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设计思考

2022-02-15葛阳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课程

葛阳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对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和现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新课程教学标准的不断改进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突破教材框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如何更新教学设计,更好地完成思政育人的使命,成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设计若想出新意、见奇效,可以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单元知识要点和课程设置要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教学实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要善于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大道理说得生动易懂,既要做到入理入情,在“讲什么”上有态度,又要做到入脑入心,在“怎么讲”上有新意。

一、丰富教学手段,打造生动课堂

在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现实和虚拟结合的方式,高度整合资源,全方位育人。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主渠道畅通,占领主阵地,让广阔社会成为生动课堂,让浩瀚网络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平台,让校园阵地成为坚固堡垒。

1.依托校园文化平台促进教学开展

突破传统授课局限,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拓宽教育路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实现高质量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同社会熔炉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延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借助校园文化节,举办与中国近代历史知识相关的主题活动;借助青年马克思工程,开设爱国主义专题讲座等;借助重要纪念日,播放红色电影,开展党史知识大比拼、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会、历史微剧场、红色经典咏流传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主动对相关主题历史资料进行查询,普及历史知识,形成“1+1>2”的作用。

2.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其“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3]引导广大师生有效使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感同身受的参与历史,摆脱空洞说教。依托教育基地中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沉浸式”体验、战役模拟等形式开展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提高学生学史兴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利用“两微一端”+翻转课堂融入教学

“互联网+”大环境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手段,借助于新媒体开创出教育新阵地。比如,借助于智慧树、超星尔雅等搭建理论学习专题平台,构建网络考评机制,开设学习交流互动平台等。又如,将微信、QQ、以及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作为教学手段加入到教学互动中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再如,建立VR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学习历史,开展“重走长征路”“开国大典”等情境教学。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前辈们走过的路,不仅能提升教学体验感和兴趣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互动交流机会。借助“两微一端”+翻转课堂融入纲要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节奏,教师加大课下互动、网上互动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前了解相关历史知识背景和常识,辅助传统课上传授知识环节,增加课上互动环节时间。探索混合式的创新教学新思路,可以远离干枯无味的说教式授课方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开放性,使纲要课程真正的活起来、火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推行“两微一端”授课模式需要形成专职监管,力求规范化、合理化。

二、优化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实效

优化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精准的掌控力,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各知识点和内容烂熟于心,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选取关键点、兴趣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开展教学。

1.思维导图发散化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4]大学生思维缜密,逻辑能力严谨,适合通过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大量历史知识凝练,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立体式呈现出知识全貌,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思维导图让历史知识点变得“可视化”,可谓“见树又见林”。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广泛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的梳理历史知识点,并将知识融会贯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记忆更直观、更轻松,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比如:鸦片战争章节,借助于思维导图讲解,将背景、过程、原因、结果等勾画出来,形象地将为什么英国要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签订的《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等内容立体呈现,将历史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表现出来,一目了然、清晰可见,让学生不再用条条框框的方式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时间轴线明晰化

时间轴线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形式呈现给用户。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编撰过程中采用通史加专题体例编排,具有明显的时序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时间轴线的方法,展现事件表层知识和深层内涵,从历史事件的“点”到贯穿历史事件的“线”再到综合构架历史知识的“体”,呈现多维的表现形式。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梳理历史脉络,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的认知。借助于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思维空间的整体性认知,将时间轴线作为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将会使历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用时间轴线的方式综合架构知识体系,记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的发展足迹和重要事迹,时间轴线可以系统、完整、精确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到国共合作—国共十年对峙—国共合作—国共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表现出来,直观而又清晰。这种点线体的图文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巩固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学生接受、理解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有效修补知识碎片,令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更浓厚。

3.英雄人物引领化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内心对“英雄主义”的向往,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梳理和深入认知,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爱国情怀的抒发。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英雄人物专题讲座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达到价值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介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相关历史事件,发掘英雄人物身上的英雄精神,使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基本认知上升为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及具体践行。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比如:虎门销烟、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甲午军魂的邓世昌;辛亥女杰、革命先驱秋瑾;雪原英雄、抗击日寇英雄杨靖宇等,每一位英雄人物的背后都是一部令人难以忘却的血与泪的历史。真情实感更容易让学生充分懂得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英雄榜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当代青年而言,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青年人成长的道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开展英雄人物的专题授课,发挥英雄人物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学生为国家、为民族、为同胞而奋斗的真正的、纯粹的、坚定的信仰,铭记历史,牢记使命。

4.历史事件专题化

根据授课内容,打乱原有的章节体系,选取若干重点、难点、兴趣点设置专题,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增强专题的现实针对性,并通过对每部分的深入挖掘,提升专题的历史纵深感。在专题设置过程中,注重深邃的历史感与鲜明的时代性相统一,注重严肃的历史主题与活泼的叙事风格相统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比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节,设立大专题“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打乱枯燥乏味的章节顺序,针对教材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必须了解的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重组结构。接着设立“蓄谋已久:日本蓄谋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实施”“哀鸿遍野: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同仇敌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功过并存: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中流砥柱:共产党与抗日的敌后战场”“精神丰碑:东北抗日联军与抗联精神”“邪不压正:抗日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等七个子专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会更愿意去学、去听、去了解、去感悟。

从不同角度用专题授课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突出重点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式、面面俱到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学会“加减乘除”,突出教学重点,科学规划专题。专题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要求,更对改变学生散漫的学习态度,修正漫不经心的学习作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5.古今中外对比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对比和分析,寻找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重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此方法可以将历史知识化零为整,建立知识链接,使历史发展脉络更清晰,课程内容更具理论性和实用性。比如: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可以采取对比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进行讲解,方便学生了解外界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时候清政府如何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清楚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对比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知识,从而轻松驾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6.时事热点带入化

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某些相似性,能给学生一种启迪,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借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一味单纯地灌输枯燥的历史知识,应巧用时事热点迁移知识点。比如:从钓鱼岛问题引出中日甲午战争,思考为什么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结合疫情防控阻击战,谈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性、谈中国制度的优势、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授课过程中,挖掘历史教学的思政元素,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切实做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史料解读的多元化与家国同构的情感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抛出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以史明鉴,培养学生政治敏感度,端正自身的政治态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建设力量,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学生的青年时期特别是大学时代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担负着重大使命。从课程思政视角下重新对该门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将主导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为学生呈上既有价值又有趣味的课程盛宴,从而实现课程“从教学到教育”的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朝着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形式转向,让学生爱上读史、学史、懂史、悟史,最终构建起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模式,将“三全育人”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到实处,更好地完成铸造学生灵魂、培育红色人才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