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以“千鹤妇女精神”为例

2022-02-15

西部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妇女思政精神

林 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1]。高校课程思政不应是西方理论的“搬运工”,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独特意蕴的课程思政应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应有之意。因此地方文化进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部署,同时也因其在地性和原生性的先天优势为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为时任建德县妇联主任胡采薇到千鹤蹲点所写的一篇题为《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调查报告上作出长达512字的批示,其中提到“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浙江建德县的经验,一切合作社都可以采用”。如今,60多年过去了,“千鹤妇女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引领当代人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本文旨在探索新时代下“千鹤妇女精神”作为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挑战以及实践路径,一方面开辟其传承和弘扬的新渠道,另一方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培育时代新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学界关于“千鹤妇女精神”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中搜索词条“千鹤妇女”和“千鹤妇女精神”仅有6条结果,其中大多为报刊文章,作者基本来自妇女报刊和市妇联等妇女组织,以及具有“建德经验”的人大常委委员。例如,姚改改、董琴《“千鹤妇女文化”在乡村振兴中闪耀》(2018)以介绍性的描述,结合对相关人士的采访关注千鹤村的妇女典型和妇女元素;童定干在《传承“千鹤妇女精神”助力实现乡村振兴》(2018)中以时任当地市委书记的角度论述“千鹤妇女精神”对当地乡村振兴建设实践提供的启示和基本村情、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千鹤妇女精神”焕发新生机》(2018)文章中介绍了千鹤妇女和村干部打造的美丽乡村,重点宣传了作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妇女创业代表;楼倻捷在《妇女思想政治引领的“杭州探索”》(2018)中则从三个方面详述了杭州市妇联围绕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做出的探索实践;省发改委周丹的《重回千鹤四题》(2019)中从千鹤所在的外部环境包括梅城古城复兴、乡镇编制发展规划和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几方面探讨了千鹤的发展路径。

其次,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以来,国内学者针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大多数关注的焦点在于对“课程思政”新概念的解读以及对某一门课的个案分析。例如,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2017)结合上海德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路径;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2018)将课程思政理念和教学改革实践在案例课程中具体化;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2018)从理念、内涵和体系三方面辨析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上述研究中鲜少出现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而在关注地方文化与高校教育的理论成果中大多数学者探讨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的建议,如张勇《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解读》(2017)就地方高校在人文教育中如何融入地方文化给出了策略性建议等;吴珩、付丽《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进高校的现实意义——以黑龙江大学为例》(2014)就该主题开展了地方高校的个案研究等。仅有少数学者如王倩《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2022)等逐渐开始关注地方文化与高校专业课程的结合。

在知网外文和Library Genesis2M等国外学术数据库中搜索“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相关词条发现:一方面尚未有与“千鹤妇女精神”相关的研究;另一方面关于课程思政的文章中有一部分学者关注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如LIN CHEN等“Thinking on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Human Parasitology teaching”(2019)结合医学基础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在已学教育中的实施路径。另一部分学者着重探索新技术在课程思政领域的应用,如PAN YIHUI,TU KEQIN在“Method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Network Environment”(2011)探讨网络对高校政治教育的影响;YUTING WANG的“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mobi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rminal”(2020)研究移动人工智能终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研究对象和内容较为集中,主要关注“千鹤妇女精神”的内涵解读和结合所在地外部环境的改革路径,以及高校课程思政的概念解析和教学实践个案,缺乏将地方文化特色融于高校课程思政的跨学科创新。(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关于“千鹤妇女精神”的研究主要以描述性介绍性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梳理和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重在解决上述问题,拟在挖掘“千鹤妇女精神”的价值内涵基础上,探寻将地方文化特色融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对后续的研究者有所助力。

二、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千鹤妇女精神”作为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既能成为高校课程思政鲜活不断的“水源”,又能通过融入高校思政建设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得到不断发展和传承。两者在互动中相融,并实现协同发展。

(一)有利于开辟传承和弘扬“千鹤妇女精神”的新渠道

高校课程思政活动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是传承和弘扬“千鹤妇女精神”的良好渠道。而“千鹤妇女精神”作为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论断的思想来源和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内容的最佳选择。教育是传承手段,高校课程思政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助于“千鹤妇女精神”永不褪色并焕发新的生机,同时通过地方特色精神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思政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不是单单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德育[3]。以课程为载体,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即可以更好地、更接地气地实现师生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同频共振,又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效推动高校思政体系的创新发展。

(三)有利于培育具备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的时代新人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深切期望。而“千鹤妇女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中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是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精神品质的有效素材和资源。通过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感染和依托课程的生动展示,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领会习得精神,承担起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和使命,从而赋予这种精神以新的时代意义[5]。

三、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为“千鹤妇女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必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外部挑战

“千鹤妇女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断迭代更新的多元娱乐文化影响主流红色文化传播;其次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下伴生的金钱至上和利己主义等对价值观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是日益改善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易让年轻人安于现状,客观上削弱艰苦奋斗的动力和挑战自我的意志力[6]。

(二)内部挑战

“千鹤妇女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内部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方式的局限性。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仍是思政课,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导致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教育客体对主旋律文化的接受和吸收,影响红色精神融入的深度;另一方面是教育渠道的单一性。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还是在课堂教学,缺乏对课外实践和第二课堂的充分利用,从而限制了红色文化融入的广度[7]。

四、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决定了将“千鹤妇女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首先,应用好课堂主阵地,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领会精神的发展历程;其次,应融合隐性教育空间,使学生感悟精神的丰富内涵;再次,应运用新媒体平台,使精神在学生熟悉的网络空间广泛传播;最后,应结合课外实践活动,使精神在实践中强化并习得。

(一)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领会“千鹤妇女精神”

一方面,结合课程内容,发挥教师主体功能,激发主体自觉意识,在做好主体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现有课程的相关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另一方面,推进专门教材的编纂工作,丰富课程思政内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真正领会“千鹤妇女精神”的历史和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感悟“千鹤妇女精神”

应充分实现课堂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融合,以对口基地建设、地方文化进校园等方式做好价值观宣传和培育,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感悟“千鹤妇女精神”。

(三)融入新型载体,更好地传播“千鹤妇女精神”

新时代微媒体深受学生接受和喜爱。应运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和直播等网络新载体,以生活化的语言、精简化的篇幅和多样化的方式适应新时代网络传播的要求,做好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和网络人才培训,营造风清气正且有趣入心的“千鹤妇女精神”传播空间[8]。

(四)融入课外实践,培育“千鹤妇女精神”接班人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依托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实践和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形成主流文化学习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通过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精神习得的效果,真正践行“千鹤妇女精神”的光荣传统,成为继承和弘扬的接班人[9]。

结语

基于将“千鹤妇女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内涵梳理,本文对融入将要面临的内在和外在挑战进行合理判析,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参考性实施路径,以期为现有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并与之形成共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助力于地方红色文化传承结合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跨学科创新,同时探索以“千鹤妇女精神”为例的地方文化融入校园的新路径。但要真正检验融入路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必须在保持和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融入的各环节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因此笔者对提出的实践路径还需结合本校特点,通过后期系统性的抽样调查、访谈和问卷及最后评估结论的方法获取路径实施的相关数据,从而得出路径实施和调整的科学依据。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进高校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妇女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