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利簋和何尊看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2022-02-15王逸雨

西部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周武王牧野铭文

王逸雨

一、从利簋看西周政权的建立

(一)利簋主人的历史背景

既然被考古学家称为“利簋”,这件精美青铜器的主人名自然是“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和西周初年,冶炼铁的技术还未曾问世[1],青铜就是备受推崇的贵重金属[2],几乎与今天的黄金等价。

可是,当时“利”只是身居“有事”一职,也没有任何史料证据证明“利”属于西周的王族“姬氏”一族,铭文显示“利”的祖先是“檀公”,而并非是周人公认的共同始祖“后稷”[3],所以笔者合理推测,“利”应该只是其他部族的成员,在周族的军队中担任官吏。

在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仔细翻译后发现,文物的主人“利”正因为参与了当时的一场重大战争,才获得了周武王赏赐,“利”因此得到超乎自己阶级的奖励,并将青铜等金属熔化铸造为青铜器,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檀公”,就是今日华夏的国宝——利簋。

(二)利簋的铭文释义

利簋的珍贵之处有二:

其一,在于精美的青铜器铸造工业,笔者虽然不是设计学和美术学专业,却也能看出利簋形象的庄重与威严,画像栩栩如生,图形工整流畅,可见其铸造技艺之高超。

其二,在于利簋内部铭刻的四行金文。根据翻译,在时间节点上有些争议,人物与地点却是确凿无疑的。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

从“武王”的谥号可明确得知,“利”所参与的灭国战争,正是“牧野之战”。而牧野之战开始的具体年份不明,只知是“甲子日”的早晨。作者指出了当日显著的天文现象——“岁星当空”。“岁星”应为木星[4]。战争的进度也非常迅速,“克昏夙有商”,“克昏”是指一天的黄昏,可见周军大胜,势如破竹。“辛未,王在阑师”,“辛未”是干支中的一个,排序在第八位置,与战争开始的“甲子”正好相差一周的时间,即七天之后周武王到达驻军之地,赏赐给“利”参与战争的奖励。

(三)利簋铭文的重要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①[5],对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6]之前的史料模糊不清的历史时期进行科学研究。在利簋这件国之重器没有重见天日之前,关于商周之交的“牧野之战”②的年代考据是存在巨大疑点的,由于商朝灭亡时缺乏可信史料。例如,《尚书·周书》中的《牧誓》一篇,是这样写的: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尚书·周书·牧誓》[7]

这段史料详细地记录了周武王的誓言,但是《尚书》本身是后人编纂,还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③[8]中彻底散佚过一次,后东晋时梅赜献给朝廷《古文尚书》,但宋朝之后,一直有学者认定为伪作[9],这使得这段史料难以被辨别是否是后人托名而作,难以成为牧野之战存在的决定性证据。而《诗经》虽然也有记录相关诗篇,但其属于文学创作,并不能直接作为确切史料。《史记》虽为信史,但是距离西周初期依据年代久远,以秦朝焚书坑儒后书籍散佚严重的情况[10],很难得到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

而利簋的出土却给予了史书记录一个明确的旁证,利簋底部四行铭文证实了牧野之战的存在,并记录了战争开始当日的天象,在天文学领域为考证牧野之战的年代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重要依据。

(四)从利簋铭文反映出的当时的历史情况

利簋的铭文作为第一手历史研究资料,内容简短,但笔者认为,可以反映出周朝初年的三个历史情况。

其一,反映出了周朝初年军事力量的强大。

“克昏夙有商”的释义为到黄昏就拥有了商朝的城池,说明周朝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据《诗经·大明》称: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诗经·大明》[11]

说明商朝军队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太史公在《史记·周本纪》中则记载商军为: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

——《史记·周本纪》[12]75

虽然详细的商朝军队人数众说纷纭,但人数一定不会太少。周军以偏远诸侯之军挑战雄踞中原之大国,却仅仅使用一天便将商军击败,这是周朝初期军事能力的体现,更是日后周朝建立之后,拱卫都城的禁卫军——宗周六师成立的基础。

其二,反映出了周初赏罚制度。

周朝最伟大的制度是周公“制礼作乐”,正式奠定了影响至今的礼乐制度[13],一方面是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社会。“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意为周武王在阑地犒劳军队,对于在牧野之战中立功的“利”,给予了非常贵重的青铜赏赐。“利”得到昂贵材料,不是铸造为铜币,却铸造成了既为供奉祖先之祭物,又为体现自身地位的重要礼器——鼎[14]。这说明了周朝虽然仍处于奴隶制社会,但是“礼”的贯彻已经深入军事与政治的方方面面。与殷商的重鬼神,祭祀杀人的情况相比,周朝的统治阶级在入主中原之时,就怀有“礼”的治理理念,是一大进步。

其三,反映出了西周初年的天文学水平。

西周初年的天文学已经到达了很高的水平。商朝时人们已经学会观察天文,并在甲骨文上刻下日蚀等天文现象的记录[15]。经过五百多年天文学的发展,在西周初年,已经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铭文中的“甲子”和“辛未”就是明证。此外,人们对“岁鼎”等行星的动作轨迹也有了记录,并将行星的运动规律最为时间节点来记录大事件,这是上古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并在往后的岁月里沉淀下来,成为历史的瑰宝。

二、从何尊看西周政权的巩固

(一)何尊主人的历史背景

何尊的主人是西周初年的贵族“何”。与“利”出身无可稽考不同的是,何尊的主人却是铭文明确的“宗小子”,即为周王室的宗室子弟,比“利”的社会地位要高出不少。而且通过“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可知“何”被周武王亲自训诫。“‘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则可以看出“何”的父亲追随周文王并得到重用。综上所述,笔者因此推断,“何”与亲身参与战争获得军功的“利”迥然不同,属于周王朝的统治阶级。

(二)何尊的铭文释义

经上千年岁月,何尊的铭文在一定程度上有破损。但是时间地点与内容却没有利簋那么大的分歧与争议。

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何尊·铭文》

从“武王”和“成周”以及“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可知,这是牧野之战之后,西周正式建立时的事。此时西周虽然定都今陕西境内的“宗周”,但是周武王在短暂的在位时间内,仍然定下了周朝天下的宏图伟略——在东方修建第二个都城,即为“成周”,又称“洛邑”。“礼福在天”则说明了周王室已经确定了“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与商朝的崇拜鬼神截然不同。“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的意思是,周成王夸耀了“何”父亲的功绩,揭示了“何”作为功臣之后,宗室之子的双重身份。“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体现了周成王因为“何”的尊贵身份和父辈功劳而赏赐钱财。“何”把这件大事也写作铭文铸造在了青铜器上,流传至今。

(三)何尊铭文的重要意义

西周末年的“共和行政”④在中国历史纪年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的纪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在这之前的西周历史很难界定时间与重要事件的关系,必须借助历史文献或文物实物进行推断。历史文献可信度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历史文物却能通过碳14测试来辨别真伪,是最强有力的证据。

何尊的铭文虽短,却包含了巨大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西周的东部首都——“成周”的记录。成周是否在武王时期建立,一直是众多历史学家争议的焦点。例如马承源先生,就在《有关周初史实的几个问题》[16]中提出武王在位期间已经营造了远在东方的都城,王晖先生在《周武王东都选址考辨》[17]中也认为武王建造过成周,并认为遗址应在阳翟钧台附近。而赵光贤先生认为武王仅有营建洛邑的规划,并没有付诸实践。根据何尊的铭文开头“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和“在四月丙戌”,意为“成王五年四月”,“王开始营造成周”。周成王是武王之子,周武王姬发在平定中原后只在位三年就溘然长逝,成王年幼登基,周公代为执政。笔者依据何尊的铭文推断,赵光贤先生的观点更为接近历史,笔者总结的原因有二:

其一,西周初年,最主要的冶炼金属是青铜,铁元素很难被锻炼与提纯,铁器农具工具等更是要到春秋晚期才会应用到实际生产去。况且人口稀少,中原大部分原住民,还是殷商旧民和战争奴隶,周族人民在西周初年大多居住在岐山附近的故地。在这种生产力情况下,在三年内建成一个体量能成为都城的城市,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体说来:古代东方各国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是铜器时代的生产力(到了铁器时代,这种奴隶制社会已逐渐没落,虽然奴隶经济还可能有发展,可是危机严重,封建制关系已在兴起),生产工具许多还是木石制的,铜制工具不能很普遍的应用的生产上。”[18]

其二,中原地区的不稳定性。在周成王统治期间,距离镐京遥远的东方之地,发生了一场震动国家的叛乱——“三监之乱”⑤[12]76。被派去看管监视纣王之子武庚和其他殷商遗民的诸侯管叔,蔡叔,霍叔为了反对周公摄政,勾结商人发动反叛。

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19]

为了平定叛乱,摄政的周公不得不亲自挥师东进,花费了整整三年才平定叛乱。如此不稳定的政治环境,是难以保持稳定的建设进程的。

(四)从何尊铭文反映出的当时的历史情况

西周王朝要巩固政权,是决不能放弃广袤的中原而龟缩在西岐一地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中心必须向东方移动。成周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扩张西周王朝对中原、山东和江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和监视殷商在中原之地的旧民[20]。要知道,西周初年,由于周人对中原统治力薄弱的缘故,周武王几乎到了“夜不能寐”的境地。

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史记·周本纪》[12]77

对此,周公旦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苦心经营成周,据蔡运章先生认为:“成周城坐西朝东,宫城位于郭城西南隅。”[21]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西周时代,已经是工程量巨大的基础建设了。除了建筑城郭之外,军事建设也不曾落下,成周八师就是护卫成周,威慑东方的重要武装力量。

东尸(夷)大反,白(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市(夷)

——西周·《小臣簋·铭文》

成周八师是用来弹压叛乱、征讨外族的。而西周原本的都城宗周,也不过只有“宗周六师”等六支军队。对比之下,便知统治者们对成周的重视。

西周末年,周幽王死于犬戎和申侯的勾结⑥之后,周平王面对废墟一片的宗周和西岐,只得被诸侯拱卫着往东方迁徙,定都成周,为姬氏周朝延续了数百年,是为东周。

注 释:

①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中国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

②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③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

④共和行政:又称周召(shao)共和,?倓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⑤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是西周初期分封于商王畿地区周围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

⑥犬戎与申侯勾结:周幽王继位后,政治上倒行逆施,引起王室内部两种势力的斗争。申侯为宣王中兴时代的重臣,当幽王统治弄得上下交怨、危机四伏时,申侯便勾引盘踞汧陇地区的犬戎入侵。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覆灭。

猜你喜欢

周武王牧野铭文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武王伐纣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奴隶倒戈
难忘的消防演习
夔膚簠铭文读笺
壶铭文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