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探伏冲之脉及其在推拿中的应用*

2022-02-15包安李华南张玮陈英英王海腾王金贵

天津中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冲脉循行脏腑

包安 ,李华南 ,张玮,陈英英 ,王海腾 ,王金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伏冲之脉,最早记载于《灵枢·百病始生》,是与冲脉密切相关的一条脉,然而由于其位置特殊,加之历代的认识和说法不一,增加了正确认识伏冲之脉和运用伏冲之脉治疗疾病的难度,因此临床中对伏冲之脉的应用少有涉及。推拿可通过手法作用于伏冲之脉实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目的进而防治疾病。因此,深入认识伏冲之脉是推动伏冲之脉在推拿及其他中医疗法中广泛应用的基础。

1 伏冲之脉名称

《灵枢·岁露论》中记载“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素问·疟论》曰:“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太素·邪传》载:“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又《针灸甲乙经》载:“二十二日入于脊内,注于太冲之脉”,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指出“太冲脉,新校正云:太素、甲乙,作伏冲”“伏膂之脉,岁露篇、病源。作伏冲,甲乙,作太冲。简按天真论,太冲之脉盛。甲乙、太素。作伏冲,知是太冲、伏冲、伏膂,皆一脉耳”[1]。可见,《素问》中的“太冲脉”“伏膂之脉”在《灵枢》《太素》《针灸甲乙经》中为“伏冲脉”“伏冲”,其所指相同。

有学者提出“伏冲之脉”实际为“太冲脉”,即冲脉,因“伏冲之脉”是由“冲之脉”俗讹而成[2]。俞樾曾指出“伏冲”应当为“冲”即“太冲”,《隶续》载“”字与“大”同音,而“大”的古字即为“太”,张揖在《广雅·释诂》中指出“太,大也”,因此“冲”即是“太冲”的意思,“伏冲之脉”即“太冲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载“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在《黄帝内经太素·寿限》中杨上善则作“二七天癸至,任脉通,伏冲脉盛”“七七,任脉虚,伏冲衰少”。

2 伏冲之脉的循行位置

综合分析历代医家有关伏冲之脉的认识,对于伏冲之脉位置及循经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冲脉学说与足少阴肾经学说。

2.1 冲脉学说 伏冲之脉属冲脉之学说被大部分学者所认同,认为伏冲之脉是冲脉所分布于脊内部位最深的部分。如《类经》中载“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研经言》中莫枚士亦指出:“冲脉之外行者但称冲,则其伏行者称伏冲。”冲脉之循行起于胞宫,下出会阴,其中上行支又分前后两支,前行支即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循前腹壁浅出,挟脐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而上行,散布于胸中,继续上行;其后行支则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内,即伏冲之脉。通过《灵枢·百病始生》中对虚邪由表及里传变过程的记载,“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指出虚邪中人,从皮肤而入,传自络脉,而经,而腧,而伏冲之脉,亦体现伏冲之脉为冲脉在脊骨的深部位置。

2.2 肾经学说 另有学者认为伏冲之脉为足少阴肾经的伏行部分。在《灵枢·动输》中记载,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然后循阴股内廉,入腘中,再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曰:“冲脉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股阴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前者伏行出于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以其伏行,故曰伏冲。”指出冲脉的下行支,出于腹气街后注入足少阴肾经,与其并行且合二为一,循大腿内侧后缘下行,斜进入腘窝,再沿小腿胫骨内侧,下行至足内踝后再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与足少阴相合入足下,另一只前行,斜入内踝,沿足背入于足大趾间[3]。此外,王冰亦指出“伏冲之脉者,谓膂筋之间,肾脉之伏行者也。肾之脉,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以其贯脊,又不正应行穴,但循膂伏行,故谓之伏膂脉[4]。”

3 伏冲之脉生理功能

《说文解字》指出“冲”合并“冲”与“衝”,而“冲”为冲撞、碰撞,亦有“冲,涌摇也”之意,引申为冲和、冲虚,即形容“动”之意;“衝”从行从重,引申为通道,有“交通要冲”之意,“衝脉”即大脉之意[5-6]。因此,“冲”形象反映了冲脉气血旺盛,通会于十二经脉,能够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作用。“伏”,司也,伺也,引申为隐伏[7],从伏冲之脉的循行来看,其可属于冲脉在脊内最深部位及足少阴肾经的伏行部分,因此具有冲脉及部分足少阴肾经的生理功能。

3.1 调节气血 伏冲之脉为冲脉分布于体腔深部上行的主干部分,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其既可输送气血于全身脏腑,又可四通八达于全身经络,正如张景岳所云冲脉:“循行上自头、下自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循腹上行可渗入诸阳经,循足下行可渗入三阴经,因此,伏冲之脉亦可蓄藏、调节、濡养全身气血经络。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加以贮存,而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予以补充,以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若邪气侵袭并留著于伏冲之脉时,影响其濡养、蓄藏气血经络功能,导致经脉中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周身上下腹背的疼痛而重的感觉。正如《灵枢·百病始生》言邪客冲脉可致体重身痛,《黄帝内经太素·邪论》言邪气“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指出伏冲之脉因寒邪结而不动时,不能灌渗营养经络,脉气不通而致积块,用手触按有跳动应手之感觉,当抬手后则觉有热气下行两股,如热水浇注一般。

3.2 调节脏腑 冲脉受十二经精血蓄藏、灌注,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背行于脊,可将气血充注于周身,营养五脏六腑,故亦为五脏六腑之海,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云:“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冲脉与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影响,冲脉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脾胃经气街输注气血于冲脉;肾居冲脉之下,为冲脉之根,冲脉又与足少阴肾经相合而循胫下行,使肾脉常动不休;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血肾精充足,则能够涵养冲脉[8]。同时,肾脏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络心。因此,伏冲之脉与五脏六腑相互为用,使五脏六腑能秉受其气血的温煦和濡润。

3.3 充养脑神 冲脉能够蓄藏全身经脉之精血,故为“血海”,又冲脉上行至头,可充养髓海,因而对头面五官起到“渗诸阳,灌诸精”的作用,补益脑髓,充养元神之府,以维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海论》载:“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佛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指出当血海不调,即伏冲之脉有余或不足时,会发生与神志相关的病证表现。同时,足少阴肾经“络心”,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因此,伏冲之脉对于调节脑部功能亦有独特作用。

4 伏冲之脉在推拿中的临床应用

推拿在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学科。其中,推拿对伏冲之脉十分重视,因推拿手法虽仅用于冲脉的伏冲之脉处,却可发挥以伏冲之脉调经络,以经络调脏腑,促使脏腑气机滋生和恢复的作用[9]。研究证实,冲脉的体腔段(气街到颃颡)分布于体腔内的血管主干,集中向五脏六腑发出动脉分支并输送血液,包括发自升主动脉的冠状动脉以支配心脏血供,腹主动脉发出的肾动脉支配肾脏血供,腹腔干支配肝、胆、脾、胃的血供等[10],通过手法按压腹主动脉能够使血液重新分配到体循环,从而影响下肢血流速度和头颈部动脉血液灌注[11-12]。因此,推拿手法对伏冲之脉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对体腔血管主干,如腹主动脉的部分阻断以使脏腑血液重新分配。

4.1 伤科疾病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累积损伤、闪挫创伤使血瘀闭阻,加之脏腑气血虚弱卫外不固,使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导致经络不通、筋脉失养。故此类疾病治疗原则为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补脾益肾。中医推拿通过对伏冲之脉的调节,畅通十二经脉气血,以缓解局部及远端四肢的疼痛不适。同时,肾经“贯脊属肾”,肾主骨生髓,通过刺激伏冲之脉调节肾所主骨、髓的生化功能,将精气灌注络脉,当手法作用于腹主动脉附近时,患者的腹部会有酸胀感,松手后则有温热感向腹部及双下肢放射,以促使气血周流全身[13]。

吴秋君等[14]采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气海、关元穴进而刺激伏冲之脉,治疗痰浊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的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推拿,促经气流通循行。牛琳等[15]采用推拿按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推拿手法调节冲脉、畅通十二经脉气血,能够明显升高患者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与舒张期末峰流速,改善患者疼痛、麻木及眩晕症状。另有研究证实应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将手法作用于患者腹主动脉附近,向脊柱和耻骨联合方向按压,至患者腰骶、腹部及双下肢出现痠胀、温热感,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直腿抬高试验高度[13]。

4.2 功能性内科疾病 功能性内科疾病的特点是通过现有临床医学检测手段,不能从组织结构上揭示疾病本质,此类疾病中医认为多因气血不和,后天失养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后天不能滋养先天之本,而致困倦乏力、心悸、腹胀、腹泻、月经不调等。中医推拿中的腹部推拿以伏冲之脉为施术部位激发冲脉精气,进而影响十二经脉,使气血充足,脉道通利来实现治疗目的[16]。

熊震坤等[17]采用腹部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先施以揉腹、运腹法以活气血,再重点施以按腹法,用左手的食、中、无名指平置于下脘穴,右手则斜放于左手食指、中指的侧面,以助左手之力,右手则微微着力于右面,随患者的呼气逐渐垂直向下按压刺激伏冲之脉,当按压至手下有明显腹主动脉搏动时停留片刻,待患者自觉“凉、热、麻、酸、痒、或腹内作响,或手微有鼓动”时起手,以调气活血,祛瘀痛络止痛,能够显著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AS)。另有研究证实腹部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中脘穴施用层按法,随患者的呼气徐徐着力,向耻骨联合和脊柱方向按压以刺激伏冲之脉,继而振奋元气及脏腑功能,交通心肾以改善精神状态[18]。有医者采用相同按腹法,结合抖法、横擦八髎穴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通过影响冲、任、督脉,进而发挥疏经通络、理气止痛,行气止痛以温养胃气的作用。

4.3 中枢系统疾病 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等是现在临床的常见疾病,属于中医“脏躁”“梅核气”“百合病”“不寐”等范畴,其病位在脑,亦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因肾精亏虚、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等而致。腹部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冲脉循行在腹部的伏冲之脉上,以含蓄气血,助脏腑气血运行,再加之补虚泻实的辨证施术,达到调和阴阳、神安自得的目的。

有学者采用腹部推拿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肾气亏虚,冲任两脉虚损,脏腑气血失衡,通过腹部推拿对冲脉在腹部穴位的刺激,调节冲、任、督脉及足少阴、足阳明经,益气活血补肾,充盈脑髓,同时重点采用腹部按法,使手法作用到腹主动脉或其分支动脉,通过对血管的压迫暂时阻滞气血,使气血呈蓄藏于上、空于下的状态,当手离开作用部位时近心端血液会以超过正常血流量的动能流向远心端,以改善肾脏及其他脏器的微循环[19]。王毓岩等[20]认为不寐为脏腑气血失和,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致神难安,通过按腹法作用于伏冲之脉及冲脉在腹部的常用穴位,调节冲脉的同时,亦可调节与其挟脐上行的足少阴肾经经气、会于气街的足阳明胃经经气,先天与后天同调,可起到调补气血,固肾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

5 结论

对伏冲之脉的不同认识,表明古人对于伏冲之脉的认识是经过长期不断的临床实践、理论探讨而逐步完善、深化所形成。广义来讲,伏冲之脉指的就是冲脉,而细探其义则是古人对冲脉循行特点、形态特点、生理功能特点,以及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的密切关系等角度的不同认识,如特指行于脊内、行于深处之冲脉上行支,足少阴肾经的伏行部分。因此,伏冲是对冲脉形象、全面的概括,体现了古人对经脉学说认识的早期面貌。

对于伏冲之脉,因不同古籍具有不同的描述,诸家不一,以至于至今在临床上,面对疾病时不知从何处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而且相较于经络理论体系中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无论在临床应用角度还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没有被深度挖掘,因此对于伏冲之脉的应用较为有限。

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对伏冲之脉具有独特的认知体系,特别是腹部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伏冲之脉,以起到激发冲脉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的作用,从而实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目的。因此中医推拿的主治病症较为广泛,包括内科、伤科、脑病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医推拿从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一定的伏冲之脉应用经验,证实伏冲之脉的重要理论价值,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伏冲之脉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仍需要对古代文献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伏冲之脉在中医推拿中的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冲脉循行脏腑
中医名言拾粹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
督脉循行考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