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遴选”与声乐课程思政建构策略研究
2022-02-16张亚朋
张亚朋
摘要:声乐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在本文中,主要从“歌曲遴选”视角出发,将声乐教育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丰富思政教学的艺术性,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解决专业技能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
关键词:歌曲遴选 声乐课 思政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129-04
声乐课是音乐专业训练学生演唱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声乐演唱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控制声音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的诠释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反映歌唱者的精神世界,并通过自己的表达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歌颂美好的、积极的、爱的力量。如何通过“歌曲遴选”视角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课程,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艺观。
一、“歌曲遴选”在声乐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该包含学生在政治觉悟、思想认知、文化认同等内在方面的提升程度。声乐属于艺术实践活动,实践类活动都必须有强大的理论知识支撑。艺术教育事关美育的形成与提升,声乐课程作为音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更是如此,但从既有的探索来看,从歌曲遴选开始贯穿其全过程,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尚未形成。
“歌曲遴选”本意是指歌曲选择。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课程中,本身对歌曲的选择有极大地要求,首先要符合政治色彩,红色文化歌曲、军歌等都能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质;其次歌曲必须节奏鲜明、情感丰富,学生学习歌曲能够提升专业技巧,还能通过学习其背后的历史,获得新的感悟;最后符合学生的口味,兴趣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事情必须感兴趣,才有毅力学下去,不然遇到挫折,很容易打退堂鼓。所以在歌曲的选择上,必须要使学生感兴趣,他们喜欢并且自主去学习相关知识,这样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开展。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技能及声乐作品的选择都处于懵懂状态,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树立,依然保持着高中阶段的控制力。因此,对于低年级声乐学生如何根据其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歌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歌曲首先是结构简单,容易上手,适合学生练习发音,其次选择一些对声音层次感较低的歌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歌曲中的感情递进。相比外国歌剧,尽管汉语是我国的国语,但是要演唱好并不简单。中国歌曲特别强调发音的字正腔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正确的演唱,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倦怠,而外国歌剧学习起来反而更加轻松。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很注重艺术色彩,学生不仅要掌握较强的声乐专业技能的功底,还要理解歌曲中的感情色彩,每一首歌曲的创造者不同,他们所携带的感情都是不同的,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比如,在我国四五十年代,刚建国不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创造者在创造歌曲的时候尤其注重鼓舞百姓,歌曲通俗易懂,歌曲里面承载着创造者希望国家早日走向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如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全面走向小康社会,国家各方面的实力都比较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时候演唱的歌曲不同于以往,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流传,而传统格局更多的表达是勿忘国耻,砥砺前行,更希望国家经济建设更上一层楼,国家越来越富强。所以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歌曲,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不是只注重歌唱的结果,不关注歌曲本身的含义,导致学习不理想。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声乐课程教育都是照搬教材和教学方案,并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教学制度,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不仅要传授声乐课程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学习声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为学生没有任何舞台经验,从刚接触声乐到学习声乐到擅长声乐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表演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声乐特点设计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游戏,消除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心理障碍,还能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声乐课程发挥思政元素的指引作用,使得声乐课程不仅是一门技能课程,更确保课程建设与讲授的政治立场与方向性及艺术教育坚持“为人民服务”创作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对声乐专业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对该专业不够了解,对其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和未来就业都存在疑惑,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专业抱有怀疑,一个专业受到质疑,其发展一定受到限制;二是师资参差不齐,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建设团队中,有两大突出问题:兼职教师数量比例过大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达标,一个良好的教资团队也是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成效;三是学校学风不够浓厚,学生对深入研究学习这一块意识不够,所以要提高学生、家长对声乐专业表演课程的认识,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只有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才有利于后期的学习,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高校音乐生很多都是从小练习专业技能,他们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从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和积累,他们的专业课程毋庸置疑,但是由于长期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文化积淀不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辨能力较差;学校安排的思政教育课程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单一且教条化,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为声乐课采用小课制授课,老师相对其它专业具有较强的固定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深厚,交流更加顺利,学生会产生较高的崇敬与信任感。尤其在全国声乐学生“扩招”和“美声化”的大环境下,探索声乐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是能否缓解或化解人才流失、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渗透德育观念等危机的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处理不好就会加深或酿出新的危机。因此,声乐“课程思政”改革迫在眉睫。
三、声乐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策略
声乐教育和思政建设的提出符合当代教育背景的发展方向,尤其是通过“歌曲遴选”视角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形成“专业+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挖掘声乐课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点整体规划,探索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政教师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参与的多维课堂融入模式。
(一)教学素材的遴选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唱什么歌,反映了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追求,反映了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底蕴。”红色经典歌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欣赏和品味红歌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人的昂扬斗志,能够起到感化和教育的作用。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包括很多个时期,其中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以来,每个时期的红色歌曲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所以在选择红色歌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及审美需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取更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歌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松花江上》这首红歌,学生通过课下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首歌的相关历史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东北地区被日寇占领,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无恶不作,杀我同胞,侮辱妇女等。红歌中迫切的表达广大将士盼望早日驱逐日寇,还我家园的心愿。这首歌曲中蕴含着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领悟红歌背后传递的感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方式,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政教师积极配合,可将歌剧中经典的红色歌曲或者选段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重温那些英雄事迹,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怀。比如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白毛女》,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蕴藏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其中《杨白劳》唱段甚为精彩。思政老师先搜集此歌剧相关视频及文字资料,专业教师布置课下作业,学生需完成观看视频、查阅创作历史背景、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和演唱歌曲相关要求。课堂上先由学生主动讲述观看歌剧、学习歌曲的相关感受和感悟,由思政老师做补充,课堂教学中要求身临其境式歌唱,不足之处再由专业教师做引导。课后要求学生模仿歌剧中的人物表演进行回课,把杨白劳那种悲愤交加,被迫出卖女儿内心痛苦万分的情绪表演出来。或者找几位学生学习歌剧片段,随着教学的深入,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不易,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度更高,能更加合理且多样化的对声乐教学进行评价,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教学设计的完善
教学设计事关学生整学期教学进度及深度,在符合当前师范认证背景下,通过歌曲的遴选,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教学设计中不但要体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时期的歌曲及例子,更要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尤其正值我国建党100周年之际,更要注重思政教育也要跟进时代的进步,注重时事热点的传播。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我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辛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对我们如今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表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人民大会堂在场人员全体起立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光辉的共产事业奋斗终身,热爱我们的祖国等重要事件更应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多加举例,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能够提高声乐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
(四)专业教师素质的提升
思政教育和声乐课程的完美融合,不仅依靠红色文化和民族歌剧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师团队。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在学业方面对学生起到很大的作用,更能用自身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学生。思政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培养,但是声乐教育注重的是感性的表达和创造,教师可以通过演唱或者播放其他艺术家的视频,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深刻体会作品,然后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将思政文化传授给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民族精神。以前学校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从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培养,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思政教育融入声乐专业教学中,很多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很高,但思想理论知识不够。面对这些情况,学校不能坐以待毙,应该积极处理,制定相应的规则,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思政能力的双重发展。教师本身也应该注意提升当下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脚步,将思政教育和声乐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思想上的进步。而且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必须有意识的加强自我思想的觉悟,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然于心,学校定期开展对教师的思政培训课,务必使教师的教学初心围绕思政教育,聘请教授进行座谈会,大家相互交流谈论,分享学习资料,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为后续的声乐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結语
通过“歌曲遴选”视角,探索声乐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学习自主性、能动性、有效渗透德育观念等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并具有时代紧迫感、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思政教育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用音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合作。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精神,展示民族形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肖磊.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J].艺术家,2021(02):78-79.
[2]孟琳琳.“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20(23):199-201.
[3]王霞.“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04):90-93.
[4]程熙倢.浅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思政理论渗透——以思政教育与声乐课程互动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44):91-93.
[5]冯继.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下的声乐教学[J].当代音乐,2020(1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