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复兴下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

2022-02-16李小溪

艺术评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族复兴音乐文化

李小溪

摘要:音乐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阵地。而社区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聚集单位,承担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交际等需求。民族复兴背景下的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参与群体与参与形式主要受到群众休闲时间与生活需求的影响,有较高的自由性和群众性。同时,高校音乐教育能为民族复兴中的音乐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与理论指导。据此,可通过丰富硬件分享途径、盘活软件共进资源、扩大教育影响范畴等措施,实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民族复兴  音乐文化  高校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112-05

一、民族复兴背景下的我国音乐文化

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深化改革努力的方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已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我国人民也从未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以文化为载体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究其原因,物质文明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没有物质文明的民族复兴建设难以启动;而以文化为载体的精神文明才是民族复兴得以传承延续并不断突破创新的保障,缺乏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没有信仰与寄托,容易沦为冷血的利己者,最终导致民族分裂。

由此,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前提下,应注重将以文化为载体的精神文明作为突破口实现民族复兴,而在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音乐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音乐朗朗上口的歌词与乐曲节奏的配合具备易于传唱的特点,便于跨时空的文化交流。其次,相比于单纯的文字,音乐中歌词与乐音旋律相互成就,对文化情感的演绎更加深入。最后,音乐的演绎繁简由人,还有舒缓心情的休闲娱乐作用,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应用最为广泛。

二、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现状

社区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聚集单位。作为承担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娱乐、交际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是民族复兴背景下文化传承的重要据点。社区生活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音乐文化偏好,同时音乐文化的渗透与传承与社区建设也密不可分。

(一)休闲时间决定参与人群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日渐丰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分量。精神生活的追求在社区中通过文化生活的形式得以完善,而音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无形资产,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参与人群在中老年人以及女性中呈现较明显的集中趋势。一方面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其成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主力军的原因在于,步入中年后多数人已不再是劳动力市场的先锋队伍,很多人退出高强度、高密度的一线岗位,退居二线或从事灵活度统筹性更强的管理岗位,而老年人更多的是结束工作回归家庭生活。当生活中心偏离后,中老年人亟待相关活动调节生活,进而促进新生活节律的形成,以维持平衡积极的心态。另一方面,女性也是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究其原因,除了多数女性偏向家庭的原因外,还与女性的典型性格特点有关。多数女性相比于男性对艺术更敏感,在主观上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到音乐感受、交流、传播等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上。同时,相比于多数男性倾向于从事规范化的技术类工作,女性在人际沟通协调上更有天赋,这使得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女性有更多热情参与其中并游刃有余,能对音乐文化的呈现与推广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归根结底,休闲时间决定了参与人群的集中偏向。无论是年龄特点还是性别特点对休闲时间分配的影响,都被动或主动地促使中老年群体与女性群体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这也使得目前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主要反映了这类群体的偏好与需求。

(二)生活需求决定参与形式

目前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形式主要由社区民众的生活需求决定。如上文所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拥有较多可自由支配休闲时间的中老年人以及女性居民。在独立的家庭单位中,当其他家庭成员求学或工作时,该部分人群将较多的时间投入到独立处理家庭事务中,因此在不主动突破家庭围墙的情况下,该类人群独處的时间较长。人类作为集体动物有与人交往的人际需求,因此该类人群主导的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也以人际交往为核心需求之一,这决定了目前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参与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鲜有各自为政的音乐体验。同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充分发挥出音乐的优势特点,音乐通过节奏、韵律、歌词等元素较容易激发情感共鸣,在集体音乐活动中,通过欣赏或传唱承载特定时代背景的音乐(如革命歌曲、地方戏曲等),能够拉近社区居民间的人际距离,提升归属感。

其次,社区居民还有活动筋骨、强健体魄的生活需求。在长期的家庭事物处理或繁重的工作中,群众一方面由于心理压力大容易沦为“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精力高度集中在具体事项上常常容易忽略体型体态,长期不良姿态下往往也会出现身体不适。因此,通过社区文化建设调节可以满足社区群众的普遍需求。单纯的体育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一方面强度较大,中老年人这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群体在没有专业指导与长期训练的情况下难以适应其负荷,容易矫枉过正,引发扭伤、过劳等运动损害;另一方面,单纯的体育运动多为重复性较高的动作,通常较为枯燥且难以坚持。据此,在其中渗透音乐,并以音乐文化建设带动健身需求的解决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将音乐与强度适中的运动项目相结合,能以音乐的节奏感带动运动节奏、激发中老年人的运动兴趣,这也决定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形式是较为灵活有趣的,具体包括广场舞、健美操等。

总的来说,社区是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在社区这一覆盖面较广的社会单元中有较高的普及性,但其参与人群与参与形式受客观实际条件制约较大,规范性与系统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分布

相比之下,高校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引导的场所,在音乐教育上高校也集中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具体包括相应的专职师资队伍、学习资源与硬件设施等(见下图1)。

图1 高校音乐教育资源

(一)音乐教育专职队伍

专职的音乐教育队伍是高校音乐教育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首先,专职的音乐教育队伍主要指在高校中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之所以能成为音乐教育专职队伍,一方面从个体水平来看,其必然具备扎实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与音乐演奏表演等方面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从集体水平来看,高校在音乐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必然对音乐教育专职人员进行规划性的人才梯队搭建,因而音乐教育队伍的人才数量、特点特长都是相对结构化的。由此才能从乐理、声乐演唱、不同乐器演奏等方面构建全面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次,音乐教育专职队伍由于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音乐专业训练,对音乐有较高的敏感性与感悟,形成了自身的音乐审美与音乐理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自然流露的理念渗透对学生也是一种借鉴和启发。最后,音乐教育专职队伍还对音乐教育有一定的研究理解与实践应用,除了具备音乐素养外,其教育能力也能经受住考验。音乐教育专职队伍能够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清晰明确的目标设置、内容安排、考核反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学习资源

高校还有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除了体现在通过课堂呈现的专业化、系统性的音乐教育内容外,高校的音乐学习资源还体现在借助高校纽带形成的音乐熏陶网络。音乐作为艺术的其中一种,其影响效用的发挥强调潜移默化,即在音乐教育中隐性教育与直接的课堂显性教育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课堂显性教育主要通过理论框架的搭建,为音乐欣赏和学习提供基础方向,而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音乐教育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为不同音乐天赋的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

具体来说,高校环境中的音乐学习资源包括从外吸收的学习资源和从内探索的学习资源。一方面,从外吸收的学习资源指通过观摩音乐人的音乐风格与音乐表现获得音乐启迪。高校这方面的音乐资源包括来校举办音乐会、演唱会、舞台剧、讲座等音乐交流形式的音乐人以及以校际交流为契机的外校音乐研讨机会等。得益于高校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以及高校师生的高潜力素质,优秀的音乐人及音乐交流机会等资源才更有可能选择这一平台,这一优势是社区音乐文化建设难以企及的。另一方面,从内探索学习的音乐资源主要以学生自主切磋探索的音乐资源为主,如学生出于兴趣爱好自主成立的音乐社团、乐队以及举办的音乐文化节等,这些都是高校在这方面的音乐学习资源。

(三)配套硬件设施

高校在音乐教育上的配套硬件设施也是高校宝贵的音乐教育资源。究其原因,高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最后一站,受到各方面财政力量的支持,有条件购入较好的配套硬件设施。同时,由于高校有专职的音乐教育队伍,能够对相应的硬件配备提出合理需求与规划,为硬件设施的购置提供了方向。此外,高校学生对音乐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相较于社区居民,年龄较小的高校学生群体对不同的音乐组合形式以及呈现形式有更强的探索兴趣,也因此对音乐教育的硬件配置有更高的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配套硬件设施包括乐器和音乐平台等,其中乐器是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工具,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乐器的呈现效果。高校根据音乐教育的需求,以及民族复兴背景下的特定条件配备相应的乐器进行现场音乐教学,毫无疑问会相较于观看影像作品、收听音频等方式有更好的环境感染力,可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高校师生的音乐自豪感。乐器种类丰富,按历史渊源可分为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按演奏方式可分为弹拨类乐器、吹奏类乐器等;而不同乐器的大小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细长的笛子、长萧等,也有体积较大的钢琴、竖琴等。此外,在配备了相应的乐器后,为了对其进行合理安置与保养,相关场所与平台的建设也必须顺势而为。常见的音乐教育平台一方面包括专门用于音乐教育的平台,如琴房、音乐室等场所;另一方面,一些公用的教育资源也能充当音乐平台的作用,如学生活动中心、校园广场、舞台等,也为音乐教育的演出、欣赏等场合提供了场所,后者在音乐教育上的覆盖影响力更为广泛。

高校在音乐教育硬件设施配置上的优势不仅仅體现在购买力与建设力上,还体现在借助高校管理系统对相应硬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如对乐器进行定期的清查保养与更新,对相关场所的使用归档登记等。

可见高校在音乐教育的相关资源分布上较为合理,对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共享意义。

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共享探索

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各有特点,通过构建共享平台,能实现双方资源的互利共享,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见下图2)。

图2 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

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一)丰富硬件分享途径

硬件分享是资源共享中最直接、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一方面,传统的硬件分享主要通过物理距离的调节,实现同一硬件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中的应用,避免了资源购置的浪费与保存空间的浪费。根据这一思路,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共享最直接的途径是社区与高校之间的乐器流动。通过设置有效的管理系统,梳理好共享借调流程以及责任跟踪制度,这一硬件共享途径固然为相邻的高校与社区提供了便利,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首先,乐器在搬运途中容易受损,且部分乐器体积较大,难以搬运,在分享方面存在难度。同时,音乐厅等固定型的音乐场所更是不可能通过位移实现资源共享。其次,高校音乐硬件资源是高校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且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以及音乐社团活动安排时间的分布相对分散,对外的借调在时间安排与归档管理上存在较大挑战。最后,音乐硬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于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功能和使用方式上同质性较高,社区与高校间在乐器上的匹配度仍需要磨合。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硬件分享之外,还可丰富硬件分享途径,可以转换角度,通过人员流转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首先,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硬件资源主要包括配合健身需求等存在的广场等,多处于室外开阔场所,因此可将社区生活环境用作高校音乐实践的教学场所,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提升在公众场合进行音乐表演的胆量。尤其对于音乐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可通过社区为其提供试讲试演的平台。其次,对于不便移动的高校音乐硬件资源,可通过邀请分享的形式实现共享。如通过互联网平台转发抽奖的形式,发放高校举行的音乐会门票,向社区辐射高校音乐活力,提升高校影响力;又如通过场地租赁的形式为社区单位提供音乐文艺汇演舞台,实现社区与高校的合作共赢。

(二)盘活软件共进资源

音乐软件资源指音乐表现中蕴含的音乐理念、音乐情操等。文化是音乐软件资源的有效载体,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形式,能够实现音乐资源的共享。一方面,社区平台可结合具体的社区历史文化背景,梳理“社区音乐故事”,通过音乐话剧或舞台剧的形式予以呈现,传播社区音乐文化。高校师生可通过社区志愿活动等形式参与其中,为音乐故事的改编提供音乐理论上的指导,激活社区音乐文化活力。同时,社区音乐故事的实践也为高校音乐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思路,高校可据此打造校歌、班歌等音乐作品,或举办班级纪念音乐剧等表演活动,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由此,以音乐故事为文化载体,社区与高校有望实现软件共进共赢。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高校环境能吸引较为丰富的音乐软性资源,而社区音乐文化也是这方面资源的一部分。相比于代表潮流的高校音乐,社区音乐文化更“接地气”,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融合度更高。社区音乐文化可走进校园,在校园内开展分享交流,向大學生传播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扩大教育影响范畴

社区中的音乐文化建设更多呈现“就地取材”的倾向,根据主要参与群体与参与需求打造音乐文化,其中所涉及的硬件及软件设施更多来源于原有的社区资源或居民的自主筹备。相比之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在于其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上有更强的组织计划性与系统性,这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内的师生一方面在理解音乐内容上有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与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音乐形式的演绎上更为丰富完整。

由此,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可扩大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辐射范畴,实现资源应用的效率最优化。首先可构建“社区大学”,引进数字化音乐教育,将高校音乐教育课程通过录制或搭建电子教学平台等形式展开,为社区提供系统的音乐课程教育。其次可组建高校与社区间的结对学习组织,在社区中选拔音乐文化建设指导员到高校进行学习,再结合社区自身特色与需求进行转化,提升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专业性。最后可通过设置责任制的形式,将高校音乐教育队伍的考核指标与社区指导相结合,定期派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员到社区进行指导交流。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自由性与群众性更能反映民族复兴背景下的社会需求,而高校音乐教育能为民族复兴中的音乐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与理论指导。据此,可通过丰富硬件分享途径、盘活软件共进资源、扩大教育影响范畴等措施,实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58-65.

[2]王小琴.音乐伦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3):298-299.

[3]湛洋.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意义及价值[J].城市问题,2013(02):97-101.

[4]徐钊毅.论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发展与对策[J].艺术评论,2015(07):105-108.

[5]石丽琳.诠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应变品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100-101.

[6]白晨.论音乐欣赏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音乐创作,2017(07):190-192.

[7]黄凰,贺鸣明.中国社区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构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3(03):224-228.

[8]甘露.高职院校音乐资源服务社区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32):77-80.

[9]楚小利.当下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音乐创作,2014(12):156-157.

[10]绍迅.音乐数字化对当下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影响——浅谈艺术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人民音乐,2010(12):64-66.

猜你喜欢

高校音乐教育民族复兴音乐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基于MOOC的高校音乐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