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2-02-15满梅艳
满梅艳 赵 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北京冬奥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锻造出的精神结晶,是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缺少不了对北京冬奥精神宣传讲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更加深入地挖掘这一精神的丰富意蕴和思想内涵,把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定信心传递给青少年,增强他们对建设体育强国梦的使命感责任感。
一、北京冬奥精神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一)实践元素:北京冬奥精神的形成缘于党领导下的体育强国实践
北京冬奥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开展体育强国建设中形成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全球交织的形势下,党中央统一指挥办奥工作,各地政府一体实施防疫举措,全面统筹与协调赛事相关的工作,发挥各领域协同工作效力。保障赛事期间各项重大事务得到高效协同和有序推动,确保赛事活动的顺利举行。面对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在全面科学分析国内外复杂形势特别是疫情影响基础上,作出“顺利举办即成功”的科学判断,提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能够实践这些要求,形成迎难而上的北京冬奥精神,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以行动践行了“急难险重任务,我在第一线”的誓言,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中国能够在特殊时期精彩地完成各项冬奥会赛事,一方面,充分考虑疫情期间面临的特殊困难并采取了有效的防疫办法,全体工作人员和运动员都非常配合相应的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化创新手段增加了这次盛会的科技感与历史感。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主心骨,党员是实现我们伟大工程的先锋队,全体人民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主力军。冰雪强国的实践再次证明只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建设事业,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办成我们想办的任何事情。
(二)精神元素:北京冬奥精神的塑造源于中国精神的新时代诠释
北京冬奥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彰显,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众多奥运健儿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勇于挑战、奋力拼搏、追求卓越、敢于亮剑的精神品质。广大冬奥会志愿服务者,在党中央心怀“国之大者”的指导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其中不乏中国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奥运的成功举办增强了年轻学子们对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使命感,提升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文化和奥运精神的融合,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开放、互助、担当、友爱、自信的中国,中国张开怀抱欢迎各国友人来华。在全球疫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以不怕艰险勇于向前的英雄气概,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确保了冬奥赛事安全顺利举办。可以说,通过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凝练和升华了中国人民身上带有的担当奉献、命运与共,顽强拼搏、尊重科学等品格,凝聚和铸就了新时代的北京冬奥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三)理想元素:北京冬奥精神的汇聚饱含对新时代美好生活追求
中国人民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伟大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2]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顺利进行,无数中华儿女在赛场内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因为他们在奥运中看到了未来工作生活是充满美好希望的。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盛事中得到了升华,普通人在平凡的干事创业中成就不凡,这便是奋斗的本质,也是奋斗的价值追求。天行健,自强不息的君子与弘毅之士担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在备战冬奥的过程中,中国运动员以为国争光为己任、在训练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超越自我,精益求精,细微到每一个动作,教练员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不断提高训练和比赛水平,为实现冰雪强国梦而努力。在冬奥比赛中,中国参赛队伍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勇气,实现了运动与精神文明的双超越,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伟大奋斗精神。北京冬奥会所传达的奋进拼搏精神,感染着全中国青少年们,激励着中国人民以十足的拼搏劲头,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全力冲刺,每一位中国人追寻理想和梦想的奋斗力量,最终将汇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巨大合力。
二、北京冬奥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
(一)北京冬奥精神充分展现了体育强国建设成果,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与时代自信
北京冬奥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北京冬奥精神同中学思政课教学结合,一方面,应讲清冬奥筹办的复杂环境,面对国际局势多变、新冠疫情频发、经济下行等复杂条件,承办冬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非凡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在重大挑战面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坚实的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在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集中全体人民的创造力量,汇聚中华各民族的共识,调动一切有益因素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持,进而激发青少年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与胜利举办介绍,讲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但要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事体育活动的蓬勃精神面貌,更要全面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的诸多成果。其中,需要侧重挖掘冬奥会所体现的诸多时代创新元素,充分彰显中国人聪敏智慧与创新精神。从而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时代的伟大创举和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其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北京冬奥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养成优秀精神品质
北京冬奥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党、务实敬业、顽强拼搏、奉献友爱的精神面貌。推进北京冬奥精神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应给青少年学生讲好冬奥健儿的故事、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加深青少年学生胸怀祖国的爱国情怀。要结合北京冬奥精神的价值理念,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形成的基础,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价值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青少年学生要在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要结合冬奥会建设者、办赛人员、赛会服务保障人员、医疗防疫人员等身边奋力拼搏的点滴故事,讲述他们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了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的勤劳奉献,从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走好人生道路。在比赛期间发生的动人故事,教师可以用短视频剪辑回放的形式,穿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中,要把广大运动员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贯彻到北京冬奥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学习中,使广大青少年爱上冰雪体育运动,勤于锻炼,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做志向高远、本领过硬、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三)北京冬奥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交融交织,为青少年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提供新载体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3]通过讲好北京冬奥精神给广大青少年学生讲好中华文化,有四个方面着力点:一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二是“人民至上,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三是秉持文化传统,寻求形式创新。四是简约空灵浪漫,突破艺术创新。同时要讲清楚冬奥会、冬残奥会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如北京冬奥会的冰墩墩是以中国国宝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冬残奥会雪容融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的奥运理念;中华传统美食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这两个吉祥物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得到广大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也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欢。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不仅喜欢吉祥物的可爱,更欣赏它们身上传递出的文化感、艺术感。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展现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元素,是对中国文化的生动诠释,其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情怀,团结、友爱、平等的遵循,和谐和平的追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和合共生的生动局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四)北京冬奥精神充分契合了五大发展理念,讲好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在冬奥会上的体现。要将办奥理念融入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教学内容中进行阐释。要结合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建设与生态文明理念来讲好绿色冬奥,讲清中国工业的发展进步,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优越性。要结合“冰雪运动是3亿人共同参与的运动”来讲好冰雪运动带给中国人民的活力与动力,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中国正在向一个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冰雪运动带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共享办奥”理念最直观的体现。要结合“冰丝带”设计与建设理念,讲清冬奥会彰显的开放之带、合作之带、友谊之带。外商、外籍技术人员、外籍教练、境外转播商和媒体记者如约而至、如期而至,深深印上了开放办奥的理念。开放办奥,加强了中外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底蕴的交流,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形象。要结合廉洁办奥理念,讲好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水立方”变成“冰立方”是世界上首个水上功能与冰上功能自由切换的场馆,“双奥之城”体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把冬奥会、冬残奥会传递的思想交流声音不断传递给广大的青少年,让他们学习并了解办会中所体现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三、北京冬奥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设置多样化课程
将冬奥会教育元素转化为课程元素,并不是单独开设一门“冬奥课”,而是将冬奥会的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制订科学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冬奥会教育元素融入中学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与教材体系。一是课程渠道多样化。思政教育为主,体育、语文课程为辅,将冬奥会的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在中学不同阶段的语言文化、思想品德、政治制度、历史发展等课程中,充分发挥冬奥会资源的全方位育人价值。二是课程形式多元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班级授课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线上课与文本课相结合,反思性课程与对话性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课后服务、延时服务等渠道,利用冬奥知识竞赛、冬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冬奥榜样宣讲等活动,将冬奥会的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三是课程安排科学化。以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原则,设计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的特色化课程活动,根据不同阶段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结合理论课程整体系统推进冬奥会的教育教学。
(二)增加多样教学形式
在冬奥会的教育元素进教材基础上,转变单一的思政内容呈现形式,采用多样化方式呈现冬奥会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科学确定教育目标,合理设计内容、途径、方法,使冬奥价值理念逐步深入、前后衔接,推进冬奥会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将冬奥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融合。将冬奥设计元素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讲授式教学方法,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熏陶,实现价值、人文教育两位一体的统一。二是区分各阶段的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增强不同阶段内容的育人价值。将冬奥会筹建、建设、闭幕形成的价值理念融入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设计辅助性学习材料,借冬奥盛事阐明中国的举国体制为办大事、成大业所带来的强有力的支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三是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冬奥会教育元素。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冬奥会、冬残奥会宣传会等,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成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宣传大使,引导冬奥会志愿者、参与者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以实际案例传播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奉献的感人精神,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体会冬奥会的价值与意义,在情感共鸣中受到教育。
(三)充分整合多方资源
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协作,建立冬奥会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发挥资源合力,使冬奥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一是优化师资队伍配置,建立健全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各地区和学校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情况,最大化地调配冬奥资源。比如,积极引进冰雪运动员、社会机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为思政课教学、健康育人活动开展注入新活力。邀请奥运冠军进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组织学生参观奥运场馆,感受“双奥之城”独特魅力,是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展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道路上的重要界碑,冰雪爱好者进校园进行公益性辅助教育教学。二是冬奥会资源与教育资源融合,建立健全学校、奥运场馆、社会机构互相协助育人的机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冬奥会教育资源转化的专项投入,使北京冬奥精神蕴含的教育元素,入学校,入课堂、入社会,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三是合理调配资源,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向偏远乡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通过一对一帮扶、师生交换学习、场馆借用等方式,使偏远地区和学校的师生能够接触、运用冬奥会的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推进由冬奥会产生的教育资源的更加有效且更为公平的配置。
结语
冬奥精神蕴含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要将这些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及时转化为育人素材,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冬奥会为我们讲好新时代的思政故事提供了绝佳的育人元素,要充分利用好北京冬奥会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持续熏陶中成长,从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当前中学思政教学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实践教学为重要补充,将冬奥精神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用鲜活的冬奥故事感染学生,用伟大的北京冬奥精神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使青少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