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2022-02-16杨茜

艺术评鉴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摘要:在数字化背景下,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现状来看,当地要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拓宽传承途径,建立完善的传承体系,让这一地区非遗文化艺术重新散发活力和魅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因此,本文通过结合数字化背景,就如何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沧州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沧州段大运河  非遗文化艺术  创新  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166-04

沧州段大运河沿线现有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24项省级非遗项目、402项市级非遗项目,主要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曲艺、传统戏曲、游艺与杂技等。在数字化背景下,当地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改变以往的非遗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保护内容,做好确认、立档、保存、弘扬等,让非遗文化艺术散发新的生命力。目前在传承过程中,传承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科技含量,影响了当地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效果。当地需要结合不同非遗文化艺术的特点,引进光影和数字技术,进一步创新传承形式,满足不同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数字化背景的要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从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现状来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形式的问题,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要求。下面主要针对当前非遗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非遗文化艺术发展存在瓶颈和制约

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传承下来的,是当地的文化瑰宝。但是从当前传承方式来看,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指导,再加上文化艺术传承人日渐稀少,有的文化艺术项目濒临灭绝。从具体非遗文化艺术项目而言,有的项目工艺流程十分复杂,学习周期很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有的文化艺术项目没有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在短期内很难获得稳定可靠的经济收益,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人才短缺成为文化艺术项目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未来发展。

(二)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文化艺术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无法适应当前现代化审美需求,与人们生活融合的难度比较大,影响了文化艺术的顺利传承。与此同时,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占据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这对人们欣赏非遗文化艺术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有的非遗文化艺术项目节奏缓慢、缺乏创新,很难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日渐衰微,文化艺术市场规模不大,缩减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很难满足人们当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基于此,沧州地区在推动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需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文化内涵,创新发展传承形式,实现产业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三)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开发利用存在不足之处

近些年来,沧州地区不断加大对传统非遗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力度,融入了很多数字化技术,在不断完善传承机制的同时,推动产业化的发展,比如传统的杂技产业和武术产业,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是在实际开发传承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开发利用意识不强,依然采用传统的传承方式,不仅传承效果不理想,而且经济收益比较低,甚至难以维持生计,也影响了非遗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挖掘深度。有的非遗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企业的支持,但是存在過度商业化的问题,甚至进行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更改了非遗文化艺术本来的价值和思想,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数字化对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艺术资源建档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涵盖大数据分析技术、虚拟再现技术等,通过融入非遗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中,建立数字化档案,提升保护管理的效率,转变以往单一、片段、表层的保护,实现立体、全面、深层的保护,把宝贵的非遗文化艺术资源记录下来,为后续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以沧州落子为例,作为民间歌舞,极具地方特色,比如《茉莉花》《放风筝》等,当地可以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单独完整的数据库,打破剧种之间的界线,进行传统剧目的改造,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分析依据。

(二)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艺术传承数字化

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数字化发展,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改变以往观众静态和被动的参与方式,为观众提供全新的体验感,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动,创新非遗文化空间,全面展示内在的文化内涵,拉近观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比如沧州新华区针对当前观众的新需求,打造“微型展厅”和非遗传习室,设置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游艺与杂技等主题,为了增强体验效果,还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提炼文化艺术元素,让观众感受特色技艺,丰富展示空间。

(三)有利于创新文化艺术传承形式

在沧州非遗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多以传统的传承方式为主,比如艺人传承和学校传承等,传承方式较为单一,在行业发展中处在被动地位,不能从整体上实现行业的创新发展。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文字、照片、录音、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体整合,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实现立体全面的数字化传承,有效克服以往单一传承中存在的不足,丰富传承方式,推动现代化传承方式的发展,实现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以后创新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能够为非遗文化艺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沧州地区非遗文化艺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挖掘内在的文化内涵,从微观上对内在的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为文化艺术项目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随着大数据技术和建模技术的应用,沧州地区要在单个文化艺术项目数字化开发的基础上,从整个行业、区域的角度出发,研究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宏观的角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未来传承发展规划,增强文化艺术开发科技含量,让其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数字化背景下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措施

在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过程中融入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传统非遗文化艺术的内容,丰富传承形式,建立数字化保护档案机制,通过虚拟技术再现传统艺术,彰显新的活力,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当地特色文化艺术开发的价值,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建立非遗文化艺术数据库

沧州地区需要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建立非遗文化艺术数据库,做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挽救、整理、开发以及创新工作。第一,当地要结合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进行基层调研,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深度挖掘非遗文化艺术资源价值,通过录音、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沧州地区的文化艺术。2021年,沧州市陆续举办了“文化进万家”系列节日惠民演出活动,选取沧州优秀的非遗代表项目,包括沧县舞狮、非遗吹奏乐、木板大鼓、杂技、武术、魔术等,逐步探索“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第二,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宽资料信息收集渠道,转化数字资源,尤其整合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献资料;加强对民间资料的搜集;整理网上相关资料,比如沧州地区的文化官网等,定期发布相关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第三,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为用戶查询、检索文化艺术信息提供借鉴和帮助,能够完整、系统展现非遗文化艺术信息,构建特色数据库,加强线上互动,实现全民共享,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基本需求。

(二)做好非遗文化艺术数字化宣传

当地需要打破传统现场活动展示的限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比如现代扫描技术、虚拟3D技术等,把非遗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动态化和立体化的处理,实现在线的传播与直播,加强在线互动,比如组织在线展览活动,让网友发送弹幕、留言等,增加人气,让宣传更加真实,创新实践展示活动,降低成本,提升实时宣传的效果。2020年9月,由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及沧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活动,在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举行,京津冀三地的186个特色非遗项目和精美作品参展。在展示过程中,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展示的方式,其中线下展示活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技艺展销、非遗传习体验、传统美食品鉴。线上展示活动主要采用直播带货、云上展览等,将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实现了文旅融合,提升了宣传的效果。

(三)建立数字化艺术博物馆

作为非遗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沧州地区需要在原有博物馆基础上引进数字成像技术,运用VR、AR技术,丰富保护和宣传手段,加强线上互动,增强观众的亲身体验。2020年2月,为了满足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文化艺术的需求,沧州博物馆开展了“云游博物馆”的活动。第一,语音导览,通过关注“沧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然后单击语音导览,就能通过视频,听到在线的语音讲解。第二,馆藏精品,主要包括书画藏品、陶瓷藏品、铜器藏品、玉石器藏品等。第三,虚拟漫游,就是登陆官网,选择“虚拟漫游-整馆”或者“沧州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就能在线欣赏沧州博物馆的全貌,让观众在家就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另外,沧州博物馆还可以设置云展厅,让观众体验云端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通过打造数字化文博,实现网络传播,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树立特色的文化艺术形象,提升知名度。

(四)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形式创新

沧州地区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针对不同非遗文化艺术资源的特点,创新展示和传承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传承的效果。第一,针对传统工艺类资源,可以邀请专业的民间艺人在展览馆进行现场表演,不断扩大知名度,做好传统技艺的宣传,比如传统的皮影戏,吸引更多的观众。当地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对传统技艺过程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然后进行凝练,把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观众,做好虚拟教程与真实操作过程的融合。第二,针对传统表演技术类的文化艺术资源,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虚拟表演空间,利用数字交互设备,比如体验识别技术,营造与之相应的舞蹈场景和氛围,改变以往走街串巷的形式,降低实际投入的成本,通过虚拟现实,加强与观众的互动,给观众立体化和多维度的感受。第三,针对传统节日习俗,比如元宵节、七夕、中秋节等,当地可以为观众营造时间与空间“场景”,使用幻影成像技术,为观众提供可视化的民俗展示,让观众在各地能够欣赏具有地方特色气息的文化活动,做好虚拟场景与真实人物的交互,拓宽新型的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创新传承方式。

四、结语

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极具地方特色,为了实现创新传承,当地需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以及虚拟技术,为非遗文化艺术资源保护提供多层面的技术支持,实现外在技术向内在技术转变,增加技术含量,全面做好搜集、整理、保存、宣传、开发、利用工作,坚持地方特色,防止出现同质化和碎片化的发展,体现自身的特色,不断提升传统非遗文化艺术资源价值,带动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内在的竞争力,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茜.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研究[J].今古文创,2021(15):70-71.

[2]白德灵.音乐类非遗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字化传承的可行性探究[J].戏剧之家,2021(16):64-66.

[3]徐忠明.5G时代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路径转向与场景重构——以皮影戏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4):103-105.

[4]李静雨.数字化之下的非遗保护策略[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01):43-46.

[5]郭玉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沧州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4):51-55.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