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阅读链接”,助力深层阅读

2022-02-16卢玉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卢玉冰

【摘要】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新增了一个版块——阅读链接,“阅读链接”是阅读系统的一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借助“阅读链接”,多方比较异同,提高鉴赏能力,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借助“阅读链接”,拓展阅读边界,引领学生从阅读课文走向阅读课程;借助“阅读链接”,深化阅读理解,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阅读链接”,指导学生写作,发挥例文作用;借助“阅读链接”,为其它课文安排“1+X”拓展阅读内容,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用对、用活“阅读链接”,助力深层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深层阅读

“阅读链接”是由课文延伸,提供与课文内容或本单元主题相关、表达形式相似的语段或语篇,旨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界,提升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有效开发,活用“阅读链接”,就能助力深层阅读,落实语文素养。

“阅读链接”是单元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它有机地将课内与生活、课内与课外巧妙联系起来,其教学价值在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阅读边界,落实语文素养,凸现人文主题。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情,灵活运用“阅读链接”。

一、借助“阅读链接”,多方比较异同

“阅读链接”与课文内容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各方面进行比较异同,找出相似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深化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情感主题等方面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1.表达方法的比较

以比较表达方法的相同点。表达方法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单元的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习本单元课文《蟋蟀的住宅》,了解了蟋蟀建造房子的过程和课文的描写方法后,请学生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阅读链接”选自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的一篇文章《燕子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阅读链接”与课文内容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采用拟人手法,把动物赋予人一般的言行,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读来亲切,进一步深化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欲望,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可以比较表达方法的不同点。课文的表达方法与“阅读链接”的表达方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异同的比较。

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按照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了解了十六前发生的事情,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与敌人作斗争,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叶挺的《囚歌》,这首诗歌琅琅上口。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文本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点。《十六前的回忆》是回忆录,采用记叙文的形式,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来体现人物品质。《囚歌》是诗歌,篇幅短小,内容精炼,主要通过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物品质。虽表达手法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都是讴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这也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拓展。

2.人物形象的比较

有些课文与“阅读链接”都有描写人物个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人物形象就更加突出。

如,统编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课文讲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歌颂了黄继光顽强作战,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阅读链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述的是两弹元勋钱学森,新中国成立,他宁死不屈,排除万难,义无反顾返回祖国,报效祖国的动人事迹。阅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想想课文中的黄继光和故事中的钱学森有什么相似之处。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奋勇作战,为国捐躯,钱学森历尽艰辛,毅然回国,为国家航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都热爱祖国,他们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同时,也激发学生以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立下成为祖国栋梁、建设祖国的志向。

3.主题内容的比较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是语文要素,各语文知识点或能力培养分散在各篇课文或习题练习中;另一条是人文主题,当课文和课后的“阅读链接”主题相同或属于同一类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两者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异同,进而凸现单元及课文的人文主题。

如,丰子恺的《白鹅》(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阅读链接”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这两个作品都是描写白鹅的,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两篇课文描述的白鹅有什么异同?两个作品都采用了拟人、反语,表达作者对鹅的喜爱,凸显本单元人文主题“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白鹅》是中国作家丰子恺写的,他称鹅为“鹅老爷”,他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鹅的叫声、步态、吃相来表现鹅的高傲。《白公鹅》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他称鹅为“海军上将”,采用衬托的手法,通过描写白鹅走路慢条斯理和平时活动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来突出鹅的派头。两个作品表達的主题对动物的喜爱是一样的,但作者不同、写作手法不同,写出来的白鹅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了。这也告诉学生,同一种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描述。

4.抒发情感的比较

有些“阅读链接”的内容和方法与课文描写的不一样,但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两个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不一样。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是演讲稿,是一篇议论文,他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吴瑛写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记叙文,描写了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的壮观场面。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着读:体会这些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相似之处。张思德在执行烧炭任务时为救战友光荣牺牲,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要开追悼会;周恩来总理为人民操劳一生,耗尽心血,周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死后,有这么多的人民群众为他送别。两个作品,题材不同,但表达的观点是一样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

二、借助“阅读链接”,拓展阅读边界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一定阅读量的支撑,仅仅阅读教材课文是不够的。所以,编者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向学生推广更多的美文,激发阅读兴趣,由一篇带动阅读一个系列,引领学生由阅读课文走向阅读课程,走向阅读更广阔的天地。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这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个故事,时代背景不同,语言表达与现在也有不同,学生难以理解。课后“阅读链接”是两个文段,一个是冯雪峰的《论〈野草〉》,一个是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这两个文段旗帜鲜明指出《好的故事》的主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完课文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走近鲁迅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大力拓展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阅读边界。鲁迅作品意蕴比较隐晦深邃,但作品文字精美、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一个很好的借鉴,也是为中学阅读鲁迅的作品打下“前理解”。

三、借助“阅读链接”,深化阅读理解

有的“阅读链接”是课文内容的铺垫和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的困惑处“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的结局会怎样?”等,适时介入“阅读链接”,找到两者的对接点,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懂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琥珀》一文,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蜘蛛想吃一只小苍蝇,蜘蛛刚要扑过去,刚好被一滴落下来的松脂包住,经过漫长岁月,松脂球变成了琥珀的过程。《琥珀》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融入故事里,学生读来饶有趣味。科普说明文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免不了产生疑问“松脂球不是紧紧地粘在松树上的吗?为什么会掉到海里?”“经历这么漫长的时间,风吹日晒,松脂球为什么不会烂掉?”……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出问题”的进一步學习,本单元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试着解决。在学生困惑时,教师可适时引入“阅读链接”。“阅读链接”是根据王文利的《琥珀物语》相关内容改写的,学生从“阅读链接”中可以知道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树脂被砂泥掩埋后,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使树脂中的有机物挥发,树脂变成了硬树脂,这是松脂球不会烂的原因。学生通过“阅读链接”解决了部分疑问,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给予学生启发:“要想解决其它疑问,可以自己查找科普资料”。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四、借助“阅读链接”,指导学生习作

“阅读链接”有不少是文质兼美的文段或文章,“阅读链接”除了和课文教学相结合,还可以与习作指导有机整合,发挥习作例文的作用,给予学生写作的启发。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猫》,文章语言平实无雕琢,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老舍将事实具体地写出来,猫的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的“阅读链接”分别选自夏丐尊和周而复的《猫》片段。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三位作家描写小动物的相同点: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三位作家都对猫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另外,在指导本单元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可以再次发挥“阅读链接”的作用,让学生读读夏丏尊和周而复的《猫》,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写出猫的特点,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看出夏丏尊是从一家人对猫的态度,从侧面写出猫的美丽,惹人喜爱。周而复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细致刻画,可爱、调皮的小猫跃然纸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写活一种动物,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描述,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巧用比喻、拟人、中心句、过渡句等手法。

五、借鉴“阅读链接”,创编“阅读链接”

教材里只是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参考教材里的“阅读链接”,根据校情和学情,为其它课文安排“1+X”拓展阅读内容,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第1课《北京的春节》已安排了“阅读链接”:斯妤的《除夕》。其它三篇课文,我们可以推荐以下的拓展材料:第2课沈从文的《腊八粥》,推荐冰心的《腊八粥》、周绍良的《记腊八粥》;第3课《古诗三首》,也推荐三首描写节日的古诗:唐韦庄的《长安清明》、唐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宋张耒的《和端午》;第4课《藏戏》,推荐《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乡间庙会》。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让学生比较着读,联系着读,从中收获更大。

“阅读链接”是统编教材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价值是多元的。教师应重视“阅读链接”的使用,用对、用活“阅读链接”,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学生深层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赖雪红.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2017(6).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