了清代则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江苏苏州从古至今,经济文化发达,造就了苏州历代名医有1 400余人,广为流传的医著有600余部。

苏州的吴门医派具有“名医多、御医多、医学古籍多,温病学说发源地”的特点。

2 吴门医派络病理论

吴门医派除创立了温病学说外,还完善了络病理论。

2.1 络病学术形成

络病学说有2 000余年之久,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络病的发病特点、病机、临床症状、辨证论治及治法方药等。吴以岭认为,络病学说形成发展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黄帝内经》是其起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络病论治的基础;吴门医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及其医案医话确定了络病病机、治疗大法[7]。

2.1.1 络病学说的起源 《内经》经络学说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首次提出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并将两者加以区分。《灵枢》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指出了经脉的分布是以经脉为纪、支横别出为络,呈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全身的网络系统。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等。

第二,确定了经络系统的基本循行路线。由于络脉概念的提出,加强了使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第三,阐述了经络的生理功能。《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了经络为气血运行通路。

第四,首次提出了络脉与络病,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提出了络脉的渗濡灌注作用。《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也”,提示十二经脉本经分出的别络,走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起到了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素问·气穴论》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营卫”,指出了络脉可以贯通营卫;《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指出了津血同源,通过络脉相互化生。络脉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提出了久病营卫运行艰涩,络脉瘀滞而不通成痹。《素问·举痛论》曰:“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指出了寒邪侵袭,脉缩踡、绌急,引动细小的络脉,拘急而疼痛。《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指出阳络、阴络损伤出血的特点。

第五,提出了络病的治法。《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均提出一个治疗络病的基本观点:“络病治血”。

2.1.2 络病证治的基础 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络病证治”。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旋覆花汤、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等治疗络病的方药。其中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的旋覆花汤治疗“肝着”,文中“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形象地描述了胸中滞闷难忍、络脉瘀滞不通之象,方中旋覆花降气祛痰、葱辛温通阳、茜草活血通络,共奏祛痰通络、辛温通络、活血通络之效。鳖甲煎丸中仲景亦使用虫类药物升降、灵动迅速、攻坚除积。

2.1.3 络病病机的确立 叶天士提出:“医者不知治络之法,则愈究愈穷矣”的理念。其在络病的认识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病机特点。“由经脉继及络脉”,又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年宿病、病久在络”,揭示了外邪入侵机体后,由经入络,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气及血。络病是慢性病演变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络深病重,治疗尤为困难。

第二,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运用络病理论。病之久、暂是相对的,外感温热病总体属于病程较短者,但病邪在卫分气分未解属于病暂,而入营分血分病程较长者为病久。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将络病论治的理念延伸到温热病,创建了温病传变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温热》中提出:“温热时疫,上行气分,而渐及血分”,正是温热病“初病在气,久必入血”。

第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中风、痛证、痹症、癥积等络病证,也记载了因外感、虚风、相火、咳逆等导致络脉变动而致的“动络”,别处患病伤及络脉络血的“入络”,以及相火上炎、用药辛苦热燥而致的络脉受伤的“伤络”。

第四,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基础上,发展了络病的治法方药。叶天士深入研究仲景的络病理论与证治方药。提出了“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指出了鳖甲煎丸中虫类药物应用的妙处:“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药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挖掘了仲景治疗劳伤血痹之法:“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总结出通络治疗和一般意义的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提出了“络以辛为泄”的理念,创立了辛味通络的治法,具体分虚实论治,病证属实者治以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虫蚁搜络;病证属虚者提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治以辛甘通补与滋润通补。

2.2 络病病因病机

2.2.1 络病的病因 络病的病因包括络脉虚损、六淫外袭、内伤七情、痰瘀阻络、病久入络、跌扑金刃伤络等。“络虚不容、邪更有时”,络脉虚损、络气不足、邪气易犯,诸邪入络。络脉虚损,络中气血阴阳不足、虚而不荣,营血亏虚。气虚血行缓慢,易成瘀而留滞,瘀阻络脉。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失调时,六淫外邪侵袭肌表,正不胜邪,将按照阳络-经络-阴络的顺序传变。风寒湿三邪最易伤及阳络。七情内伤所致络病中,叶氏记载最多的是因大怒伤肝导致巧气横逆的案例。《临证指南医案》中“木乘土”节记载:“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投剂自可入彀”[8]。提示情志可导致络病,早期常表现为络气郁滞,病久可出现气滞血瘀、瘀阻络脉。痰湿、瘀血即是疾病进展中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津液代谢异常可凝练为痰湿,血液运行迟缓或遇寒凝可涩滞为瘀,津血同源,痰湿、瘀血常胶结一起阻滞络脉。病久入络的提出阐明了内伤杂病由气到血的病机演变过程。跌扑金刃可直接伤及阳络,导致络脉损伤,离经之血或溢出体表、或留于体内,再次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加重络病。

2.2.2 络病的病机特点 各种致病因素伤及络脉易影响气血的运行,络脉包括散在体表的阳络及深循于脏腑区域的阴络,络病病位的具有层次性,外感邪气由外(阳络)-中(经脉)-内(阴络)传变。络病具有支横别出、网状分布、逐级细化、循行表里的特点,是网状的空间分布,故而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

2.2.3 络病的病机 络病的基本病机有:络脉阻滞,具体有络气郁滞(虚滞)、痰阻脉络、瘀阻脉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络气郁滞是指络气运行障碍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络气郁滞使得络气温煦防御、渗灌濡养、津血互换、调节脏腑之间协调的功能被破坏。叶天士提出“虚气留滞”,指的是络气因虚而留滞,叶天士亦提出“络虚则痛”,如临床上,气虚脾气运化失司而致脘腹胀痛、纳差、隐痛。痰湿、瘀血即是络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会加重络脉阻滞。津液可凝练为痰湿,血液运行迟缓或遇寒凝可涩滞为瘀,津血同源,痰湿、瘀血常胶结一起阻滞络脉。各种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络脉损伤,离经之血或溢出体表、或留于体内,甚至留而成结,再次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加重络病。络脉有运行气血、濡养渗灌的功能。络虚不荣是指络脉中气血阴阳亏虚而无以荣养脏腑、四肢、毛发。

2.3 络病学术特色

络病是络脉病证的简称,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属于广义血瘀证、久病血瘀的范畴,其病多沉重或缠绵难愈。其核心观点有:“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久病入络”“久痛伤络”。吴门医派络病学说赋予瘀血理论新的内涵和外延,叶氏有“医者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之告诫,《医门法律》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叶天士谓“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并明确了络病的病位“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8]。《临证指南医案》所曰:“络虚则痛,有年色脉衰夺,原非香蔻劫散可效。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指出了络病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2.4 络病治法

基于络病络脉阻滞的病机特点,提出络病以通为用,通络治疗和一般意义的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临床治疗络病具体分虚实论治。病证属虚者提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治以补虚通络为大法,具体有益气养络、养血荣络、滋阴润络、温阳煦络;益气养络。常用药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等;养血荣络常用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黄、阿胶等;滋阴润络常用药有太子参、知母、麦冬等;温阳煦络常用药有淫羊藿、菟丝子、肉桂、制附子等。病证属实者:提出了“以通为用”的治疗大法。治以辛温通络、辛香通络、化痰通络、活血通络、虫蚁搜络、泄浊通络等。“络以辛为泄”的理念,创立了辛味通络的治法,辛味药辛香走窜,能达阴络之隐曲之处,还可以引药直达病所,引络中邪气外达。辛温通络常用药有桂枝、细辛等;辛香通络常用药有薤白、降香、冰片等;化痰通络常用药有半夏、枳实、橘红等;活血通络常用药有丹参、川芎、泽兰、泽泻等;虫类药物善走窜,络病病邪深伏,使用虫蚁“灵动迅速,追拔深混气血之邪”,虫蚁搜络常用药有地龙、水蛭、全蝎等;久病湿痰瘀浊毒深蕴络脉之隐曲之处,泄浊通络常用药有六月雪、土茯苓、大黄等。

总而言之,吴门医派完善了络病理论。叶天士是清代吴门医派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内经》对络病的认识、《伤寒杂病论》络病诊治的经验,确立了络病的病机特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络病的病因包括络脉虚损、六淫外袭、内伤七情、痰瘀阻络、病久入络、跌扑金刃伤络等等。络病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络病是络脉病证的简称,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络病属于广义血瘀证、久病血瘀的范畴,其病多沉重或缠绵难愈。其核心观点有:“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久病入络”“久痛伤络”。络病分虚实论治。病证“通补最宜”,治以益气养络、养血荣络、滋阴润络、温阳煦络等;病证属实者“以通为用”,治以辛温通络、辛香通络、化痰通络、活血通络、虫蚁搜络、泄浊通络等。

猜你喜欢

医派络病吴门
古物晨列所: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学诗3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
端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