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三重逻辑

2022-02-15孟凡丽周贝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定位学科

孟凡丽,周贝贝,2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河北经贸大学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学科定位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就是把某个学科放到一定的学科背景中,考察它在这个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揭示该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向”(1)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7期。。关于学科定位问题,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以来便存在,并探讨、争鸣至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重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元问题”,不仅是把握时代大势,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更是回应时代需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之意。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从历史、现实和实践的三重逻辑整体视域出发,在历史逻辑中追溯学科定位的渊源问题,在现实逻辑中剖析学科定位的当前问题,在实践逻辑中探究学科定位的路径问题,以此构建符合逻辑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体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历史逻辑

“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问题亦是如此。唯有掌握学科演进过程,找准问题产生之源,才能全面洞察学科定位的学术动向,明晰学科定位原则,为解决“元问题”提供逻辑前提。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跨越新时期与新时代两个大时段。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师范院校中便设置了“政治教育专业”,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国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与学科化建设进程。教育部于1984年印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创立的标志文件。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正式启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第二学位的建设。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又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决定从1988年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随着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整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我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点在1996年获批,而后该学科在1997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次调整,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至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75页。。国家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配套建设,相继出台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问题溯源

在近40年的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但建立起完备的本(含第二学位)、硕、博一体化的专业体系、学位体系和学历体系,而且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直属”行列,成绩显著。然而,在学科大发展的背后存在两个短板。一方面体现为学科发展过于跨越。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到198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再到1996年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落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用了12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本科(含第二学位)到硕士再到博士学位体系的建立。由于学科发展过于快速,学科建设的自我省视不够,学科理论、学科性质、学科边界等学科体系建构进度与理论解释力度并没有跟上学科发展速度,无形中降低了学科的自我阐释能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科归属变化过于频繁。从本科专业的归属演变来看,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立初期并没有学科归属,直到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颁布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类别之下,1993年调整至“教育学”门类下“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类别,1998年、2012年又分别调整为“法学”门类下“政治学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类别。从研究生专业的归属演变来看,自1990年、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到2005年《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印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一直归属“法学”学科门类,但其作为二级学科却经历了从归属“政治学”一级学科到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变化。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先后经历了共计7次的学科归属变化。鉴于学科发展不独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建立之前,其理论知识和方法范畴往往包含于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体系之中,当从以上学科的知识体系分化出来,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时,必然带有之前学科的痕迹。加之学科归属变化频繁,客观上影响了外界对学科内涵的透彻理解,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元问题”争议埋下伏笔。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学术动向

学界争鸣是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初期,学界主要存在“学科科学说”和“学科存疑说”两种观点。持“学科科学说”观点的学者多从分析学科性质(4)张贵仁、蔡仁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4期。、诠释学科产生的客观必然性(5)童芍素:《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基本问题》,《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构建科学体系(6)孙国栋、云月华:《关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体系的设想》,《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等视角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但也有持“学科存疑说”的不同意见。鉴于当时的学科体系尚未健全,“从普遍反映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科学,存疑还不少,可以说尚未为社会所接受和承认”(7)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后经20余年的发展,学科依次归属为教育学、法学学科门类,学术界的论争点逐渐转向“二级学科说”。虽然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二级学科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政策出台促成这一新定位成为学界主流认识,但仍存在诸多争论。例如,在“知识借鉴”方面,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可说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8)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42页。;在“学科交叉”方面,秦在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9)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同时,关于定位标准,学者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例如,张耀灿认为,要正确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高校服务与为社会服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10)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7期。;沈壮海认为,“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还应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含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11)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1期。;白显良前后三次撰文,分别从“三位一体”综合视野(12)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5期。、人才培养视野(13)白显良:《人才培养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学科历史发展视野(14)白显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回顾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5期。判定学科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学科定位的问题探讨依旧继续,杨晓慧、邱伟光、孙其昂等学者分别从社会实践条件(15)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历史现实对象方位(16)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年第5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第2期。等角度进一步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问题。与此同时,“一级学科说”在学术界的“论争”中逐渐发声,部分学者趋于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级学科属性。例如,孙其昂曾连发两篇文章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以且应当定位为一级学科(18)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化与学科定位》,《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并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级学科来建设(19)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张澍军则更为具体地提出,“目前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一级学科的时机、条件业已成熟,应设置为法学 (03)门类下的第七个一级学科 (0307),以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20)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学习习近平两次重要讲话的一些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7期。。截至目前,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特性与研究者的“各抒己见”,学界持续近40年的大讨论并未解决学科定位的共识问题,围绕该“元问题”的探讨作为一种论争式学术现象仍然存在。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论争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呈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正如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问题的论争一样,虽然多年的论争终未达成学科定位的共识,但是学界的“百家争鸣”深化了对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学科关系等定位要素的考究,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奠定厚实研究基础的同时,从学理与实践角度提供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问题的启示,即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人类认知规律,明确定位原则,为学科定位确定执行标准。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探赜学科建设潜在问题和预测学科定位发展趋势的战略高度考量,遵循“四项原则”,实现“四个相统一”。一是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实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严把政治关,以党的全面领导和统筹指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科建设与服务治国理政结合起来,在恪守学科职责、挖掘学科潜能的实践中彰显学科时代特色,开拓学科发展新局面。二是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原则,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精准定位学科自身在整个时代发展中的所处角色,在与时代融合发展中坚守学科品质和学科意识,呼应时代主题,回应时代难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中着力提升学科生命力和创造力,并将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学科力量。三是以承前启后为过程原则,实现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考量学科定位要将学科发展置于与历史、现实的互动中,尊重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不可割裂学科发展史上生成的学术系统,在直面历史问题、批判继承经验的同时,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缝衔接。四是以体系建设为旨归原则,实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不是空洞的框架形式,而是内容充实的实体建构。因此,要规范学科建设,凸显学科特色,构筑结构完整的学科定位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8页。新时代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问题提供了新契机。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上因学科内部架构关系至今没有理顺而造成的根本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新的现实问题,成为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挑战因素。

(一)学科理论架构不够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领有待提升

学科理论是学科基础与灵魂的体现。随着重点马院、重点学科、重点课题等关系学科建设的项目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平台更加多元,然而关乎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仍是薄弱环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学科归属反复变化的历史背景,在混合添加关联学科理论元素的同时,没有将众学科之长全部转化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忽略了独立且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万能论”与“无用论”的错误评判制造了空间。同时,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与文化渗透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中,亟须进一步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领能力,具体显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本领不足。新时代世情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凝心聚力、筑牢共同思想基础的学科武器,但在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正面交锋”中,其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的理论力量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不能完全将理论力量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动群众的强大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本领不足。面对国际社会日趋激烈的意识形态之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应成为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的前沿学科。然而,由于学科理论体系不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解读和诠释不够彻底和深刻。因此,如何提升理论创新,赢得话语主动权和主导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二)学科使命指向不够明确,满足新时代新需求的能力有待强化

学科使命是学科本质与功能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畴内实践性最强的学科,更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极具时代敏感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学科建设要与践履时代使命相统一。反观现实,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新时代的中国不但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未能同步吸收和转化国家发展的巨大优势,与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学科能力存在差距。同时,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9页。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蕴含的社会动能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解决新矛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尤其在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待强化其学科使命。此外,在“大思政”理念的生成与主导中,如何通过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337页。,并主动融入“中国梦”伟大实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的演进中亟待解答的课题。质言之,由于学科建设缺乏对规律过程和运作机理的全方位掌握,在限制学科使命践履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科特色、学科风格和学科气派的彰显,致使学科发展无法深度嵌入新时代新要求的“双新格局”,“破题”与“解题”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学科边界划分不够清晰,加速学科意识泛化的趋势有待遏止

学科边界是学科机理与界域的体现。学科边界构成了学科的研究主体界域,同时观照着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学科边界的“内在模糊机理”不但限制了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的明晰,而且催生了学科意识的“外部泛化表征”。从学科边界的“内在模糊机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问题因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学科边界模糊、研究对象分散、学科特性欠缺”现象的链条式演化加速,尤其是在专业划分日益精细、学科之间交叉可能性随之增加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借鉴”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精准识别、界定学科边界关系的难度;从学科意识的“外部泛化表征”解析,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科边界的“内在模糊机理”影响了学科自身良性运转所需驱动力的形成,进而引发外部表征的异化,并以学科意识泛化的具象形式逐渐显现于高校。鉴于对学科边界、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的认知不同,高校往往惯性地根据自我需要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各不统一,加之缺乏对学科属性的科学解读,不但影响了学科育人效果,而且容易滋生学术失范。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囿于日常学术训练忽视,甚至缺乏学科定位意识的自觉培塑和学科属性的准确认知,导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庞杂且不符合学科属性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对于学科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德树人目标相背离。

(四)学科团队建设不够完善,助推学科大发展的人才队伍有待壮大

学科团队是学科力量与能量的体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团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呈现“齐头并进”的有利趋势,然而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人才队伍壮大问题仍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大发展的“瓶颈”。团队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机制的完善和资源的整合。囿于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发缺少源自学科定位统一认识的角色合力,这不但延缓了学科力量聚集和学科资源整合的进程,而且催生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学科大发展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妨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团队优化与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团队呈现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失衡的走向。根据对中国知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题检索生成的1986年以来发文量前39名学者的信息统计和抽象分析,其中30后、40后、50后、60后学者占比为53.85%,70后学者占比为30.77%,80后、90后学者占比为15.38%。由此可见,人才队伍老龄化加剧与年轻力量增长缓慢的反比例态势趋紧,难以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大发展形势,在削弱团队协同创新力与集体攻关力的同时,延长了高水平学科团队的形成周期,并对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人才队伍的赓续发展形成制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实践逻辑

恩格斯指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7—598页。立足新时代境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而言,坚持唯物主义论点就要一切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紧扣现实问题,围绕学科归属、学科使命、学科特性、学科边界、学科队伍五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五力五维一体化”学科定位体系,厘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应然形象。

(一)增强理论定力,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

坚定学科归属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点。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根深扎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土壤,建构起科学、系统、完备的学科理论框架体系,才能增强理论定力,确保学科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理论给养。其一,不忘本来,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伟大成果为指导。”(2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35页。由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将党的领导贯穿学科建设全过程,夯实理论根基,淬炼其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本领,提升其应对西方思想侵袭、文化攻击、意识形态输入的反渗透能力。其二,吸收外来,以国外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类学科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借鉴。借鉴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坚持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观,加强与世界的对话,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化传播场域,开阔国际比较视野,在建构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理论话语权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三,面向未来,以关联学科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补充。补充不等于“拿来主义”,而是前瞻性思考、展望新文科建设的未来动向,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理论引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理论的交流与融通,又要创新吸收教育学的德育理论、政治学的政治主客体关系理论、人学的人的本质理论、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心理理论等学科理论精髓,运用交叉学科优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资源。总之,学科理论框架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掌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发展的正确航向,在强化理论武装的同时构筑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学科阵地。

(二)提升耦合能力,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命

践行学科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落脚点。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自发地形成于人们的头脑,“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6)《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7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性灌输与启发性教育的集成,体现在新时代则为:适应时代发展节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实现学科建设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耦合互动。其一,国家层面。要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为引领,切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脉搏,善于将国家发展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力促学科发展融汇于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准学科定位,同时要深挖学科的精神动员潜能,凝聚全民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五个认同”,奋力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其二,社会层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社会大环境的互动作用,发挥其应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浸润和道德调节作用,将营造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社会共识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为力量,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化进程,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助力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其三,个人层面。要统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内容,合理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思想问题,引导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多重思潮并起、多样价值并重的开放境遇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力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思想管控,更不是教育管制,而是洞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灌输与启发本质,消除“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2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5页。,在破解时代课题中提升学科“耦合”能力,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践行学科使命的价值旨归。

(三)涵育内驱动力,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

提炼学科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着力点。而“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28)《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9页。。厘析研究对象是涵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驱动力的必然过程。应立足于新时代的抽象论域与具体领域,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从抽象论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研究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学科,是对思想政治品德形塑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一特殊研究对象的动态把握,解决的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品德水平的矛盾”(2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第8页。;从具体领域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畴可划分成“六大类”,分别为基础类(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演进等)、学科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等)、思想类(人的思想道德、思想行为活动等)、工作类(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案例等)、空间类(学校、社会、网络等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等)。学科性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内在品格的映射,因此在研究对象范围的延展与阐释中又可提炼出学科的四重特性。其一,政治特性为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要体现党的意志,紧跟世情,关注国情,体验民情,其发展与建设旨在满足不同时代环境下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人民发展的政治需要。其二,科学特性为典型属性。“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发展,最根本的要求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30)韩文瑜、梅士伟:《把握学科规律 培育学科文化 促进学科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7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与规范建设恰恰印证了这一特质。其三,实践特性为标志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健全与精进。其四,综合特性为特殊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以“人的社会关系总和”为逻辑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终点,其逻辑过程考察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运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特性。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象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提供了载体支撑,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又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象的特征与性质,两者共同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内驱动力元素。

(四)突出界域张力,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

廓清学科边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关键点。为保持学科由量变向质变过渡实现内涵式发展后的绝对优势,关键点在于突出界域张力,扩大规模聚合效应,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关联学科之间的边界关系。其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的组成部分,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考察人们的“知、情、意、行”,以涵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组成部分,却各有侧重的研究边界。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主攻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基本理论、基本范畴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侧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运转机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传播过程展开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其三,整体与整体的关系。要坚持从两个对等、独立的学科整体视角,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易混学科的边界关系。例如,在与政治学科、教育学科的边界界定方面:政治学科专门从事政治体制、政治现象、政治关系的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突出对兼具思想性质与政治性质的教育行为、活动的研究;教育学科主要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范畴的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强调“政治性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性的政治教育”(32)孙国栋、云月华:《关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体系的设想》。的研究,不但面向学校,而且面向全社会。总之,廓清学科边界是为了划定“学科空间”,确保学科之间既有所交流,又有所区别,并在尊重学科差异、保持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交叉领域的自然接洽和各自领域的独立发展。

(五)凝聚角色合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

夯实学科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增长点。在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学科使命、学科特性、学科边界的基础上,学科队伍建设必须同步跟进,这既是厘定学科定位的关键一招,更是筑牢学科意识的重要一环。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的主要场域,因此需凝聚来自高校党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合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共同体。其一,突出党委的主导角色地位。要压实高校党委的“党管思政”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双一流”建设为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建设为契机、以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为平台、以“三全”育人为落地措施,创新打造集“教、学、研、用”于一体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保障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关涉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符合学科队伍发展实际需要。其二,释放教师的主要角色势能。要着力释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解释学科定位、传扬学科意识的角色势能,在教学与研究中提升学科本领、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勇担赓续、传承学术前辈已铸就优良学术传统的职责,不断开拓学科研究创新点。同时,要通过自我培育、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快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知识结构全面、年龄分布合理的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师资队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断链、人才培养不断流、学术传统不断层。其三,发挥学生的主力军角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弘扬学科精神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的师资储备群体,因此要厚植其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和学术意识,引导其刻苦加强学术训练,在原著经典中领悟学科真谛,在时事动态中把握学术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章书写在中华大地,并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作为终身事业,融入当下生活、融入未来工作,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总之,全维度、多角色、高标准打造学科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注入角色合力,对于打通学科内部连接外部世界的沟通渠道、打造学科代言载体极具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定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定位的奥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超学科”来啦